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师范院校贫困新生与非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05-10在衡阳师范学院完成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以衡阳师范学院2005级3089名新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集体测查。在统一指导语下,学生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当场收卷。结果数据运用光电阅读机(OMR2000)输入计算机心理测评工具箱标准版V3.0系统进行总分和因子分的统计。量表中没有回答的项目记为"没有",5个以上项目未答者视为问卷无效以及总分低于95分的问卷因缺乏可靠性均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后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群体差异比较用t和Z检验。结果:共发放3089份问卷,收回有效答卷2994份,有效率为96.92%,其中贫困新生有效答卷510份,占17.03%。问卷结果显示,师范院校贫困新生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3项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1.86±0.54,1.70±0.48和1.58±0.43,明显高于非贫困新生(1.78±0.51,1.65±0.46,1.53±0.39,t=3.34,2.02,2.92,P<0.05)。从阳性因子的人数比率来看,师范院校贫困新生在总分阳性的人数比率为0.28,明显低于非贫困新生(0.33,Z=-2.27,P<0.05);而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3项因子阳性的人数比率分别为0.35,0.30,0.16,明显高于非贫困新生(0.31,0.24,0.13,Z=1.73,2.72,1.71,P<0.05)。结论:师范院校贫困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比非贫困新生差,但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3个问题上明显比非贫困新生要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淄博市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2004-11随机选取山东省淄博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四的5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组症状群,每一项均采取5级评分制。1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分表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检测,以SCL-90项目得分≥2分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划界分。数据采集时间为各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2个月内,以班为单位进行测查。通过班主任教师组织、由接受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做主试,测试中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当场收回问卷并进行整理,剔除测试内容不完整的问卷。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选取山东省淄博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四的5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资料完整的569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个因子的检出率:初一学生各因子的检出率都较低;初二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方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分别为33.7%,28.9%,26.8%、25.8%和20.0%;初三学生敌对、强迫、偏执因子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4%、25.7%和22.1%;初四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敌对、焦虑、抑郁方面的检出率又明显提高,分别为48.2%,35.5%,33.6%,32.7%,30.0%,28.2%。②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个因子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的差异:初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初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严重,心理问题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③不同年级学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初一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二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初三学生只在偏执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四学生各项分数上都没有表现出明显性别差异。结论:青春期学生存在较大比例的心理问题,大体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初二、初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性别差异存在年龄阶段性,应及时建立一个有效的青少年健康辅导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意识的关系.方法:于2003-03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湖北地区选取8所高等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一、二、三、四年级按一定的性别、年级、专业比例抽取学生2 000人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对学校心理咨询的了解等方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含∞道题,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计分法:1从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评估标准:各因子中有1个因子得分≥2分,认为有轻微心理困惑;有1个因子得分≥3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4分,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741份,有效率87.05%.①湖北高校21.02%(366/1741)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49/174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二年级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最高.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最低,其次是来自地县级城市的.②对“您觉得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吗?”,回答“必要”的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比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相对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在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上与回答“没有必要”大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比回答“没有必要”的低,且差异有显著性.③对“假若感觉自己心情不好,影响了学习、生活或工作,您会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吗?”这一题项肯定回答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等因子得分低于否定回答的大学生,且差异有显著性.④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低于认为学校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的得分,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湖北高校21.02%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的得分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无男生同校的女子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与全国常模分数相比较。方法:于2004-05/10随机抽取湖南女子大学1~3年级学生620人,大学一年级230人,大学二年级205人,大学三年级185人,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39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施测,对230人的一年级学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量表及问卷当场收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大学生人格问卷按总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有严重心理障碍问题、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心理还算健康3类(症状自评量表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病态可疑);大学生人格问卷根据症状有无按0、1记分。当总分>25分,提示可能有严重心理障碍;总分=20~25分,提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20分,心理还算健康。结果:发放症状自评量表430份,收回408份,合格390份,有效率90.7%;发放大学生人格问卷250份,收回245份,合格230份,有效率92%。①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情况:女子大学学生除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外(1.36±0.49,1.37±0.46,P>0.05),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得分及阳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状态问卷(DSI)、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抽样调查陕西省共计2 770名医学生。结果:2 770名医学生SCL-90中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SAS得分为(34.42±7.42)分,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DSI抑郁评分指数为(0.63±0.43),高于正常值0.50;ITS得分为(78.19±7.76)分,高于理论平均值;SAD得分为(79.13±12.18)分,低于理论平均值。结论:医学生焦虑、抑郁情况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监狱警察心理健康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5-10-15/17对海南省两所监狱的120名警察进行问卷测量。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包括6个分量表,即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等。然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言,并在同一天内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放问卷12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共110份,问卷有效率为92%。有效问卷中,男90名,女20名;年龄25~30岁24名,31~40岁46名,41~50岁28名,51岁以上12名;教育程度学士以下者89名,学士以上者21名。