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对肝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520例HBV感染(慢性乙肝)患者进行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检测,并观察其继发肝癌情况。结果 520例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1896)变异肝癌发病率为8.3%,BCP区(1762/1764)变异肝癌发病率为30.0%,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同时变异肝癌发病率为10.9%,变异者合计肝癌发病率为22.9%;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均未发生变异(野生型)肝癌发病率为1.1%。变异者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未发生变异者(P<0.01)。结论 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应加强对此类患者HBV基因变异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自贡地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141例经本院确诊的乙肝性相关疾病患者血清标本(HBV DNA≥103IU/mL):慢性乙肝(CHB组)50例、肝硬化(LC组)45例、肝癌(HCC组)46例,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多通道荧光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突变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和CHB组在e抗原阳性率、HBV DNA水平及HBV DNA>105IU/mL方面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在e抗原阳性率方面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乙肝患者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7.0%、57.1%(P>0.05),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1.6%、66.7%(P>0.05)。HCC组患者、LC组患者、CHB组患者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84.4%、22%,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8%、62.2%、42.0%,HCC组与CHB组、L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的HBV基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位点同时突变率为78.3%,要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方面比较,无论是基因B型还是C型的乙肝相关患者,疾病进程较重(HCC组、LC组)的受试者携带BCP区1762/1764突变型或前C区1896突变型的比例都要高于慢性乙肝患者(CHB组)。结论自贡地区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率高,无性别和基因型差异,其中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和前C区1896位点联合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在不同疾病中发生的差异及其与乙肝相关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CHB)患者38例、乙肝肝硬化(LC)患者36例、乙肝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74例,用巢式PCR扩增患者血清中HBV BCP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区变异,分析A1762T/G1764A突变与HBV复制、HBeAg表达和HBV感染不同阶段的关系,以及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48例患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总体发生率为54.7%,乙肝相关HCC组中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79.7%,而CHB、LC患者分别为31.6%、27.8%,HCC组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HB组(P0.05)和LC组(P0.05);A1762T/G1764A突变组HBV-DNA载量与非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41.4%,HBeAg阴性组为73.5%,HBeAg阴性组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P0.05);HCC患者A1762T/G1764A变异组与非变异组之间无病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联合突变与HCC发生具有显著关系,该变异与血清HBV-DNA的复制水平无关,但与血清HBeAg表达水平有关,与乙肝相关HCC预后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基因的变异,探讨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HBVDNA进行分析。结果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突变普遍存在。(1)在39例HBeAg( )标本组中1896突变为5例(12.8%),1762/1764突变为15例(38.5%);在75例HBeAg(-)组中1896突变为26例(34.7%),1762/1764突变为55例(73.3%)。(2)在114例标本中,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组中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的总突变率分别为55.9%、71.4%、75.7%、88.9%。结论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突变与HBeAg(-)显著相关,两者总突变率在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尤其前C1896、BCP区1762/1764同时突变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50-952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6.
张勇扬  王爱平  唐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23-3325
目的 初步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基因型及亚型与HCC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特异探针杂交法检测乙肝病毒C启动子变异,分别用特异探针杂交和特异引物PCR两种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部分HCC乙肝病毒的基因亚型。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相关性。 结果 HCC组与NHCC组HBV-DNA载量无显著差异,两组HBV中A1762T/G1764A变异株分别占77.8%和44.4%。B和C型为HBV主要基因型,基因型B和C在HCC患者中分别为3例(11.11%)和24例(88.89%),在NHCC患者中分别为29例(42.65%)和21(50.85%),HCC组24例基因型C的HBV中21例为C2亚型。 结论 乙肝病毒C启动子A1762T/G1764A双变异、基因型C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HCC患者HBV基因亚型主要为C2亚型。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C基因启动因子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因子(BCP)在不同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异情况及其与HBeAg的关系。方法采用芯片微流阵列技术,对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BCP区核酸1762碱基A→T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BCP区T1762变异率10.9%(6/55),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BCP区T1762变异率68.9%(31/45)。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T1762位点均无突变(0/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1762位点突变率34.4%(20/58),乙肝肝硬化患者T1762位点突变率66.7%(16/24),乙肝肝癌患者T1762位点突变率100%(6/6)。