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57例先心病患儿围介入治疗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56例封堵成功,效果满意;余下1例因病变解剖部位特殊,试行多次均未成功,最后放弃介入治疗择期手术治疗.术中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3例伤口出血;4例体温升高(最高达39.3℃),经处理症状消失,全部患者安全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准确的术中配合、细心周到的术后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何丽艳  贺琼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473-1474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实施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感染预防、术前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饮食干预、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有13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术后呕吐,4例皮下血肿,4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6.46%;对照组中有30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包括16例术后呕吐,7例皮下血肿,7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7.97%,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感染预防、术前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饮食干预、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9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54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加少量咪唑安定进行麻醉,治疗组采用丙泊酚(静安)加少量氯胺酮进行麻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7±5.3)min和(95±6.2)min,术中SpO2的值分别维持为97%~100%和98%~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清醒时间为(50±6.4)min,治疗组为(15±3.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麻醉后共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占24.07%;治疗组麻醉后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时选用丙泊酚复合少量氯胺酮进行麻醉比用氯胺酮复合少量咪唑安定进行麻醉清醒更快,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应用于该类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理特点,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 全组病人介入治疗,只有1例因术后并发症(封堵器脱落)又行手术治疗外,其余均治愈,手术成功率是98.4%.结论 加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汪小湘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654-3655
目的观察氯胺酮和丙泊酚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拟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4例遵守随机化的分组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取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SpO2、肢体活动情况、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的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肢体活动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时麻醉方式的正确选择是确保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选择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患儿术中安静、术后苏醒时间快,不良反应少,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26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体会。为了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和(或)及时发现各种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术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要注意做好常规监护、饮食、心理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则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26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体会。为了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和(或)及时发现各种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术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要注意做好常规监护、饮食、心理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则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83例,对其中术后有严重并发症的8例患儿及1例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归纳。结果本组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83%,1例患儿在介入治疗6个月后死亡,死亡原因为合并限制型的心肌病,死亡率为0.3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选择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机率较低,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救治,均可获得痊愈,规范手术操作与术前严格掌控手术适应证,更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介入性治疗的基本护理,了解和掌握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针对具体问题介入患者在手术实施中的护理。结果介入治疗手术后,19名患儿均已痊愈出院,仅有1名患儿因术后感染继续留院观察治疗。结论医护人员要努力的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加强患儿的护理水平及质量,使患者的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在预期内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我国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会引发各种心血管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和严重低血压症等情况,在疾病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比较高.近些年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技术得以发展,在新生儿期利用介入手术治疗的方式可以对疾病有效评估和更好的治疗.本文就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  相似文献   

12.
娄庆梅 《现代保健》2011,(36):75-77
目的探讨亲情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亲情护理,把人文关怀融人到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中,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本组患儿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较好,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亲情护理深化了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杨杰 《家庭健康》2007,(4):14-14
预防从孕期开始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往往给患儿和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先心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  相似文献   

14.
白媛媛 《药物与人》2014,(9):119-119
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选取46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均为23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3-1174
目的探究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手术后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所有患儿镶嵌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心胸比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手术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手术1周内发生并发症共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术后护理方案不同将4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后C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20.0%),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2.0%)高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给予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 62例患儿均经造影或手术证实,其中超声心动图完全诊断符合率为93.55%,部分诊断符合率为6.45%.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房间隔缺损,占总数的33.8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和保证.使先天性心脏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24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验及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材料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介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的数量迅速增加。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心脏介入治疗先心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0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7例,年龄8个月~51岁。动脉导管未闭(PDA)58例,房间隔缺损(ASD)107例,室间隔缺损(VSD)70例,肺动脉瓣狭窄(PS)5例,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应用超声心动图筛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3 009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结果经超声心动图检查,3 009例患儿中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87例,发病率为6. 2%,其中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166例(88. 8%),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18例(9. 6%),无分流型3例(1. 6%)误诊2例(1. 1%),符合上报危急值标准1例(0. 5%)。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多见的3种类型分别为室间隔缺损51例(30. 7%)、房间隔缺损35例(21. 1%)、动脉导管未闭29例(17. 5%);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多见的为法洛氏四联症11例(61. 1%)。无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为肺动脉狭窄2例(66. 7%)。结论超声心动图筛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方便、快捷、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介入治疗中的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先心病患儿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22例以及术前访视加术后护理配合组(观察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配合程度、住院情况、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患儿行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先心病患儿应用术前访视及术后护理配合能显著提高患儿配合程度,改善患儿心功能,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