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叶氏腹腔丝虫与唇乳突腹腔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鉴别特征,两者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前者每圈为4个,后者内圈为6个、外圈4个;叶氏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钝圆,末端有6个小乳突呈弧行分布,唇乳突腹腔丝虫尾端呈指状,末端有3个乳突成一横排。黎氏腹腔丝虫与马腹腔丝虫的感染期幼虫头端均有两圈小乳突,每圈为4个,前者尾端基部窄,延伸如柳叶状,3个乳突均呈球形;后者尾端圆锥状,末端1个乳突球形,亚末端2乳突仅稍突出于体壁。上述4种腹腔丝虫肛比率均小于3。首次描述我国匐行恶丝虫各期幼虫的形态,感染期幼虫3个尾端乳突呈球形,互相靠近,肛比率小于2。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观察的安徽地区马来丝虫的外部形态。雌、雄虫头部乳突内圈6个、外圈4个,头感器位于内圈侧乳突外侧缘。体表环纹带状,小结节分布不均。雄虫尾部卷曲2.5~5圈,多为3~4圈。肛孔前体表有棒状体。长、短交合刺各一根自肛孔伸出,长交合刺末端匙状,匙面光滑。肛孔周围乳突多为13个,其顶部有一小突起,肛孔至尾部之间腹侧有乳突2~4个。雌虫尾端有一凹陷,亚尾端具1乳突。  相似文献   

3.
[城市株班氏吴策丝虫] 幼虫长1,500~1,880μm(平均1,735μm),宽27.2μm,尾长67.2μm,肛比率为4.31,体长/头之比为15.25。具有3个非常显著的尾乳突。这些乳突大小相等,泡状,看来似乎贴在幼虫近后端的表面上(图1A,2A)。有些标本的乳突细小,有的伸长。随方位而定,有时仅能看到2个乳突。在高倍镜的不同焦点下,特别是在位相显微镜下,这些乳突好象有蒂的,在肛和后端之间略狭窄,外观棍棒样。这个特征和特有的乳突是这种幼虫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对周期型马来丝虫染色体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此作了观察和分析。 从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4个月后的长爪沙鼠腹腔内检获丝虫成虫,置于含2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含秋水仙碱4μg/ml、庆大霉素200u/ml),经37℃4~6h后,取出虫体的睾丸、卵巢和子宫前段,然后仿Terasaki法制备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家猫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较为困难。我们采用将感染期幼虫直接注射到腘窝淋巴结的方法感染家猫成功,并对微丝蚴的周期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感染期幼虫的收集:用本所实验室饲养驯化的中华按蚊,光照下以胎盘膜饲血瓶喂食37℃混有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腹腔液的兔血。饲血后于28℃饲养11天,贝氏分离法收集感染期幼虫,备用。 (二)实验动物及感染方法实验用6只家猫均购自马来丝虫非流行区。猫龄6月~4岁,人工感染前血检均未发现微丝蚴。实验感染时,将家猫固定于实验台上,轻度麻醉。  相似文献   

7.
用钴~(60)75,15krad照射减毒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6~8周的雄性沙鼠1次,8周后以100条正常L_3进行腹腔内攻击注射,6周后剖检沙鼠,发现免疫的沙鼠腹腔内有许多小结节。结节用Karnovsky'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在4℃固定72小时,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9.
以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为靶抗原制备多株单克隆抗体(McAb)从中筛选出1G1、1H1单克隆抗体,检测人工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当中华按蚊吸食含马来微丝蚴的兔血后,分别解剖,同时以ELISA及Dot-ELISA检测饲养不同时间的中华按蚊。结果显示,饲养9d的按蚊马来丝虫幼虫阳性率,人工解剖为86.6%,ELISA和Dot-ELISA法分别为82.2%和77.8%。经统计学处理,人工解剖与单抗检测无显著性差异,其灵敏度为每只蚊0.5条幼虫。实验证明,此McAb与牛腹腔指状丝虫、猪肺丝虫抗原无交叉反应,显示了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对丝虫的寄生虫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抗丝虫药物的筛选等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丝虫L_3体外培养,但以后的几年内,进展并不大。直到最近几年,此项研究才有所突破,现已发展到能把马来丝虫L_3和魏氏棘唇线虫L_3培养至早期成虫。下面就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用马来丝虫感染雪貂所出现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并对这种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评价。雪貂皮下注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产生的病理变化与人体受感染后所产生的伴有淋巴水肿的临床症候群相似。接种幼虫后第3个月,在血循环中出现微丝蚴,同时产生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000~10000个/μl),多数雪貂在8个月内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180 条(雌60,雄120),微丝蚴0.4 m l(约32 000 条)及感染期幼虫约1 500条的Acph 等14 种酶的同工酶的等位基因酶谱。结果: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的3 个生活期虫体呈现13 种酶的同工酶的2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数位点为纯合子型,仅2 个位点(MPI,MDH-2)为杂合子型(占7.4% )。成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分别呈现16、16 及9 个等位基因位点。同时用相同的方法对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进行比较检测。结论:浙江省与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同工酶等位基因酶谱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马来丝虫感染期活幼虫(L_8) 免疫6周龄 BALB/c 小鼠,免疫的第1、 8、 15和22天分别腹腔注射200、 100、 75和25条L_8,并在取脾细胞前1天每只鼠注射 L_3提取物10μg。按 Galfre 等(1977) 方法制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用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培养至第4期和第5期获得了成功。作者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能使幼虫存活7周以上并被用作收集这些幼虫分泌、排泄和脱皮抗原的来源。由压碎东乡伊蚊所得的感染期幼虫用加有青霉素(100μ/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RPMI_(1640)。培养液洗涤3次,然后将其放入30ml容量的有螺旋帽的组织培养瓶中,添加10%灭活人AB血清和LLC-MK_2恒河猴肾细胞作为饲养层的RPMI-1640液进行培养。每瓶盛培养液5ml放入40至50条感染期幼虫并在“空气”中于37℃孵育。在无菌条件下隔天更换培养液一次,使LL-MK_2细胞系长满瓶底和瓶侧。在培养后期,培养液的pH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对布鲁属丝虫感染期幼虫能否从落水已死的或将死的蚊虫体内逸出,以及感染期幼虫在水中较长时间之后对沙鼠能否感染进行了实验研究。使骚扰阿蚊叮咬彭亨丝虫阳性沙鼠,埃及伊蚊叮咬马来丝虫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马来丝虫幼虫抗原在不同的温度下贮存一定时间后的稳定状况的研究。使用的抗原来自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用 Lowry's 方法鉴定该抗原的蛋白含量。将0. 2ml(含100μg 蛋白质)抗原装在5ml 安散内,经冻干处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23个药物对体外彭亨丝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埃及伊蚊体内的彭亨丝虫幼虫和沙鼠体内的彭亨丝虫和派特丝虫的作用,同时也观察了其中的3个化合物对猫彭亨丝虫的效果。结果,23个抗蠕虫药中有10个对蚊体内的幼虫具有较好的效果;另有9个化合物分别对体外的微丝蚴或感染期幼虫有效。混合感染彭亨丝虫及派特丝虫的  相似文献   

18.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9.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我国南方马、骡健康危害甚大。为了探讨和建立马、骡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对小鼠、沙鼠、大鼠、海猪及家兔,进行了皮下接种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的实验观察。结果接种的5只小鼠均发病死亡;接种16只  相似文献   

20.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大、中、小动物均有致病性。为了探讨指状腹腔丝虫与人的感染关系,我们用恒河猴10只,其中8只接种第三期幼虫,2只作为对照。结果接种的5只猴先后出现前肢或后肢麻痹、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