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仍然有局限。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已经有40年历史,UKPDS研究发现它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IR)。作者通过2例病例分析了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T2DM的时机与获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严格的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予以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治疗,两组疗效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并观察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BG、2hPG和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FCP和PC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3例,对照组发生2例,症状较轻.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能更好地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平稳降糖的作用,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同时能更好地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探究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方式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人数为50例。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则进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通过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来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治疗效果,以此来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胰岛素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则为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方式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上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诺和灵N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糖达标时间、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餐后2 h C肽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7%vs.41.7%,P〈0.05)。结论与诺和灵N相比,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降血糖效果更为理想,可改善胰岛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潘洪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185-186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68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人,治疗组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口服降糖药,对照组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观察患者的血糖达标情况。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达标率88.2%,餐后2h达标率82.5%,对照组空腹血糖达标率61.7%,餐后2h血糖达标率52.9%,两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加用二甲双胍口服降糖药,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实施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 VS 70.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 VS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给予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照组55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PG,2hPG,TC,TG,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TC,T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比较,P〈0.05。两组体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比较,P〈0.05;ALT升高、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血糖、血脂,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是可逆转的,故对其短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可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较好的方法是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但由于其费用较高,不易普及.我们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冯栋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61-26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应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浦北县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经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后血糖不达标的T2DM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用胰岛素(优泌林70/30)治疗,B组加用二甲双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在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FBG、2hPBG、HbA1c、BMI等各项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能更好控制血糖,并可降低胰岛素剂量及有效改善BMI,两组联合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艳荪  乔珊 《河北医药》2006,28(7):558-55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T2DM) 患者82例,随机分为G1组和G2组2组,G1组为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G2组为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强化治疗,分别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及治疗前后的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 G2组与G1组相比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体重改变和HbA1C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日胰岛素用量及胰岛素治疗所致体重增加,平稳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治疗的效果、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情况进行简要的剖析。方法:选取在2012年6月~2014年7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60例观察组与6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进行治疗的基础上注射不同比例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在连续治疗3个月的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率、经过治疗后胰岛素的平均日维持量与治疗费用上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率对比、经过治疗后胰岛素的平均日维持量与治疗费用上,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观察组的治疗的方案更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与降低治疗费用,更有利于稳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组46例采用甘精胰岛素针、二甲双胍片联合治疗,对照组46例单用预混胰岛素针治疗。所有患者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比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偏少,血糖更平稳,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较少,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针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稳定,副作用少,适宜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明确有效的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刘晓  李涛  王涛  谢娜 《北方药学》2018,(3):94-95
目的:观察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单独胰岛素(胰岛素组)、单独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组)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对比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P)和HbA1c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远高于胰岛素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胰岛素组与二甲双胍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FBP、HbA1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本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胰岛素组与二甲双胍组上述指标水平远低于联合组(P<0.05),治疗后胰岛素组与二甲双胍组上述指标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FBP和HbA1c水平,但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12月来院接受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诺和灵N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分别以2组患者治疗的血糖情况、胰岛功能及低血糖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胰岛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胰岛功能,且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概率较低,疗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7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注射,联合口服二甲双胍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及肝肾功能,并记录低血糖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HbA1c、FPG、2hPG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57例患者中发生不伴意识障碍的轻度低血糖4例,进食后均缓解;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依照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15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达到标准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后血糖检测结果也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了治疗中血糖降低现象,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qd,并予以二甲双胍500mg,po bid;对照组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bid,两组均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检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G和HbAlc的达标率,并记录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FBG、2 hPG和HbA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和P<0.05),观察组患者2 hPG和HbA1C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FBG、2 hPG和HbA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更好的降低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较高,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