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CPB)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10例)和低温组(1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胸腔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37.8±11.5)m in与(50.6±11.9)m in],P<0.05,手术时间也较低温组明显缩短[(2.3±0.5)h与(2.8±0.4)h],P<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前3 h胸腔引流量和血细胞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常温、心脏局部低温体外循环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婴幼儿行心脏手术后为高危儿。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的发展,使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率显明增加。但是,由于婴幼儿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心脏手术对患儿的创伤比对成人更大,因此,护士应掌握先心病婴幼儿术后的病情特点,严密监护其循环功能。我院心胸外科ICU2006年4月-2009年4月,对117例先心病患儿行心脏手术,术后对循环系统的监护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石海燕  马浩  王立新  薛炎  邱立成  张晓  王奇 《武警医学》2013,24(10):889-891
 目的 探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外科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共297例月龄≤12个月且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总结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 (35. 1±11.3) 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重症肺部感染9例,肾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 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ECC)过程中联合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及复合超滤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72例10kg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4d~24个月(13.1±6.2个月),体重3.4~10(8.18±1.88)kg,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4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部分型/完全型房室通道、右室双出口等)28例。体外循环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Terumo Baby-RX或Maquet VKMO 10000),常规应用乳酸林格液加人血白蛋白预充,预充液总量250~450ml。体外循环中流量90~150ml/(min·kg),维持血细胞比容0.20~0.30,平均动脉压35~50mmHg,肛温25~32℃。术中均采用HTK心脏停搏液行心肌保护。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负压控制于-10mmHg至-30mmHg;常规应用复合超滤,即体外循环中使用常规超滤,停机后应用改良超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0~174(82.6±31.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125(51.7±30.1)min。全部患儿在体外循环中末梢灌注良好,血气化验均在正常范围,心脏自动复苏率94.4%(68/72),顺利脱机。体外循环中常规超滤60~380ml,停机后改良超滤50~230ml,改良超滤结束时血细胞比容为0.32±0.11。术中输红细胞0.5~2.0(1.61±0.40)U,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74(34.1±16.6)h,24h心包纵隔引流量70~410(115.6±75.8)ml。1例完全性房室通道患儿行房缺修补、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因严重低心排、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总死亡率1.4%(1/72)。结论低体重婴儿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结合复合超滤技术可以保证良好的静脉引流,最大限度地减少预充量,提供充分的灌注流量,有助于维持合理的内环境和血细胞比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正中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取胸骨正中切口从胸骨角下方1 cm至剑突水平切开皮肤,长约5~10 cm。纵劈胸骨至第2肋间、向右侧横断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5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正中切口矫治的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5例进行比较。结果正中小切口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正中切口组相比无显著延长(P>0.05),但小切口组术后引流量较常规切口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循环稳定,切口小、疼痛反应轻,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矫治,该术式创伤小、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接受TCPC的1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包括三尖瓣闭锁9例(其中1例为双向Glenn术后5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房窒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4例,右室双出口伴其他畸形2例,单心室1例,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术后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3例术后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明显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达到89%~97%。恢复良好。结论TCPC方法简便易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加强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情况下,TCPC治疗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009年2月~8月36例10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36例,月龄为1~36个月,平均(10.6±5.3)个月;体重3—10kg,平均(7.2±1.8)kg。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预充液总量为400—550ml。浅低温高流量灌注26例,中低温中流量灌注7例,低温低流量灌注2例,DHCA1例。全部采用4:1含血心肌保护液。中术及术后采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本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26~192min,平均7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109min,平均41min。转中尿量满意,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与CPB相关故障和并发症,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全部顺利脱机。3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幼儿应根据病种及手术方式采取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尽量减少预充量,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脏器保护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严重的心脏大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常需要手术矫正。MS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对复杂大血管畸形进行全面、准确、立体、直观的观察和分析,对于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手术风险评估以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但MSCT对儿童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损害,不能作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线影像检查手段。