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吕勇  王亿平  朱敏  刘玲  任克军 《安徽医学》2012,33(10):1327-1328
目的通过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植入卷曲型Tenckhoff管和直形Tenckhoff管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观察比较,了解卷曲型双涤纶套Tenckhoff管在腹膜透析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45例拟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植入卷曲型双涤纶套Tenckhoff管,并与同期41例植入直形Tenckhoff管的患者对照,观察导管漂管和裹管的发生率、疼痛及不适发生率、管周漏液和皮肤出口感染的发生率。共观察6个月。结果植入卷曲型Tenckhoff管组较植入直形Tenckhoff管组明显减少导管漂管和裹管的发生率、疼痛及不适发生率(P0.05)。结论卷曲型双涤纶套Tenckhoff管较直形Tenckhoff管能明显减少CAPD患者导管漂管和裹管的发生率、疼痛及不适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章俊  汤珣  范应方  方驰华 《广东医学》2006,27(8):1280-1281
腹膜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肾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腹透治疗常规需要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既往置放Tenckhoff腹膜透析管需要在腹壁做一小切口.经这一小切口观察腹腔视野有限,难以确定导管的正确位置;此外,常用的Tenckhoff腹膜透析管置管后导管体内可部分移动,置管失败率高达10%~22%。本研究尝试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天鹅颈腹透管,无需手术切口,导管定位准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 ̄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慧敏 《中国医刊》2000,35(8):16-18
腹膜透析管的功能状况是决定腹膜透析成功与否的关键 ,它与腹透管的种类、插管的操作技术、病人的营养状况、尿毒症的程度及是否使用激素有关。长期保持腹透管外口干燥及插管早期保持腹透管固定不动是至关重要的。1 腹透管类型根据腹透管使用的期限分为急性腹膜透析管和长期腹膜透析管。急性腹膜透析管为直管 ,较长期腹透管硬 ,置管操作快速简便 ,床旁即可置管 ,能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腹膜透析治疗。因为容易发生漂管、网膜包裹、腹膜炎及肠穿孔 ,不宜长期使用 ,推荐使用期不超过 3天。长期管又有很多类型 ,其共同优点是腹透管移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置管等因素对腹膜透析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03例手术置管患者,采用Tenckhoff直管,选择以耻骨联合上12~14 cm、前正中线旁开2 cm为切口进入,在腹直肌后鞘处切开腹膜做一荷包缝合,然后于皮下做一隧道将腹膜透析管引出。结果术后2周内是出现近期并发症的高危期,其并发症主要有腹膜透析液引流障碍、漏液、隧道口炎、血性透出液。结论腹膜透析置管的有效和安全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是保证腹膜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龙海 《安徽医学》2005,26(2):127-129
目的 初步探讨腹膜透析 (PD)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方案。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月~ 2 0 0 4年 9月对 2 6例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不同条件下手术植入腹膜透析管 ,均采取解剖法植管 ,选用直形标准Tenckhoff腹膜透析管及PD双联系统装置。结果 成功植入腹膜透析管 ,术后无论是立即作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 ,或是由间歇性腹膜透析 (IPD)过渡到CAPD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及隧道口渗液、感染等。除3例患者未到拆线期死亡外 ,其余 2 3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对于某些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 ,PD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不需特殊设备 ,植管方法及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及环境的影响。在PD植管中 ,注意手术切口和隧道口渗液 ,应双荷包缝合腹直肌后鞘 ,并仔细缝合腹直肌前鞘。制定PD计划时 ,应按患者的个体化PD治疗方案实施。迄今PD仍是救治各种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 ,基层医疗单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和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漂管率。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鹅颈直管术的患者68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6例为A组,采用延长腹直肌内段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2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术后1年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率。结果 A组36例患者中有6例(16.7%)发生漂管,B组32例患者中均未发生漂管,两组漂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P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主要方法之一。腹透管的通畅是PD成功治疗的首要条件,腹膜透析管漂移(又称漂管)是腹膜透析管路的并发症,严重影响透析效果。护士在监护管路通畅上,如能及时发现漂管及解决,在保证患者的腹透质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07—2010年发生的10例腹膜透析漂管应用非手术方法复位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导管隧道出口位置对PD导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的影响。 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外科手术置管腹膜透析患者3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双卡夫Tenckhoff直管,局部麻醉外科手术法置管。按照腹透导管出口位置分为观察组(高位出口)182例和对照组(低位出口)17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漂管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漂管8例,漂管发生率4.4%,手法复位成功率100%;对照组漂管19例,漂管发生率11.2%,手法复位成功13例,成功率68%,再次手术6例,成功率100%。两组漂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相关感染情况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取高位导管隧道出口方式,可减少漂管的发生,同时也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调整隧道出口位置及方向对于维持腹透管的良好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止腹膜透析植管术后一个月内腹透管移位、飘管的技术和措施。方法铜丝引导Tenckhoff卷曲型腹透管,选择耻骨联合上缘腹白线向上9~10cm,左侧旁开1.5cm经腹直肌切口,确定为植管点。术前和术后口服含大黄的中药新清宁胶囊。加强术后护理。采用双联系统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结论应用本方法34例病人均一次植管成功。腹膜透析治疗后两周、一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浆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两周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有下降趋势,治疗一个月后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服药组术后一个月内腹透管引流完毕所需时间经秩和检验(Wilcoxon法),u=2.71,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术前、术后口服新清宁胶囊,可以缩短引流时间,加快引流速度,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刘玮  王伟  刘旻  王笑薇  徐骏  沈雯雯 《安徽医学》2012,33(11):1452-1454
