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炜平  周长钰 《医学综述》2011,17(6):950-95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患者共389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多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8.89%(268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期前收缩为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并发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43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9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43例,发生率为48.3%。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2.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等也常出现,而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合并症。方法选择6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对出现心律失常34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并发心律失常34例,其中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者14例,占41.18%,其发生心律失常48例次,激动起源异常37例次,占77.08%,传导异常11例次,占22.92%。激动起源异常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7.57%,室性心律失常占32.43%。传导异常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占72.73%。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4.
薛雨松 《中国医疗前沿》2012,(17):21+15-21,15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诊治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分别给予相关检查。结果本组发现有9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有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43%。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占38.47%,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也易出现。而房室传导阻滞、多源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等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也时常出现,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如年龄、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关键是及时针对病因和诱因综合治疗,而纠正失常的心率为次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有良好的疗效。但洋地黄过量仍为心脏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现将我院1978年-1993年间,收治的546例心脏病人应用洋地黄过程中引起心律失常1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5例,男性66例,女性59例。年龄2-79岁,平均40岁。其中冠心病37例,心肌病15例,肺心病54例,心肌炎5例,甲亢性心病脏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2例。二、洋地黄过量所致心电图类型:1.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室性早搏最早出现。共62例占本组发生率49.6%,心电图特征多为二联律.次之三联律、四联律、严重中毒引起定性心动过速,室颤…  相似文献   

6.
吴佳宏 《当代医学》2011,17(34):67-68
目的 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原则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心电图的检查,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结果 本组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者29例(72.5%),心律失常类型主要集中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期前收缩.结论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治疗心律失常应采取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226例,检出率为38.正回%,通过对房早与室早、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相比。结果:其中房性早搏最多见,其余为窦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及心房纤颤。经统计学处理,产值均<0.0(),差异显著。心功能、其它脏器功能损害、低血钾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如能针对积极抗感染,改善通气,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进行其它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无须抗心律失常的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96例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对96例快速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房室旁道51例53条、房室结双径路23例、室性心动过速16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扑动2例。消融前常规行电生理检查,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解剖部位。结果:全组首次消融成功率为926%,其中左侧房室旁道为100%,左室室性心动过速为857%,右室室性心动过速为556%,房性心动过速为75%,心房扑动为100%。消融术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4%,二次消融成功率为100%。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某些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合并症.方法:选择6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对出现心律失常34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并发心律失常34例,其中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者14例,占41.18%,其发生心律失常48例次,激动起源异常37例次,占77.08%,传导异常11例次,占22.92%.激动起源异常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7.57%,室性心律失常占32.43%.传导异常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占72.73%.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常规EGG对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及心律失常的类型。方法 对124例慢性肺源性心病(下称肺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结果 124例肺心病患者平均心室率108次/min;并发病理性心律失常45例(36.29%),其中房性20例(16.13%)、室性9例(7.26%)、束支阻滞13例(10.48)。结论 肺心病患者的基础心率明显增高,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其次是束支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常规ECG仍然是诊断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但对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远远低于24h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6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69.6%)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早搏(25.0%)、右束支阻滞(19.8%)、窦性心动过速(16.7%)发生率居前三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心衰程度、肺部感染、电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密切相关,不同年龄组、不同心衰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多样,患者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李嫚  刘洁云  秦雷 《中原医刊》2014,(24):71-73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李园园 《河北医学》2016,(12):1959-1961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机理。方法 :以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分析 30 0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类型、机理。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 :包括房颤占 36 6 7%,房性早搏 35 33%,室性早搏 30 0 0 %,窦性心动过速 3 33%,室上性心动过速 1 33%,室性心动过速 0 6 7%,窦性心动过缓 4 0 0 %,房室传导阻滞 3 0 0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1 6 7%,右束支传导阻滞 3 33%,左束支传导阻滞 0 6 7%,窦房阻滞 0 6 7%。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多变 ,其中以房颤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381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分为4组,检测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级心功能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经x^2检验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除联律和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无关,但联律和持续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恶性心律失常的构成比、伴发疾病、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科诊断的70例恶性心律失常儿童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恶性心律失常及不同伴发疾病统一的诊断标准,分析不同心律失常构成比及伴发疾病。分析不同恶性心律失常年龄分布特征。按照治疗结局,将其分为难治性心律失常组与非难治性心律失常组,运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种类心律失常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结果 7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儿中,男45例,女25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12例,房颤合并房性心动过速1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不同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房间隔膨出瘤全部见于新生儿。不同心律失常伴发疾病不相同: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多与呼吸道感染相关,房性心动过速多合并心脏明显扩大,心房扑动部分合并房间隔膨出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与心肌炎发生相关。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小于房性心动过速及传导阻滞(P<0.01)。心房扑动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概率与房性心动过速及传导阻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结论 不同种类恶性心律失常构成比、伴发疾病不同,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合并频发房、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TSN组(常规+TSN治疗);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TSN组频发房性早搏((86.7±53.1)次)、频发室性早搏((126.7±58.6)次)、房性心动过速((1.4±0.4)次)较对照组((214.6±120.6)、(264.0±117.5)、(4.1±1.0)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TSN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频发房、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各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6月~2012年1月50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心电图的QT间期与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诊治资料。结果在50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82例(16.4%)发生各类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35例(7.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3.6%),心房颤动21例(4.2%),室性心动过速8例(1.6%,包括2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脏骤停4例(0.8%),由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例(0.4%)。根据术前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QT间期延长组共103例,QT间期正常组共397例,其中,QT间期延长组中有2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QT间期正常组中有5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延长有明显关系(x^2=11.00,P〈0.01)。结论心律失常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术前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因此,对于术前QT间期延长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措施,如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肺功能检查对癌症患者心律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本院428例癌症患者,做肺功能检查前和检查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并比较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428例癌症患者中,行肺功能检查后,出现心电图异常99例,占23.14%;主要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结论:肺功能检查虽然是一项比较安全的检查手段,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以诱发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370例老年心脏病中冠心病占第一位(150例),高冠心第二位(90例),肺心病第三位(53例),高心病第四位(48例)。出现心率失常者281例。总出现率为75.9%。过早搏动居首位(200例次),依次为:扑动与颤动(92例次),房室传导阻滞(75例次),窦性心动过缓(67例次),窦性心动过速(67例次),束支传导阻滞(49例次)。总的病死率为15.1%。死于心律失常者占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