综述MSCT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MSCT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严重的心脏大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常需要手术矫正.MS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可以对复杂大血管畸形进行全面、准确、立体、直观的观察和分析.对于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手术风险评估以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但MSCT对儿童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损害,不能作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线影像检查手段.综述MSCT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主要技术方法 及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脏外科、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快通道心脏麻醉,即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案,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出气管内导管,以缩短ICU滞留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我科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9例64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alheartdisease,CHD)是一类出生前后心脏大血管形成或通道闭合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常需要手术矫正,因此全面了解畸形特征对术前治疗风险计估,手术方案制订和术后追踪至关重要,而心脏超声对于复杂先人性心脏病尚存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少见的一种,属于严重的心脏大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多数病人预后不良,常需要手术矫正[1].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全面了解心脏大血管畸形特征,对于术前治疗、手术方案制订、手术风险评估以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期治疗儿童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应用非胸腔镜辅助下两切口改良NUSS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我科2009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漏斗胸患儿4例,采用改良NUSS术对其在常规体外循环手术后实施同期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24个月效果良好,矫形钢板固定良好,外形满意,心脏矫形满意,心功能良好。无死亡、大出血、术后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结论改良NUSS术用于同期治疗儿童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有效避免了二期麻醉及手术的风险,减少住院次数及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医疗费用,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正中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从胸骨角下方1 cm至剑突水平切开皮肤,长约5~10 cm。纵劈胸骨至第二肋间、向右侧横断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26例。结果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胸廓畸形发生。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矫治,该术式创伤小、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2008-01~2012-01间收治的500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均在全身麻醉CPB下完成,CPB为中低温(28~32℃),中高流量60~80 mL/(kg·min),心肌保护为4℃(1∶4)冷血(BC)、冷晶体停搏液(CC)和康斯特心肌保护液(HTK液),总量20~30 mL(kg·30 min),其中先心病223例,后天性心脏病277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40~17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2 min;术后30 d内死亡8例,(1.6%),并发症17例(3.4%),220例随访3~6月均恢复较好.结论 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麻醉后(T1)、体外循环开始后10 min(T2)、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3)、停机后10 min(T4)、术后2 h(T5)、术后24 h(T6)6个时间点采动脉血.酶标免疫放射法分别测定IL-6、IL-8、TNF-α.结果 TNF-α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开始升高,停机时达峰值,术后24h恢复至正常水平;IL-6于停机后升高,术后2 h达峰值,术后24h仍高于正常;IL-8停机后达峰值,术后24h恢复正常(P<0.01).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诱发全身炎性反应,表现为细胞因子IL-6、IL-8、TNT-α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在海拨3700米的高原,氧含量仅为海平面的60%,昼夜温差大,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尚未见报道。我院最近做了两例心内直视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一,男,世居藏族,4岁10个月。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伴有呼吸急促、心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病人血浆IL—1的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 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换瓣术风湿性心脏病病人20例,动态观察血浆IL—1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中各时点IL—1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峰值出现在主动脉开放15min。结论 体外循环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且主要发生于主动脉阻断(缺血)后,峰反应时间在主动脉开放后(再灌注)15min。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1992年以来应用高压氧 (HBO)治疗心脏术后气栓症 36例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8例。年龄 2个月~ 6 2岁。患者来源于本市多家医院 (包括本院 )。患者心脏手术全部实施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2 3例 ,其中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 17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6例。风湿性心脏病术后 12例 ,其中二尖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 9例 (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修复术后 1例 ) ,二尖瓣 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 3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1例。发病后昏迷 12例 ,偏瘫 15…  相似文献   

20.
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的12岁小患者,日前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封堵术”后获得了新的生命。先天性心脏病过去通常采取的是外科开胸治疗,但痛苦大、风险高、恢复慢,且易复发。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副教授张玉顺根据患儿的病情,决定采用该科最新引进、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介入新技术,为患者不开胸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施术时先从患者大腿根部血管插一根导管,造影测出未闭动脉导管大小,选择相同型号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封堵器,通过导管送入未闭动脉导管处封堵。此种手术损伤小,术中失血少,患者术后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