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有完整脑脊液资料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1例,发现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度为年龄大,伴发心血管病,入院时高血压,病情重所延缓,而不受出血量影响,清除速度快者预后较佳,反之,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2例SA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同时64例治疗组在麻醉后即给予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58例对照组则在术后给予反复多次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数变化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并发症、GOS分级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结果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腰大池引流相关并发症极少。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虽然多数报道指出腰穿(LP)可证实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但因为首次出血后血性脑脊液可持续长达24小时,所以LP有时难以确定。脑脊液(CSF)中红细胞计数似乎是比较客观的检查方法,但腰穿时的外伤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多。反之,如果血液滞留在脑实质内或硬膜下腔,CSF可无再出血征象。曾有人认为,分光光度测定显示血性脑脊液中氧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方法 测定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6-Keto)及血浆和脑脊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同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法(transcranial Doppler nltrasonography,TCD)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TXB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6-Ket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发病后血浆ACE活性无明显改变,但脑脊液中ACE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5d的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浆TXB_2、6-Keto与脑脊液ACE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结合TCD检测结果,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tSAH的患者于开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脑脊液;对照组30例,行多次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检测、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预后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清除血性脑脊液,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7份脑脊液标本作细胞学检查,除2份假阴性外,自本病发作后起、甚至5个月内标本(有的脑脊液常规检查早已正常)均有明确的细胞学改变,包括早期白细胞反应和特征性的单核吞噬细胞反应,据此不但可与穿刺外伤出血和非出血性黄变症鉴别,还有助诊断轻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提示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ho激酶、氧合血红蛋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与浓度及其在脑血管痉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第1、3、7、10、14 d脑脊液标本,RT-PCR方法检测Rho激酶mRNA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测定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采用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出血后第3 d脑脊液中Rho激酶表达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在出血后第7 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Rho激酶的表达与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有关,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2采用腰大池引流治疗的332例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153例脑室内残余血患者经初次置管引流全部清除积血(以CT影像为准)141例,其余12例经再次置管积血全部清除;1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134例;22例脑脊液漏患者全部治愈;20例严重颅内感染患者治愈19例.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内残余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难治性脑脊液漏及严重颅内感染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方法加速清除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此方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改善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明显加快脑脊液正常化的进程,减轻或减少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脑积水是严重的三大并发症。本文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得出脑脊液置换对SAH具有较好疗效,但也存在一些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方法 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照组36例。2组入院后即开始泵入尼莫地平,持续14d;治疗组加脑脊液置换治疗,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观察2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及临床预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结论尼莫地平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颅脑损伤后发生硬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的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硬脑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均为减速性损伤所致,术中见到蛛网膜破裂并有脑脊液外漏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呈糊状,弥散均匀分布于一侧大脑半球硬脑膜下、蛛网膜外,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及保守治疗后,15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结论外伤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是以脑挫伤为基础,同时蛛网膜破裂,脑脊液外溢至硬膜下腔,与出血混合形成不凝血.在颅内高压的作用下弥散分布于硬膜下腔;硬膜下腔的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形成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结合脑挫伤程度,行去骨瓣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方法:测定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6-Keto)及血浆和脑脊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同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法(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血浆TXB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6-Ket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发病后血浆ACE活性无明显改变,但脑脊液中ACE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5d的变化最为显(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血浆TXB2、6-Keto与脑脊液ACE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结合TCD检测结果,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首发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发症状。方法 回顾分析45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结果 41例患者急性起病,4例亚急性起病,有明确诱因25例,出现头痛24例,呕吐20例,意识障碍30例,颈抵抗29例,克氏征阳性15例,头颅CT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结论 对老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典型头痛,不论是否有脑膜刺激征,均应考虑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及时进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6.
腰池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通过脑脊液引流来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1年6月采用腰池持续引流治疗各种颅内疾患8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89例中,男65例,女24例,年龄15~64岁。其中切口脑脊液漏者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5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持续增高者15例。选择L3~4椎间隙腰穿,在蛛网膜下腔置入直径0.1cm的软质透明硅塑导管,末端经连接控制阀接无菌引流袋,使其保持缓慢引流。导管一般留置3~10d,平均7d,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00~400ml。2结果切口脑脊液漏者漏液停止,切口逐渐愈合;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  相似文献   

17.
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TCD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探讨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方法 86例术前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检查正常的颅内肿瘤病人均于术后进行连续TCD监测,观察病人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术后发生的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同时观察病人术后CT或MRI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和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结果86例病人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4.2%,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1.9±0.9)d,持续时间平均为(10.7±1.8)d。与其它部位肿瘤比较,颅底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发生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术后CT或MRI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和脑脊液红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差别均有显著性。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相当多见,尤其颅底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且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蛛网膜下腔积血特别是脑底池积血以及手术操作对动脉壁的机械性损害是造成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迈格吉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 1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急性期均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9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以淋巴细胞为主.4例脑膜癌在脑脊液中找到了异形细胞.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脊液中检查到红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40例不典型SAH者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SAH 40例初诊为高血压10例,结核性脑膜炎7例,血管性头痛6例,脑出血2例,小脑肿瘤4例,散发性脑炎3例,精神病3例,癫癎3例,急性胃肠炎2例.脑脊液为血性者13例,黄变者15例,无色清亮者6例,分别可见大量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结论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熟练掌握SAH各期细胞学变化规律,抓住脑脊液各期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才能提高SAH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