目的总结双侧上尿路梗阻致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7例双侧上尿路梗阻致急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7例患者中86例采用IHD治疗,12例采用EDD治疗,9例采用CVVH治疗。89例患者具备手术指征,81例手术后肾功能恢复至正常,术后肾功能完全恢复率为91%(81/89)。18例患者因基础疾病及高龄不能手术,规律透析维持治疗。结论围手术期血液透析可以迅速改善肾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透析方式。及时手术解除梗阻,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急性脑梗死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占11例,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占1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占5例;从患者不同的病理表现类型分析,因为肾小球引起疾病的患者占26例,因为肾小球间质出现病变的患者占11例,恶性高血压导致肾损害的患者占1例;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病情得到显著改善的患者占29例,因为病情严重出现脑疝死亡的患者占9例。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加强病情观察的同时,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3例。急性肾衰平均透析12天,2例痊愈;23例慢性肾衰采用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疗法,3例肾功能恢复,4例做家庭透析,13例仍在住院透析,3例因腹膜炎改做血透。267个透析病人月中,最短者56天,最长者5年半。腹膜炎发生率为4.6个病人月一次,平均每日蛋白质丢失11克。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清除中分子物质清除率较血液透析高,病人感觉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效果。方法  141例ARF患者 ,其中外科组 5 3例 ,内科组 5 1例 ,传染科组 2 6例 ,妇产科组 11例 ,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除 3例自动出院外 ,治愈 94例(6 8.1% ) ,死亡 44例 ,其中死于感染 17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9例 ,心衰 7例 ,各类出血 4例 ,多系统功能衰竭 (MSOF) 6例 ,肝衰 1例。外科组死亡率 43.4% (2 3/ 5 3) ,内科组 33.3% (17/ 15 ) ,传染科组 7.7% (2 / 2 6 ) ,妇产科组 18.2 % (12 / 11)。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透析技术早期透析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感染等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同时应积极预防医源性肾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人肾功能衰竭21例,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2例治愈,1例死亡,慢性肾功能衰竭18例,透析2周后尿毒症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较常见的合并症为肺内感染、体位性低血压及腹膜炎。另外对腹膜透析治疗老年人肾功能衰竭的特殊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用间歇腹膜透析(IPD)及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等方法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与中毒43例,计1300个透析日。急性肾衰及中毒患者10例,8例痊愈,2例死亡。慢性肾功能不全存活2年以上者11例;一年以上者8例;半年以上者11例;三个月以内者3例。并讨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肾颗粒对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和蛋白尿、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未透析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按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治疗方案处理,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肾颗粒12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分别为(11.6±5.0)mmol/L、(274.8±158.3)μmol/L,较治疗前的(13.6±6.4)mmol/L、(316.7±167.3)μmol/L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到(25.9±17.0)ml/(min.1.73 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11.6±5.0)mmol/Lvs(12.7±5.8)mmol/L,P=0.040;血肌酐,(274.8±158.3)μmol/L vs(295.0±139.9)μmol/L,P=0.013;肾小球滤过率,(25.9±17.0)ml/(min.1.73 m2)vs(24.4±15.7)ml/(min.1.73 m2),P=0.033]。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1 177±971)mg/24 h vs(1 824±1 973)mg/24 h,P=0.006;对照组,(1 339±710)mg/24 h vs(1 702±1506)mg/24 h,P=0.012]。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177±971)mg/24 h vs(1 339±710)mg/24 h,P=0.030]。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36.8±5.7)g/L vs(34.6±6.1)g/L,P=0.020)],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结论:康肾颗粒明显改善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蛋白尿,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其中32例行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联合组),48例仅进行腹膜透析(腹透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肾功能均得到改善,联合组肌酐、尿素氮均低于腹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腹透组,甲状旁腺素水平低于腹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治疗中并发症少于腹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尸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 (TRAS) in cadaveric transplant recipients. METHOD: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ultiple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RAS (including the patients' age, presence of diabetes, cold ischemic time, acute rejection episode,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serum cholesterol, LDL cholesterol, pre-operative dialysis, number of donor renal arteries, which side of donor kidney, type of surgical anastomosis, different protocols of inductive and maintenance drug therapy) in 18 recipients with 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 after cadve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 from Jan. 2000 to Dec. 2001 in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566 non-TRAS recipients who underwent the transplant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in the TRAS group than non-TRAS group (66.67% vs 5.48%, P<0.01),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 TRAS and non-TRAS cases in terms of the pre-operative dialysis, presence of diabetes, cold ischemic time, number of donor renal arteries, whith side of donor kidney, type of surgical anastomosis, different protocols of inductive and maintenance drug therapy,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 and serum and LDL cholesterol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TRAS in cadaveric allografts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graft rejection episode,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raft rejec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TRAS.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疗效。方法 51例不同病因所致的ARF患者行每周2次至每天1次的血液净化治疗,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结果 治愈23例,好转脱离透析5例,好转后转外院治疗1例,转慢性透析1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17例。结论 对ARF患者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合适的血液净化方式,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