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卟啉衍生物对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放射增敏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云飞  张恩罴 《癌症》1996,15(1):8-10
移植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BALB/C系裸小鼠32只,按随机区组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血卟啉衍生物组,单纯放射组和血卟啉衍生物加放射组。实验结果:后3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0.4%,45.2%,71.5%;后2组的肿瘤生长曲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卟啉衍生物加放射组较单纯放射组抑制开始得早,程度要大,维持时间长;组织学检查显示血卟啉衍生物加放射组的肿瘤组织比单纯放射组可见程度和范围更大的坏死区,纤维组织增生更明显;增敏效应比值(E/O)为2.1(>1.4)。以上结果提示血卟啉衍生物对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X射线照射具有增敏作用。本文对血卟啉衍生物放射增敏的可能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杜义安  俞鹏飞 《中国肿瘤》2014,23(9):761-764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其信号通路调控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迁移、凋亡以及血管形成等,该信号通路在胃癌中常被高度激活,并与胃癌的复发、转移等临床病理特性密切相关。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阻断mTOR通路的信号传递,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促进肿瘤坏死,并与其他化疗药物产生协同作用,有望为胃癌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VEGFA)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不仅在肿瘤血管 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还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肿瘤免疫反应;血管生成素 2(angiopoietin 2,Ang 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endothelialcells,ECs)中高表达,导致血管结构异常和功能性减弱,肿瘤血管呈现紊乱、渗漏。目前,有关 VEGFA与 Ang 2抑制剂的研究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 VEGFA、Ang 2在肿瘤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 及 VEGFA、Ang 2抑制剂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生长抑素(内抑素endostatin)对裸鼠大肠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endostatin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对用药过程中瘤 体积进行测量,对endostatin抑制肿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endostatin能够抑制裸鼠大肠癌肿瘤血管生成,减轻肿瘤的血管密度。结论:endostatin通过抑制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抗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的生长和存活依赖于生成的血管为它所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没有血管的生成,肿瘤最大也只能长至1~2mm^3。1971年,Folkman等提出可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防止肿瘤的转移。基于肿瘤血管生成机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策略包括:(1)利用小分子药物和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抑制细胞外基质形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2)利用中和抗体、可溶性受体、受体拮抗剂阻断血管生成因子传递;(3)利用反义核酸或生物因子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6.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剂(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明林  马宏敏 《肿瘤》1997,17(1):58-59
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剂(I)靳明林马宏敏詹新恩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重庆630038)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必须依赖持续和广泛的新生血管形成,如能抑制或破坏这些新生血管就可能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最后形成管状结构,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离不开血管新生。TNP470 O(氯乙酰氨甲酰基)烟曲霉醇,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烟曲霉素类衍生物,它可抑制肿瘤微环境中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其强有力的抗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能力。此外,TNP470还能增强放、化疗的效果,并且能与某些免疫制剂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化学诱癌剂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粘膜鳞癌,建立动物模型。经鱼精蛋白及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采用组织学定量方法同时检测肿瘤内血管密度与血管面积密度。结果发现鱼精蛋白具有明显抑制地鼠颊囊癌生长的作用,其治疗效果来源于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肿瘤生长早期使用鱼精蛋白进行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平阳霉素的抑瘤作用来自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它对肿瘤血管生成无明显抑制作用,联合应用抑制血管生成及直接细胞毒作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NK和LAK细胞抑制因子TAO-G血清检测试剂盒(ELISA法)对消化道肿瘤患者89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40例,正常人30例血清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证实,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TAO-G表达阳性率为:胃癌60.9%(28/46)、肠癌67.4%(29/43)、良性疾病5%(2/40),正常人均为阴性(0/30)。提示血清NK、LAK细胞抑制因子的表达与胃肠肿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已被证实为肿瘤治疗的一个可靠靶点。依维莫司是一种口服mTOR抑制剂,是雷帕霉素衍生物中的一种,其改善了既往雷帕霉素药物特性,主要抑制哺乳动物肿瘤细胞生长和分化有关的mTOR。2009年3月,依维莫司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癌。目前其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RPM)对膀胱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探究其在肾移植患者膀胱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方法:将雷帕霉素分别用5ng/ml,10 ng/ml,15ng/ml 3个浓度梯度处理T24膀胱癌细胞,分别在药物处理后12h,24h,36h应用MTT法检测上述不同药物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RPM对人T24膀胱癌细胞株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以及划痕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于T24膀胱癌细胞迁移率的影响。