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合理应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A型链球菌、绿色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革兰阳性(G^+)菌及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革兰阴性(G^-)菌均有抗菌活性。绿脓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阴沟杆菌、柠檬酸杆菌、不动杆菌、沙雷氏菌属及某些流感杆菌对第一代头孢耐药。此外,第一代头孢对β—内酰胺酶均不稳定,有些注射品种还有一定的肾毒性。应用较广的有头孢噻吩(cephalothin)、头孢唑林(cefazolin)等注射剂品种,及头孢氨苄(cephalexin)、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等口服品种。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G是引入临床应用的第一个高效、低毒抗生素,迄今对敏感菌株的感染仍是首选药物。但是,由于抗菌谱较窄,对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无效,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曾一度造成临床上的严重问题。加上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对酸不稳定,只能注射给药等缺点,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末,由 相似文献
4.
5.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皮试液不宜通用青霉素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刘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10):478-478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皮试液不宜通用青霉素G唐刘红(四川省乐山市红十字会医院614000)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主要不良作用。严重者可致死。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非青霉素G的其它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被... 相似文献
6.
孔祥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8,(3)
<正> 氨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属于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人和高等动物细胞的毒性很小。但该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其中以青霉素G过敏反应最为严重,占整个药物过敏病人的74%,使用青霉素G的病人中有0.7~10%的人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从抗菌谱、药物浓度、给药方式、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过敏反应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导致该类抗生素耐药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多,因此必须合理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过敏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增多,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头孢菌素类 (先锋霉素类 ,Cephalosporins)是一类来自头孢菌 (CephalosporilemAcremonium )的广谱抗生素。自 194 8年Brotsu发现头孢菌素以来 ,该类药物发展较快 ,其主要特点是抗菌谱广 ,对厌氧菌有效 ,过敏反应少 ,对酸和酶较稳定 ,是目前抗生素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根据头孢菌素发展次序、抗菌特点和对β -内酰胺酶稳定性可将其分为四代 ,每代药物各有其作用特点 ,而以第四代药物如头孢吡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头孢磺啶等抗菌谱最广。该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但不… 相似文献
1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和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状况,进展,新一代抗生素的特性及合理用药进行了综述。文中着重阐明,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1.应根据致病菌的特点合理联合用药;2.用药前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3.为保证疗效,就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及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测定;4.为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抗生素降低疗效,应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12.
头孢菌素又被称之为先锋霉素,是一种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疗效确切、稳定、不良反应程度较轻、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皮肤组织系统、泌尿系统等部位感染及术后围手术期感染,均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给药方式,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头孢菌素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等方面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由一代发展到三代。20世纪90年代,抗生素的研究开发仍以β-内酰胺类为主,尤以半合成头抱菌素居多。据统计,1990年至1995年8月,各国投放市场的新抗生素共有五9种,其中B一内酸胺类占14种,头抱菌素就占11种[1]。可见,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的应用之广泛。1抗菌特征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活性较强,但对头孢菌素酶的抵抗力较弱,易被分解失效。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雷菌无效。第二代头抱菌素抗革兰阳性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张其洁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2)
前言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 HPLC,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检测手段。近几年来,由于它采用了高效填料,先进的溶剂输入系统和高灵敏度检测系统,进一步显示出高效、快速、高灵敏度等特点,能解决许多过去不能分离的问题,因此它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成为研究植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的重要工具之一。用 HPLC 来研究生物代谢途径,药品内在质量及临床上感兴趣的生物材料,对工业生产及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定量分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5,(34)
目的探究头孢菌类抗生素在临床合理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产生原因。方法统计我院自2011年~2014年收治的24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应的给药方式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探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与性别关系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在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和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较其他高。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虽然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但是很多不良反应通过正确、合理、规范的应用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的抗生药物在临床上的运用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200例患者利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具体情况。结果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小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使用传统药物进行治疗的小组。结论为了临床上妇科患者的更好的控制治疗成本以及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建议可以在进行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限度的、循环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张丽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6,(2):90-92
目的 分析总结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为临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出具的700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主要以口服剂型为主,占73.00%,其中主要以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主,分别占23.00%、28.00%,针剂处方仅占27.00%,其中以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最多,占18.14%.另外,此次研究应用最多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头孢西丁,其次是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相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他啶、舒巴坦钠、头孢他美酯)的使用情况应用较多.结论 我院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剂型选用基本合理,但是仍然存在此类药物用药起点较高现象,所以应该加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8.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种类、限定日费用(DDDc)、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以及药物利用度(DUI)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其使用情况。我院2009~2010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种类、限定日费用(DDDc)、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呈逐年增长,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和DDDs有所下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和DDDs大幅度增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金额和DDDs增长也较快。2009和2010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DUI范围分别为0.76~1.04,0.77~1.02。说明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为提高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Excel对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对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数据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1种,涉及最多不良反应的是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药品不良反应累及7个器官或系统,比例最高的是变态反应。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临床进行皮试时常会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皮试结果,不但影响医生对治疗药物的选择,严重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本文从药物致敏原因、皮试方法、皮试液的配制及皮试结果的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进行了综述。说明只有严格控制好皮试的各环节是获得有价值皮试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