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笔者收治胸椎椎体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分析 1990~ 2 0 0 2年 6例胸壁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 ,对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6例中广州军区总医院 4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2例。其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为 2 0~ 4 0岁 ,平均 32岁。均发现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胸壁肿块。右侧胸壁 5例 ,左侧胸壁 1例。病史 3个月~ 30年 ,平均 12 5年。病人一般状态好。胸壁肿块最大者 4 0cm× 2 2cm× 8cm ,平均为15cm× 2 2cm× 6cm。质软 ,边界不清。 4例体位试验阳性 ,3例于体表可触及数枚圆形、高硬度的静脉石。6例行X线胸片检查 ,均发现…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国内文献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至2006年收治的4例和检索1979年至2006年国内文献报道的54例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100:1.0,43.1%的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98.3%的患者表现为反复血便,纤维结肠镜、直肠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91.4%的患者病变呈弥漫浸润性,8.6%的病变表现为局限性.82.8%的患者接受了外科干预治疗,3.5%的患者未接受治疗.结论 纤维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诊断方式.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2008年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77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5~9cm42例,〉10cm24例,≤15cm11例。手术前确诊7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确诊率94.8%;4例误诊,误诊率5.2%,分别误诊原发性肝癌2例,巨大肝囊肿癌变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3例腹腔出血、休克,急诊剖腹探查均死于术中;4例肿瘤巨大,经剖腹探查未能切除。70例均皆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率90.9%,肝叶切除术38例(4914%),剥除术21例(27.3%),局部切除术11例(14.3%)。70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手段;手术剥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舒涛  蔡林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6):324-326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5年10月43例不同部位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1~6年,术后41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死亡。结论 临床表现及MRI所见为诊断主要依据,诊断一旦确立,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hemangioma of liver,简称CHL)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CT和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尸检的发现率约为0.4%~7.3%,多数为单发病变,多发者约占10%,常位于肝包膜下和肝脏边缘区,在肝实质内者较少,约占4.8%。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门静脉血管分支畸型。  相似文献   

7.
徐杨  魏蕾 《骨科》2016,7(3):213-214
海绵状血管畸形通常发生在颅内,很少发生在椎管内,并且椎管内血管畸形的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好发节段为胸段(54%~60%)、颈段(30%左右)、腰段(10%左右),患者多以肢体肌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于2012年12月28日收治小儿椎管内血管畸形一例,以颈部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国内外极少报道,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它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57.7%,硬膜外21.1%,髓内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至2005年手术治疗6例,其中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术后随访6月至10年,4例患者无便血,2例患者有少量的间歇性大便带血。结论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是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绵状血管瘤内压监测指导栓塞及硬化剂注射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讨在栓塞硬化海绵状血管瘤中瘤腔内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在29例治疗过程中给机械性减缓交界本静脉回流,进行了瘤腔内压连续监测,发现:瘤腔基础内压力0.667~2.0kPa(1kPa=7.5mmHg)。颈部最低,回流快者所需栓塞次数多,用量大,瘤腔内压力曲线在栓塞初始为平台波形,提示回流静脉逐一被栓塞,随后出现缓慢下降的印峰波形,去除瘤体表浅回流静脉机械性压迫,瘤腔内压不变,提示回流静脉全部栓塞,可注  相似文献   