体内实验用14只4-6周龄Balb/c裸鼠种植转移性人膀胱癌细胞构建荷瘤模型,观察雷帕霉素对肿瘤生长及自发转移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显示3种浓度的雷帕霉素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对于肿瘤的抑制性明显加强,其中24h时各浓度作用明显强于12h时各浓度,且各浓度之间差异明显(P〈0.05)。雷帕霉素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下调VEGF的基因表达(P〈0.05)。在划痕实验中雷帕霉素明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迁移(P〈0.01)。体内实验中,鼠成瘤率达85.7%(12/14)。治疗3周后,空白对照组较RPM组肿瘤大且裸鼠明显消瘦(P〈0.05);探查肺部和肝脏转移灶空白组明显较RPM组多(P〈0.05)。结论:雷帕霉素明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以雷帕霉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患者膀胱肿瘤治疗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三苯氧胺联合人参皂苷Rg3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欣梅  张清媛  王恕怀  赵文辉 《肿瘤》2008,28(4):279-282
目的:研究三苯氧胺(tamoxifen,TAM)联合人参皂苷R0对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观察其抑瘤效果。方法:以荷MCF-7乳腺癌裸鼠为模型,分别给予TAM、雌二醇(estradiol,E2)、人参皂苷Rg3、TAM联合人参皂苷Rg3及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PT-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E2处理组的肿瘤生长迅速,而TAM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合用人参组皂苷Rg3时抑瘤效果更显著(P〈0.05)。与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相比,E2组MVD升高,而TAM组和人参皂苷Rg3组的MVD及VEGF mRNA表达均下降,二者合用时MVD和VEGF mRNA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TAM可抑制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与人参皂苷Rg3联合应用显示出抗血管生成协同作用,可有效抑制乳腺癌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3.
肿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形成有利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而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往往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本文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20例鼻咽癌(NPC)及15例鼻咽良性病变石蜡块进行CD34血管内皮标记染色观察,以探讨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C)与鼻咽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20例NPC均为我院1992~1996年5年间未经任何治疗的初诊病例,另设15例鼻咽良性病变做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进行血管内皮细胞CD34标记染色。所用CD34单克隆抗体(1:25)、DAB显色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外显子11和15的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马一盖  金敏琦 《白血病》1996,5(1):32-35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异常T细胞导致B细胞过活化有关,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环孢霉素A(CsA)可以阻碍辅助T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2(IL2)的生成,影响T、B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克隆性T细胞的扩增。3例AILD病人用CsA 5mg/kg/天分两次口服作为起始剂量治疗,根据疗效减少或增加剂量或3-4周后联用糖皮质激素。发热迅速得到控制,肿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通过押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血管生成效应减少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方法:MTT法检测内皮细胞生长、Transwell检测内皮细胞迁移,同时检测内皮细胞体外小管形成情况及Matrigel胶塞体内实验检测体内血管生成情况;建立异位胃癌裸鼠模型,检测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确EGCG对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体外实验显示,随着EGCG处理时间和剂量的增加,VEGF诱导生长的内皮细胞教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减少;随着EGCG剂量的增加,VEGF诱导迁移的内皮细胞数和形成的小管样结构也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rigel胶塞体内实验也显示EGCG抑制VEGF诱导的胶塞血管化;动物实验显示治疗组肿瘤生长缓慢,生长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肿瘤抑制率为60.4%,P〈0.01;治疗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EGCG可以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胃癌组织以及12例胃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Ang-2、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ng-2、VEGF表达及MVD在胃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Ang-2、VEGF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Ang-2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Ang-2、VEGF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两者在胃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应用新型胃肠肿瘤标志物-NK和LAK细胞抑制因子TAO-G血清检测试剂盒对消化道肿瘤患者89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正常人30例血清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证实,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TAO-G表达阳性率为:胃癌60.9%(28/46)、肠癌67.4%(29/43)、良性疾病5%(2/40),正常人均为阴性(0/30)。提示血清NK、LAK细胞抑制因子的表达与胃肠肿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肿瘤血管形成活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形成活性的研究方法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重庆市630042)刘胜春综述吴凯南审校肿瘤血管形成(Angiogenesis,又称血管生成)是指在肿瘤内或向肿瘤内生长的新形成的血管,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有重要作用。缺乏血管形成的肿瘤,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