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藜芦与人参三七西洋参配伍后藜芦定的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藜芦与人参三七西洋参配伍后藜芦定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藜芦定的含量,比较藜芦单煎液与藜芦-人参合煎液、藜芦-三七合煎液、藜芦-西洋参合煎液中藜芦定的含量变化;色谱条件:Agilent-TC C18色谱柱(250×4.6mm),流动相为乙腈-0.1mol/L醋酸铵(35∶65),检测波长220nm,流速1.0mL/min。结果:藜芦与人参三七西洋参配伍后藜芦定的含量升高。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为十八反中"诸参辛芍叛藜芦"提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等数据库,系统检索1949~2014年关于中药"十八反"中人参藜芦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从检索到的文章中剔除综述及临床研究文章,仅选取实验研究类的文章,总结归纳人参藜芦反药组合的适宜条件和禁忌条件。结合现有的实验成果,未能归纳出人参藜芦反药组合的适宜的条件,初步认为人参藜芦反药组合的禁忌条件为:人参藜芦合用,人参相当于临床最大剂量的2~10倍,藜芦相当于临床最大剂量的10~30倍;藜芦为临床最高剂量的一半,而人参为临床剂量的4~8倍;人参与藜芦配伍比例小于100∶1;红参配伍黑藜芦,生晒参配伍黑藜芦。人参藜芦入药方式、煎煮时间和复方应用因为相关研究较少或不够全面,未能归纳出禁忌条件。人参藜芦反药组合是否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不能一概而论,宜忌条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条件下较难确定某一个条件是宜的条件还是忌的条件,随着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宜忌条件也会更加丰富和充实。  相似文献   

3.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重更大,但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绝对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细辛、藜芦配伍使用前后所含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传统中药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利用UPLC/Q-TOF MS BPI离子流图谱,分别绘制细辛单煎液、藜芦单煎液和细辛与藜芦配伍混煎液的BPI离子流指纹图谱,对图谱中分子离子峰进行分析,通过loadings确定差异分子离子,比较相同分子离子峰单煎、配伍混煎前后量的变化。结果:分别确定配伍混煎后细辛中有八个分子离子、藜芦中有十个分子离子峰峰面积变化超过9%以上。结论:从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细辛“反”藜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范欣生 《中医杂志》2015,(5):361-365
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的内涵、毒-效作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是以典型相反关系可能涉及的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综合评价,客观地反映了七情相反的复杂关系。深入探析中药配伍禁忌历史衍化中相反配伍危害特点的论述和规避反药合用的方法,尤其是相反配伍"潜害"的认识,阐述其来源与发展,剖析潜害的多层面特点,以及潜害与趋利避害关系,不仅对现今评鉴"十八反"配伍禁忌机理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而且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配伍禁忌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古人总结中药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但现代文献资料、临床观察或实验研究,均无一致结论,以致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多困扰。深入揭示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本质,建立符合现代认知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UPLC-MS方法测定藜芦与不同比例丹参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经Caco-2细胞吸收转运后的变化情况,从吸收转运的角度分析丹参"叛"藜芦的机制。方法:液质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_(18)(1.7μm, 2.1 mm×50 mm)色谱柱,柱温为35℃,流动相为乙腈(A)和0.1%甲酸水溶液(v/v),梯度洗脱; Waters LTQ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电离源,电喷雾电压为5.0 kV,透镜管电压为110 V,金属毛细管电压为40 V、温度为250℃。结果:正离子扫描模式下共鉴定出8种藜芦生物碱,比较藜芦加入不同比例丹参后几种藜芦生物碱峰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吸收转运的研究,发现丹参是否"叛"藜芦与藜芦的绝对用量和二者的相对用量密切相关。结论:研究结果从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和吸收转运的角度再次考察了中药"十八反"中丹参"叛"藜芦的配伍禁忌原则,为深入研究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丹参药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细辛反藜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反藜芦之说,源于“十八反”歌诀。通过近年来大量文献研究,认为细辛反藜芦不宜作为法定的配伍禁忌,其范围应用不宜盲目扩大,对细辛藜芦药在临床应用时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9.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临床医家把十八反的药物视作配伍禁忌,认为合用后会致毒增毒,然而成功运用反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本文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方剂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藜芦组方剂应用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而甘草和乌头组方剂则是在明清时期最多,3组方剂在民国时期和现代应用均较快下降;并且外用方的比例偏高,方剂药味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8~9味。本文认为十八反配伍与毒性药材密切相关,是有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如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配比剂量的变化,不同的给药途径,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配伍致毒/增毒机理的阐明将为保障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将为其他禁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药配伍禁忌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目前无论文献资料、临床观察或实验研究,均无一致结论,以致给药政管理和临床用药带来很多混乱。