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晓玲 《浙江医学》2003,25(2):87-88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视野检查是青光眼患者最常用和最主要的视功能检查方法 ,特征性的视野缺损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笔者应用Humprey视野计检查早期青光眼患者21例和可疑青光眼患者37例 ,以观察早期青光眼和可疑青光眼患者的静态阈值视野改变情况 ,报道如下。1.1对象系2001年5月~2002年4月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诊断参照1987年全国青光眼学组推荐的标准[1]。早期青光眼组21例 (38眼 ) ,均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男性5例 ,女性16例 ,年龄30~55岁 ,平均 (4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G2程序,对60例100眼疑似青光眼临床前期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并对视野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0例100眼疑似青光眼临床前期病的患者,按传统检查方法,仅有35眼可确诊为青光眼临床前期,而根据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分析以及与传统检查方法相结合,有76眼可作出青光眼临床前期明确诊断,占76%。结论:在检测早期青光眼中,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早期青光眼确诊率,同时对于探索青光眼临床前期的发病机理,研究异常视野的 形态变化以及提高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蓝/黄视野检查(blue-on-yellow perimetry,BYP)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诊断检查中的准确性。方法:对30例53眼可疑青光眼患者、82例110眼慢性青光跟患者(早期32例46眼、中期26例33眼、晚期24例31眼)分别行BYP和白/白视野检查(White-on-White perimetry,wwP)。将两种检查的视野阈值结果进行对比相关分析。结果:30例53眼可疑青光眼患者中,BYP检查轻度早期视野缺损共6眼(11.32%);慢性青光眼患者中,BYP检查视野缺损面积较wwP检查扩大者早期31眼(67.39%)、中期11眼(33.33%),晚期青光眼两种检查方法视野缺损范围基本一致;WWP检查视野缺损面积较BYP检查扩大者早期4眼(8.7%)。可疑青光眼及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在中心30°视野59个检查点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点所占比例分别为:(11/59)8.64%、(13/59)22.03%、(33/59)55.93%、(48/59)81.36%。结论:蓝/黄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诊断检查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新型的Octopus311自动视野计对青光眼患者和青光眼可疑的患者进行闪烁视野检查,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使用标准自动视野计(SAP)、闪烁视野计和倍频视野计(FDT)检查了52例青光眼患者52只眼、26例青光眼可疑患者26只眼和61例正常对照组61只眼。使用Octopus311及其遥控软  相似文献   

5.
用QZS-Ⅲ型自动视野计阈值检查法与投影视野计检查法检查可疑青光眼52例(104眼),并就其检出效果作对照分析。自动视野计检出86眼有视野改变,其中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75眼,非青光眼视野改变(生理盲点扩大)11眼,未查出视野改变为18眼;投影视野计检查仅32眼查出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未查出视野改变72眼。根据临床观察并结合患者眼压、房角、激发试验和视乳头的情况,自动视野计检查组有34眼诊断为青光眼,而投影视野计检查组有14眼诊断为青光眼,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动视野计敏锐度强,可及时为可疑青光眼和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QZS-Ⅲ型自动视野计阈值检查法与投影视野计检查法检查可疑青光眼52例(104眼),并就其检出效果作对照分析。自动视野计检出86眼有视野改变,其中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75眼,非青光眼视野改变(生理盲点扩大)11眼,未查出视野改变为18眼;投影视野计检查仅32眼查出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未查出视野改变72眼。根据临床观察并结合患眼压、房角、激发试验和视乳头的情况,自动视野计检查组有34眼诊断为青光眼,而投影视野计检查组有14眼诊断为青光眼,两比较有显性差异。说明自动视野计敏锐度强,可及时为可疑青光眼和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G2程序,对60例100眼疑似青光眼临床前期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并时视野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0例100眼疑似青光眼临床前期病的患者,按传统检查方法,仅有35眼可确诊为青光眼临床前期,而根据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分析以及与传统检查方法相结合,有76眼可作出青光眼临床前期明确诊断,占76%。结论:在检测早期青光眼中,OCTOPUS 101全自动视野计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早期青光眼确诊率,同时对于探索青光眼临床前期的发病机理,研究异常视野的形态变化以及提高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普通光视野检查方法 (Nom al) ,蓝黄视野检查法 (B/ Y) ,暗适应功能检查方法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青光眼 2 2例 (36只眼 ) ,可疑青光眼 4 7例 (94只眼 ) ,分别进行 Nomal、B/ Y视野检查及暗适应功能检查分析。结果 :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为 85 % ,快速暗适应时间和视网膜光阈值异常率为 10 0 %。可疑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为 70 % ,快速暗适应时间正常 ,视网膜光阈值异常率 2 0 %。结论 :视野缺损以鼻侧阶梯和颞侧扇形缺损为多 ,管视及颞侧视岛较少 ;暗适应功能检查以快速暗适应时间延长和视网膜光阈值降低为主。因此 ,联合检查方法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好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结合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客观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选择53例53眼标准自动视野检查正常的可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30例60眼正常人进行蓝—黄视野检查结合图形视网膜电图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可疑青光眼患者中,B/Y视野检查31眼视野出现异常,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ERG检查眼的N95波潜伏期延长有明显差异,mf-ERG检查眼的N1P1N2波潜伏期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原发性青光眼早期发生,在眼底及普通视野未出现明显异常的患者,B/Y视野检查联合P-ERG,mf-ERG检查无疑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蓝黄视野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是一类严重的致盲性疾病,其防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近年来,青光眼的诊断已逐步向针对性视功能检查和高敏感形态学检测水平过渡。蓝黄视野检查(SWAP或B/Y PM)针对性的分离检测视觉系统中短波视路的敏感性,是将色觉检查和视野检查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视野检查方法。本文旨在对蓝黄视野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通光视野检查方法(Nomal),蓝黄视野检查法(B/Y),暗适应功能检查方法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青光眼22例(36只眼),可疑青光眼47例(94只眼),分别进行Nomal、B/Y视野检查及暗适应功能检查分析.结果: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为85 %,快速暗适应时间和视网膜光阈值异常率为100 %.可疑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为70 %,快速暗适应时间正常,视网膜光阈值异常率20 %.结论:视野缺损以鼻侧阶梯和颞侧扇形缺损为多,管视及颞侧视岛较少;暗适应功能检查以快速暗适应时间延长和视网膜光阈值降低为主.因此,联合检查方法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好意义.  相似文献   

12.