11.
肝脏血管瘤31例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对31例肝血管瘤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中,单发者21例,2个及多发者10例;肝右叶19例,左叶9例,左右两叶3例;肿瘤直径<5 cm者5例,5~10 cm者20例,>10 cm者6例.术前诊断率93.5%(29/31),其中BUS确诊率90.3%(28/31),CT 95%(19/20),同位素100%(9/9).31例均行肝切除术.无手术死亡率,并发症率19.4%(6/31).结论 BUS和增强CT扫描是肝血管瘤的重要诊断方法;对于瘤体直径>5 cm伴有临床症状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射频消融(RFA)与外科切除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疗效、并发症及各临床参数。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31例病人共39个HCH病灶在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RFA治疗或外科切除术。男7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7±8.6)岁。病人均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腹胀等症状。术前经超声、螺旋CT及MRI检查获得确诊,平均最大肿瘤直径(9.6±1.4)cm。结果17例HCH成功实施了腹腔镜RFA治疗,14例进行了外科切除术。腹腔镜RFA组及外科切除组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92.4±85.0)ml及(714.3±276.3)ml(P< 0.01),平均手术时间为(107.5±34.4)min及(115.4±23.7)min(P>0.05),平均术后住院日为(4.9±1.2)d及(11.6±3.0)d(P<0.01)。腹腔镜RFA组均未输血,外科切除组中10例输血。腹腔镜治疗组中,2例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外科切除组中,1例出现术后腹腔渗血,另1例肺部感染。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及AST)一过性升高。随访6~35个月(中位21个月),腹腔镜RFA治疗组病灶完全坏死率达100%,外科切除组均未见残留病灶。腹腔镜RFA治疗组中,1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改善;外科切除组中,13例无症状,1例右上腹轻度不适。结论外科切除仍然是巨大HCH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RFA治疗巨大HCH具有微创、避免输血、缩短住院日等优点,治疗效果肯定,适用于病灶位于肝脏表面或临近胆囊等空腔脏器的病人,术中超声的应用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椎体血管瘤病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岁.累及椎体共计18个节段,胸椎7个节段,腰椎11个节段.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占77.8%(13/17);伴随神经损害者占22.2%(4/17),Frankel分级2例C级,2例D级;病程8~36个月.影像学上病灶局限于椎体内且仅有疼痛症状者13例,单纯行椎体成形术;呈膨胀性生长合并根性症状者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辅以术中椎体成形术;累及全椎体伴随严重脊髓压迫者2例,行全椎体切除重建,在行椎体切除之前对所切椎体均行椎体成形处理.应用VAS评分及SF-36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65ml,术后2周内下地自主活动,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15例,毛细血管瘤2例.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2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需额外服用镇痛药物,术前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7.6±1.3分和45.2±5.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8分和89.3±7.2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术前Frankel C级患者及2例D级患者于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平均恢复时间5.4个月.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移位松动.结论:对于不同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椎体成形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至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连续施行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3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结果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1.8.术前未发现或未明确诊断而因其他原因于术中或术后发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共18例(5.2%).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以右半肝居多,占16.2%(56/345).肿瘤直径<5.0 cm者占26.5%(91/344)、5.0~10.0 cm者占50.3%(173/344),>10.0 cm者占23.2%(80/344),平均直径为(8.0±5.0)cm(1例无直径记录).术前Child评分为A级者占99.7%(323/324).全组均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施行肿瘤剜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39/345),病死率为0.3%(1/345).肝尾状叶海绵状血管瘤共切除11例,其中施行孤立性尾状叶切除9例.结论 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误诊为肝实质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包括尾状叶切除术)已成为较安全的手术,术中最主要的风险是切除肿瘤过程中的大量出血.  相似文献   

15.
A case of meningioma and associated cavernous hemangioma is described as a parasellar tumor. The meningioma was completely removed. The cavernous hemangioma was subtotally removed because of the high risk.  相似文献   

16.
Extra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 Namba 《Surgical neurology》1983,19(4):379-388
A case of extracerebral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in a 30-year-old housewife is reported.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is tumor are described, and other ca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as is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7.
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附87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新方法。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种治疗弥漫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新方法,即先以外科手术翻瓣显露血管瘤瘤体,应用Nd:YAG激光照射凝固血管瘤病灶,然后直接缝合创面。1998年1月~2003年10月,共收治87例四肢或躯干的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肢体功能障碍或切口大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63个月,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达显效者71例(81.6%);有效者16例(18.4%);总有效率为100%。无血管瘤复发情况。结论: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Intramuscular cavernous hemangiom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tramuscular cavernous hemagiomas represent <1% of all hemangiomas and consist of benign proliferations of blood vessels. Typical presentation is an enlarging painful soft-tissue mass without cutaneous changes. Intramuscular cavernous hemangiomas do not undergo spontaneous regression and may be locally destructive because pressure is exerted on neighboring structures. Phleboliths on radiograph are a specific finding for cavernous hemangioma. Definitive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is surgical excisio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