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滑脱症的回顾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正常情况下,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交锁,防止了椎体向前滑动。由于先天性、创伤性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关节突关节失去交锁作用,就会形成腰椎滑脱。“脊柱滑脱”概念最早是Kilian在1854年提出,由希腊文spondylo(椎体)和Listhesis(滑移)集合而成。腰椎滑脱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5%。  相似文献   

2.
颈椎滑脱由Perlman和Hawes在1951年首次描述,此后很多学者对颈椎滑脱进行了报道和研究。相对于腰椎而言,颈椎滑脱比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创伤性3种。退变性颈椎滑脱是指由于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等结构的退变引起椎间盘和(或)小关节间隙狭窄,相互制约关系丧失而导致的椎体滑移,但不伴有椎弓根的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 orthopaed ics assoc iation,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大于12个月的21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术前椎体滑移距离3.613.3 mm,平均(5.7±3.9)mm,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5.3 mm,平均(2.9±0.8)mm,两者比较P〈0.01;术前JOA评分为(13.4±4.2)分,术后JOA评分为(23.7±3.7)分,两者比较P〈0.0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及融合率高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滑移距离(slip distance,SD)、L5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入射角(L5 incidence,L5I)、腰骶角(lumbar-sacral angle,LS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滑移百分比将滑脱组患者分成两组:轻度滑移组(A组,SP≤30%),30例;重度滑移组(B组,SP>30%),3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及滑脱组内A、B组之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程度(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滑脱组PI、PT、SS、LL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A组L5I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L5I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PI、PT、SS、L5I显著大于A组,LSA显著小于A组(P<0.05)。滑脱组滑移百分比与PI、PT、SS、SVA均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P<0.05)。A组滑移百分比与L5I未见显著相关性;B组L5I和SVA与滑移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滑脱组L5I与PI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结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正常人相比PI、PT、SS、LL均较大。滑移百分比大于30%患者的L5I明显增大,并与滑脱程度显著性相关,治疗时应重视对L5I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5.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112,自引:0,他引:112  
腰椎崩裂和滑脱症腰椎崩裂系指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有缺损失去连接,也称峡部不连。多见于L4或L5。双侧椎弓崩裂不都伴有滑脱,如发生患椎向前滑移,则称为腰椎滑脱或又称真性滑脱。若无峡部崩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随访156例峡部裂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男86例,女70例。所有患者因腰部不适或下腰痛而拍摄X线片,发现峡部裂或滑脱。依据Meyerding滑脱分级,峡部裂而无滑脱患者68例,Ⅰ度滑脱患者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或不干预措施,观察病情的进展。依据Boxall等定义的滑脱进展指标,有40名患者,男24名,女16名,出现滑脱进展和椎间盘退变加重。[结果]随访时间3—9年,平均6.3年。椎体滑移增加程度为11%-30%(平均18.5%)。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降低45%-90%(平均72%)。采用x^2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与滑脱病理进展有显著关联性。[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在成年人中也有一定的进展,椎间盘的退变可能是滑脱病理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腰椎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最常表现为L5/S1节段前滑脱.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置物的发展,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手术方式,而且不同学者对于不同的手术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现就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选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性变腰椎滑脱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34例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T扫描片,侧位X线片上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腰椎滑脱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吴矢状位(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小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P<0.01),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程度及小关节椎弓根角与腰椎滑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力滑移率”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腰椎应力摄片(站立和拉伸位),通过数学式计算出“应力滑移率”(Stressslippagerate,SSR),发现应力滑移率与临床症状和体征成正比。用这一概念可指导脊柱滑脱的治疗。SSR≥30%的腰椎峡部裂并滑脱18例,采用了轴向牵引复位、Stefee钢板两钉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Steffee评定标准100%恢复到5级。SSR<30%12例中保守治疗4例,椎板切除植骨融合8例,5例达5级,3例达4级。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一)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1 腰椎滑脱研究简况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spondyl -,-olisthesis为希腊文词根 ,分别为“椎体”及“滑移”之意。妇产科医生Herbiniaux于 1784年注意到了此种病变的存在 ,Killian于185 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至 1882年 ,德国人Neuge bauer研究认为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的椎弓发育不良所引起 ,从此成立该诊断 ,对其病因 ,Putti ,Willis及Roche ,Siard先后提出了先天发育异常学说及创伤学说。随着放射…  相似文献   

