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类型脑卒中的认识及规范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2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房颤组)和250例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部分临床特点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组的年龄(OR=1.047,P=0.001)、左心房直径(OR=1.253,P0.001)、梗死后出血转化(OR=4.501,P0.011)、脑钠肽(OR=1.001,P0.001)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与不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比较,高龄、左心房直径大、梗死后易出血转化、脑钠肽高水平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半球梗死并发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频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对98例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并分析发病后24h的MRI特征。用两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神经功能进展的最终危险因素。结果98例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中60(61.2%)例并发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8(38.8%)例症状稳定;2组间18个单因素比较,年龄、既往糖尿病史、既往TIA或脑卒中史、体温、房颤、起病至入院时间、基线SSS评分、血胆固醇和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9项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基线SSS评分(OR:9.15;95%CI:2.47~15.19)、起病至入院时间(OR:6.82;95%CI:1.52~11.70)、入院时高体温(OR:5.86;95%CI:1.71~9.52)、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OR:3.64;95%CI:1.25~6.61)和房颤(OR:1.79;95%CI:1.03~3.07);2组间MRI资料比较,脑组织肿胀、梗死容积均有差异(P0.001),且DWI梗死容积与基线SSS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高,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基线SSS评分、起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高体温、CT上的早期低密度灶和房颤。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进展。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各种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构成比,并对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为脑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例1875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504例,出血性脑卒中371例;男1216例,女659例;平均年龄(73.42±10.35)岁,对两种脑卒中类型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高血压、脉压增大是本组脑卒中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脑出血,与脑梗死相关更密切的危险因素依次是房颤(OR=3.942)、糖尿病(OR=3.674)、肥胖(OR=3.647)、高纤维蛋白原(OR=2.781)、高血压家族史(OR=2.573)、高LDL-C(OR=2.167)、高甘油三酯(OR=1.976)、吸烟(OR=1.849)、年龄增大(OR=1.588)、低Apo A(OR=1.460)(P<0.05).相对脑梗死,仅高血压(OR=0.545)和饮酒(OR=0.662)与脑出血有更显著的相关性(P<0.05).除共同危险因素外,高尿酸血症和低HDL-C血症与男性脑梗死关系更密切,而肥胖、高LDL-C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女性脑梗死相关性更强.结论 高血压、饮酒是脑出血患者主要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脑出血,与脑梗死相关密切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外,依次为房颤、糖尿病、肥胖、高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家族史、高LDL-C等.不同危险因素对男女脑梗死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类型及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再发率中患者361例.患者的首发卒中类型必须为缺血性卒中,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吸烟、大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头颅外伤、偏头痛、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相关药物使用史.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与再发卒中类型和部位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61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321例复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前循环梗死234例,后循环梗死75例,其余12例为前后循环分水岭梗死或前后循环多发性梗死;余40例患者复发卒中类型为颅内出血.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首发卒中年龄较大(OR=1.036,95% CI 1.006 ~1.067,P=0.02)及合并高脂血症(OR=2.253,95% CI 1.092 ~4.647,P=0.028)为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OR =4.217,95% CI 1.489~11.942,P=0.007)为复发梗死位于后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及高脂血症是预测首发缺血性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一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可能类型,从而适当调整二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AMBI)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方法:连续收入73例前循环AMBI患者为试验组,随机收集73例同期入院的前循环急性单发脑梗死(ASBI)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AMBI发病的14个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病因分型采用改良TOAST分型方法.结果:AMBI组与ASBI组相比,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年龄及入院时收缩压等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13)、高血压(OR=2.78,95%CI:1.06~7.58)、心房颤动(OR=3.19,95%CI:1.13~9.07)为AMBI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与ASBI患者相比,48例一侧半球AMB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因(P=0.03); 25例双侧半球AMBI患者,心源性栓塞是其主要病因(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心房颤动为AMBI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侧半球AMBI患者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塞是双侧半球AMBI患者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1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中12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用多元相关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性脑梗死组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TIA史、房颤史、Hhcy的比例明显高于初发性脑梗死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0.030)、TIA史(P=0.043)、房颤病史(P=0.016)和Hhcy(P=0.042)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该5项因素间没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史、TIA史、房颤病史和Hhcy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男性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按TOAST标准分型的各亚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作和复发性脑梗死男性患者共264例。通过搜集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记录辅助检查结果等方法,对各项研究内容分别予以赋值。同时按照TOAST标准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出现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初发性129例,复发性135例。年龄在38~85岁,平均年龄62.15±12.26岁。两组间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不稳定斑块、吸烟、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ultipl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10,95CI%1.001-1.126,P=0.029)、高血压(OR=2.705,95CI%1.807-3.876,P=0.038)、房颤(OR=2.357,95CI%1.357-3.254,P=0.027)和高脂血症(OR=2.154,95CI%1.255-4.026,P=0.025)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按TOAST标准分型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型(SUE)最多见,且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在复发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最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和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在脑梗死复发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