蓝黄视野与视诱发电位检测对早期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旺桢 《黑龙江医学》2007,31(9):663-664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检查及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联合应用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蓝黄视野检查及图形视诱发电位对48例(95眼)青光眼,正常对照组40例(80眼)分别进行PVEP及蓝黄视野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组、青光眼组间对比,PVEP、蓝黄视野检查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方法对早期诊断有临床价值。结论 PVEP、蓝黄视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好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对比视野检查法(color contrast perimetry,CCP)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为其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方面建立一个参考标准。方法利用Oculus全自动视野计对71例正常人、33例可疑青光眼、36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分别进行标准白色视野检查(white-on-white perimetry,W/W)与CCP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可疑青光眼组、早期POAG组CCP检测的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MS)低于W/W检测的结果,两者有显著意义;CCP检测光敏感度缺损均值(MD)与W/W检测的结果,正常人组无显著意义,其它两组有显著意义。CCP检查正常人组与可疑青光眼组的MS差异有显著意义,W/W检查无显著意义;两组的MD差异均有显著意义。CCP检查与W/W检查正常人组与早期POAG组的MS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的MD差异也有显著意义。CCP与W/W检查早期POAG视野损害的符合率为100%,而CCP检查的敏感性为61.5%,两种视野检查法检测青光眼视野缺损的阳性率,CCP检查为90%,W/W检查为74%,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正常人群的CCP视野阈值的参考值范围是20.127±2.612。结论CCP与W/W在早期POAG视野检查中具有一致性,但CCP更敏感,检出的阳性率更高,检出的视野缺损范围也更大更深。正常人群的CCP视野阈值范围的建立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视野缺损是青光眼主要的诊断依据之一。青光眼的视野缺损常表现为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环形暗点以及管状视野、颞侧视岛〔1〕。了解青光眼的视野缺损的特点及频率分布有助于正确认识视功能的损害程度,预测青光眼病人的手术预后和对青光眼更早期的诊断。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检测青光眼视野损害的能力。我院近期应用美国Synemed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对已确诊为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维吾尔族患者进行视野检查,现将青光眼特征性视野缺损与阈值的改变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单眼或双眼已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亚洲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 PA C)的长期预后情况,以及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发展有关的危险因素。设计: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受试者:两所新加坡医院初诊为A PA C患者90例,病史4~10年。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全部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散瞳眼部检查、视神经照相。通过眼部观察及照相确定是否存在青光眼视神经改变,视野检查了解视野是否受损。由一位有经验的青光眼病专家,采用盲法,对所有视野检查结果及视神经照片进行二次评价,以确定这些变化是否由青光眼所引起。主要观察指标:是否失明犤定义为最佳矫正视力低于6/60和(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快速瑞典交互式阈值运算(SITA)短波自动视野计(SW AP)、长波全阈值SW AP以及运用SITA快速程序的标准自动视野检查(SAP)发现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的能力。设计:横断面、前瞻性研究,比较上述3种检查方法在视野诊断上的灵敏度(通过对同一批健康受试者检查确定的参考限定范围来定义)。受试者:纳入101例高眼压症、疑似青光眼或有早期青光眼表现的患者。方法:每例患者的1眼同时用2种蓝-黄视野检查程序进行检查:SITA和全阈值SW AP以及SAP SITA快速程序。主要观察指标:青光眼视野缺损,用测试区域光敏感度明显下降的测试点数目…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病。由于发病隐蔽.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眼压、视野及视盘变化。但青光眼早期视杯变化常隐蔽在生理凹陷中.视野检查可能很难发现异常。眼压常在所谓正常范围.患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防治青光眼视功能损害.最主要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微电脑视野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类型与静态阈值视野损害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147例,228只青光眼分类进行静态值视野检查。结果:不同的青光眼在静态阈值视野缺损出现的最大象限上差异无显著性。青光眼静态阈值视野缺损最大象限的分布依次为颞上、鼻上、鼻下、颞下象限分布最少。结论: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所致静态值视野损害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Humphrey视野分析仪中心30-2程序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桥生 《华夏医学》2004,17(3):392-393
目的:评价Humphrey视野分析仪中心30-2检查程序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Humphrey 750型视野分析仪对120例(157眼)青光眼,200例(250眼)可疑青光眼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100%,可疑青光眼组视野异常率83.35%。结论:视野缺损中以鼻侧阶梯和颗侧扇形缺损多见,管状视野及颞侧视岛次之。因此,鼻侧阶梯及颞侧扇形缺损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3代(HRT-3)检查中青光眼可能性评分(GPS)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7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25例(50眼)健康对照进行HRT-3和自动视野计检查,分析视盘参数和GPS值与视野缺损的关系。结果:GPS与视野平均缺陷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GPS≥0.64作为异常标准,GPS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85.4%。结论:青光眼可能性评分可以反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视野缺损程度,可以应用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