深入揭示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本质,建立符合现代认知的中药配伍禁忌表征方式与规范标准,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成为舆待解决的课题。文章从中药配伍禁忌的源流变迁、中药配伍禁忌研究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提出应当加强禁忌药物品种基原考证,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辩证地看待和挖掘禁忌配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揭示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相反理论的历史衍化和认识、现代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十八反"结构形式上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特点。"十八反"一方面表现出配伍产生毒性和干扰中药效应发挥方向实质效果,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病证条件、一定配伍环境影响下、反与不反的呼应和冲突。"十八反"研究过程反映了中药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十八反"结构形式的研究模式有别于化药等禁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从中药配伍禁忌的认识理念和视角出发,建立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毒性-效应并重的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从而揭示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伍禁忌历来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十八反"为代表,从安全性评价、毒效物质、毒理毒代、药物相互作用、毒性机制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中药配伍禁忌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持续深入,许多关键问题尚缺乏可靠结论,未在学科、行业内达成共识。基于"半娄贝蔹及攻乌"配伍禁忌毒效表征基础研究,发现配伍禁忌相关反药组合在功效发挥过程中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是中药配伍禁忌"毒性"的主要表现。中药配伍禁忌的形成具有条件性,与其组成配比、剂量、配伍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病症条件是配伍禁忌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病症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毒效表征研究模式,为中药毒与效的整合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禁忌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中药临床安全有效的关键问题。虽其由来已久,但能否同用争议颇多,暂无统一定论。近年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其认识亦不断提升。文章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中药配伍禁忌的安全性相关实验提示其成分变化影响其毒性或药效,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配伍后有增效或治疗作用。建议今后加强中药配伍禁忌成分变化研究、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基于临床建立模型开展实验、基于真实世界开展临床研究,从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交叉融合探究其中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运用配伍禁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硝唑配伍的文献研究情况。方法:以2001年至2013年间中国知网收录公开发表的关于奥硝唑配伍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奥硝唑配伍的类型和反应情况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部分中药、奥美拉唑以及抗生素类药物为奥硝唑的配伍禁忌。结论:奥硝唑会与多种药物产生配伍禁忌现象,需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与质谱联用(UPLC-MS)方法测定藜芦与不同比例人参配伍前后主要生物碱经Caco-2细胞吸收转运后的变化情况,从吸收转运的角度分析人参"叛"藜芦的机制。方法液质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_(18)(1.7μm, 2.1 mm×50 mm)色谱柱,柱温为35℃,流动相为乙腈(A)和0.1%甲酸水溶液(v/v),梯度洗脱;3200 QTRAPTM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电离源,电喷雾电压为5.0 kV,透镜管电压为90 V,金属毛细管电压为40 V、温度为250℃。结果正离子扫描模式下共鉴定出8种藜芦生物碱,比较藜芦加入不同比例人参后几种藜芦生物碱峰面积的变化情况,发现大量人参的加入使藜芦生物碱的溶出增加,从而增加其毒性作用。从吸收转运角度分析,藜芦与一定比例的人参配伍后,藜芦生物碱的小肠吸收度升高,说明人参可促进藜芦生物碱的体内吸收。结论该研究结果从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和吸收转运的角度再次验证了中药"十八反"中人参"叛"藜芦的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8.
中药汤剂与中成药同时开可能发生的配伍禁忌,医生开出中药汤剂的处方中不存在着配伍禁忌,但同时并开的中成药中合有的中药成份与中药汤剂中某些中药同用会引起药物的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与西药配伍的研究情况。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文献,归纳研究方法对中西药配伍进行探讨。结果:中西药物合用,药物之间可能因为配伍禁忌导致疗效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毒性反应。结论:应加强中西药配伍辑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时有出现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实际上其中有很多是由于中药的配伍不当或是禁忌造成的。中药的配伍禁忌要求临床上合用会产生抵消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要避免同用。中药的配伍禁忌,与中药的五味与四气、升降浮沉,以及五行的相克有关。最著名的就是十八反、十九畏。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积累用药经验,杜绝出现中药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