11.
腰椎滑脱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总被引:136,自引:1,他引:135  
目的:通过对202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腰椎滑脱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问题,材料和方法:本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的标准伙:(10无症状或单纯腰痛但经保守治疗可消除疼痛者,无需手术;(2)对38例有腰痛症状的退变性滑脱和〈33%的峡部裂性滑脱、采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3)对有单侧肢体放射痛的轻度峡部裂性滑脱,采用症状侧半椎板减压加地侧椎板及棘突间融合,共99例;(4)对65例滑脱  相似文献   

12.
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4~65岁,平均53岁。将19例使用cage融合器患者分为A组,20例采用自体骨为B组。采用Nakai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通过腰椎侧位片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判断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28个月。A组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B组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两组间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方差分析,P〉0.05)。椎体滑移距离、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5~11个月植骨均融合,平均7.3个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相关功能障碍,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腰椎滑脱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是由希腊文的脊柱(spondylo)与滑脱(1isthesis)2个字组合而成。其是指脊椎椎体间因各种原因造成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最常发生腰椎,尤其是L5、S1节段前滑脱,颈椎或胸椎滑脱也有个别报道。现将近几年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14.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Killian于185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随着放射诊断学原理的建立和矫形外科手术的开展,对腰椎滑脱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腰椎滑脱好发于L5和L4椎体,约占95%,其中L5椎体的发生率为82%~90%。其他腰椎少见,偶尔也可见发生于颈椎、胸椎。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手术治疗仍存有较多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的疗效。笔者对腰椎滑脱的手术适应证、手术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及分析。1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15.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接诊的10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实施的不同手术将10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ILF)治疗,观察组给予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ADL、JOA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采用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峡部裂性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对脊柱-骨盆矢状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59例L5/S1峡部裂性滑脱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27~59岁)。根据侧位腰椎过伸、过屈位椎体矢状面的滑移距离分为动态性滑脱组与静态性滑脱组。动态性滑脱的定义为侧位腰椎过屈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与侧位腰椎过伸位X线片上L5椎体滑移距离的差值d≥3 mm,反之则为静态性滑脱。测量参数包括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骶角(LSA)以及滑移的距离(SD)、滑移百分比(SP)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滑移距离差值。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腰痛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异同。[结果]59例患者中20例为动态性滑脱(占33.9%),39例为静态性滑脱(占66.1%)。腰椎动力位X线片中两组患者d值分别为5.1、1.1 mm。VAS腰痛评分动态组为7.0,静态组为4.3(P<0.05)。动态滑脱组SD、SP均显著高于静态滑脱组(P<0.05)。脊柱-骨盆参数中,除PI、SS及L5I在动态滑脱组明显大于静态滑脱组外,其余脊柱骨盆参数(SVA,TK,LL,PT,LSA)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中,部分患者(33.9%)腰椎失稳相对严重可视为动态性滑脱,这类患者一般滑脱程度较高,可能与较高的PI及L5I有关。不过,腰椎失稳状态相对严重时并不会引起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DRFS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和评估DRFS(Distrction ReduceFixation Syatem,撑开、复位、固定系统)手术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减压,DRFS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 25例中22例获随访不少于6个月,23例达完全复位(92%),术后症状均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椎间融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板、螺钉松动及滑脱复发,2例未完全复位者中1例螺钉偏内下方挤压神经根,1例钢板倒置安装,结论 DRFS设计巧妙,独到,充分利用了纵向滑移杠杆和提拉螺旋原理,在拧紧螺母时即可同时达到撑开、复位、固定作用,产生良好的杠杆和螺旋机械效益。  相似文献   

19.
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马迅 《实用骨科杂志》2002,8(6):428-430
对腰椎滑脱症的认识有许多混肴不清的问题 ,某些骨科医师对其理解肤浅 ,在脊柱疾病中 ,像腰椎滑脱症这样涉及诸多临床和解剖问题的实属少见。其有争议的治疗方法之多也是少见的。18和 19世纪 ,有人曾认为第五腰椎相对骶骨和骨盆的前移是一个产科问题。 Kilian采用“脊柱滑脱”一词来描述骶骨之上末节腰椎的向前移位。后来 Tailbrd[1] 将滑脱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椎体与其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滑移。”鉴于脊柱滑动是带动整个躯干一起滑移 ,Nazarian[2 ]定义为“上位脊柱相对与下位脊柱的滑移”更好一些。正…  相似文献   

20.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腰椎弓发育上的缺陷或因外伤所致的腰椎弓骨折不连接造成的腰椎滑脱症是腰部较常见的病变;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则因腰椎间盘及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以后发生滑移而无椎弓缺损,临床上少见,辄易误诊或漏诊,后者为一种老年性退行性病变,多见于女性,病程缓慢,主要发生于腰_(4-5)之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