①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与国内常模组比较,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常模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9.75±7.50),(13.40±4.50)分;(17.67±4.96),(16.90±6.10)分;(20.49±6.51),(15.70±6.10)分;(14.33±4.46),(13.60±4.70)分,P<0.001],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均分均低于常模组均分,且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4.78±3.97),(17.60±6.70)分;(9.27±3.12),(15.00±5.70)分;(9.07±2.81),(13.30±4.70)分;(8.82±2.78),(15.20±6.00)分,P<0.001]。不同性别警察比较,女性警察除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性警察外,其余各项因子均分均低于男性警察,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监狱警察躯体化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r=-0.29,P<0.05),与退避呈正相关(r=0.33,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与自责、幻想、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焦虑与自责呈正相关(r=0.30,P<0.05),与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r=0.35,0.38,P<0.001);恐怖与合理化呈正相关(r=0.34,P<0.05);偏执、精神病性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幻想呈正相关(P<0.05)。结论:监狱警察的应对方式较为成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强迫、精神病性方面,且与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层政治工作干部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品质的相关性熏为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01-31/02-05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12集团军某防空旅、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某部等单位基层政治工作干部230名为调查对象。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和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其中①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由10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因子。每个条目均为1~5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轻。②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主要包括责任心、容纳心、敏感性、自我控制、独立性、乐群性等6个因子,问卷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品质越高。结果: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88.7%。①军队基层干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1.27±0.39熏1.55±0.57;强迫:1.55±0.52熏1.77±0.60;人际敏感:1.45±0.50熏1.78±0.61;抑郁:1.41±0.58熏1.64±0.60;焦虑:1.36±0.43熏1.52±0.52;敌意:1.38±0.45熏1.62±0.62;恐怖:1.18±0.34熏1.35±0.45;偏执:1.33±0.42熏1.67±0.63;精神病性:1.27±0.41熏1.51±0.50;附加因子:1.31±0.40熏1.60±0.43;阳性项目均分:1.36±0.40熏1.63±0.30;总分:122.81±45.83熏144.10±43.20,P<0.001)。②在人际关系方面,以问卷分值≤3作为人际交往障碍的标准,各因子分≤3的人数由低到高排序为容纳心(15名)、责任心(20名)、敏感性(25名)、自我控制(28名)、独立性(29名)、乐群性(29名)。③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均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指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结论:基层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项目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因子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7月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236名护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SCL-90的偏执、敌对、抑郁、人际关系和躯体化等5项因子分均低于成人常模(P<0.01),焦虑因子分低于成人常模(P<0.05),恐怖因子分高于成人常模(P<0.01);对护理工作满意者的SCL-90总分低于不满意者(P<0.01),精神病性、偏执、抑郁、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等5项因子分低于工作不满意者(P<0.01),焦虑因子分低于工作不满意者(P<0.05);护理专业自选者的SCL-90总分低于非自选者(P<0.05),敌对因子分低于非自选者(P<0.05),躯体化因子分低于非自选者(P<0.01);社会支持利用度与SCL-90精神病、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症状和躯体化等因子分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成人常模,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意识的关系。方法:于2003-03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湖北地区选取8所高等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一、二、三、四年级按一定的性别、年级、专业比例抽取学生2000人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对学校心理咨询的了解等方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含90道题,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计分法:1从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评估标准:各因子中有1个因子得分≥2分,认为有轻微心理困惑;有1个因子得分≥3分,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4分,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1份,有效率87.05%。①湖北高校21.02%(366/1741)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49/174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二年级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最高。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最低,其次是来自地县级城市的。②对“您觉得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吗?”,回答“必要”的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比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相对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在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上与回答“没有必要”大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回答“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比回答“没有必要”的低,且差异有显著性。③对“假若感觉自己心情不好,影响了学习、生活或工作,您会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吗?”这一题项肯定回答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等因子得分低于否定回答的大学生,且差异有显著性。④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低于认为学校没有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的得分,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湖北高校21.02%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2.81%的大学生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的得分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背景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可以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提高教育效率。方法:于2006-02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理工学院8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水平,它共包含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项10大类。每项按严重程度分为1~5级评分,即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团体测试的方法进行,采取统一指导语,并由主试简单说明测验的目的和意义,全部参试者在规定的时间(30min)交卷。结果: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2份。其中城镇来源420名,农村来源362名;独生子女644名,非独生子女138名;学生干部220名,非学生干部562名;文科类350名,理工科类318名,艺术类114名。①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全部因子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躯体化:1.50±0.52,1.34±0.45;强迫症状:1.98±0.59,1.69±0.61;人际敏感:1.85±0.61,1.76±0.67;抑郁:1.84±0.65,1.57±0.61;焦虑:1.63±0.56,1.42±0.43;敌对:1.72±0.59,1.50±0.57;恐怖:1.47±0.50,1.33±0.47;偏执:1.69±0.59,1.52±0.60;精神病性:1.58±0.53,1.36±0.47;附加项:1.68±0.54,1.33±0.45,P均<0.001)。②城镇来源女大学生除了在敌对、精神病性得分稍低于农村来源女大学生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农村来源女大学生,但所有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独生子女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显著性(P<0.001)。④除了强迫症状、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附加项外,在量表的其他因子得分上,非学生干部都显著高于学生干部(P<0.05~0.001)。⑤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除人际敏感外各因子差异不存在显著性(F=3.194,P<0.05)。两两比较发现,文科女大学生人际敏感、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艺术类,差异有显著性(1.90±0.65,1.76±0.57;1.92±0.70,1.77±0.62,P<0.05),其他各因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文科和理工科、理工科和艺术类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问题。②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较好。③不同来源和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