结论乙型肝炎病毒BCP区T1762变异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情加重而升高,且HBeAg阴性感染者高于HBeAg阳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和基本棱心启动子(BCP)突变与HBV-DNA裁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检测突变的意义.方法 PCR扩增HBV-DNA前C区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HBV感染者血清中HBV前C区A1896突变及BCP T1762/A1764双突变例教.结果 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发生ntl896位核苷酸G-A点突变18例;发生nt1762住A-T 16例;发生nt1764 位G>A 18例;发生nt1762位A-T与1764位G-A双突变16例;1762位A-T1764住G-A双变异和1896住G-A变异的联合变异频率明显高于单个变异.用SPSS16.0软件分析突变与HBV-DNA载量的关系.前C区A1896变异,BCP T1762/A1764变异均与HBV-DNA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DNA裁量仅能反映实时病毒裁量,HBV前C区A1896变异和BCP T1762/A1764双变异在各种病毒载量感染者中存在,仅依靠血清学指标及HBV-DNA裁量来判断传染性是不够的.检测HBV-DNA前C区A1896变异和BCP T1762/A1764双变异,可辅助判断传染性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宿主遗传、免疫以及病毒等因素在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形成的多因素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38例和HCC 34例,分别对其进行HLA-DR基因型、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HBV基因型及其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情况的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HCC组和LC组的HLA-DR13基因频率、血清TNF-α水平、HBV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率均高于CH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FN-γ水平和HBV基因型在CHB组、LC组和H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CC和LC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BV相关HCC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在HCC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DNA测序法为标准,探讨不对称PCR熔解曲线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A1762T/G1764A基因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45例HBV阳性且经PCR熔解曲线法显示A1762T/G1764A变异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另选10例未发生HBV A1762T/G1764A变异的慢乙肝患者血清,用DNA测序法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结果:55例测序样本中有51例两法结果完全一致,总符合率92.7%,另4例结果是:不对称PCR熔解曲线法检测显示为不完全变异型,而测序法则显示为完全变异型。结论:两法的相符率高,PCR熔解曲线法对A1762T/G1764A变异的检测是一简单易行较实用的方法,适用于临床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及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为制定PHC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4例感染HBV基础上的PHC患者,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酶联免疫法检测HBeAg。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检测HBV基因变异情况。 结果此4例感染HBV基础上的PHC患者中,3例患者HBeAg(+),HBeAg阳性率为75%。4例患者中3例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2.03×105 IU/ml、2.56×106 IU/ml、3.12×105 IU/ml;1例患者HBV DNA(-)。检测患者基因型为B型1例(B2亚型),C型3例(C1亚型1例,C2亚型2例)。HBV B2亚型、C1亚型和1例C2亚型患者,分别在APC、CTNNB1、IGF2R基因处出现基因变异;1例C2亚型患者(80岁),在UGT1A5、ZFYVE16、MALRD1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检测中发现移码变异。 结论HBV基因型,尤其是C型可能是PHC发生的危险因素。基因变异与PHC的发生发展可能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A hepatitis B virus (HBV) carrier who is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HBs) antigen but negative for hepatitis B core (HBc) antibody despite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is designated as having hepatitis B virus 2 (HBV2). HBV2 is reported to be induced by mild-grade hepatitis. Patients with HBV2 have been reported in Taiwan and Senegal.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nucleotide (nt) sequence of the precore/core gene coding region and X gene region of the HBV DNA sequence in 7 subjects who were positive for HBs antigen and negative for HBc antibody. HBV DNA was detected by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Nested PCR was carried out to amplify the precore/core and X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of HBV DNA. The second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followed by investigation of nt homology. There were no deletions nor insertions in the nt sequence of the precore/core and X ORFs in the HBV DNA of these 7 patients, and mutations were found only sporadically in the 7 patients. Also, there were no commo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examined regions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HBV in the 7 patients, and we could not find a common mutation in the examined regions of HBV DNA that could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vity for HBc antibody.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negativity for HBc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HBV2 is due to an immune response abnormality in the host.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分布和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泰州地区HBV感染者 15 8例 ,其中乙肝携带者 2 9例 ,急性肝炎 (AC) 18例 ,慢性轻、中度肝炎 (CH) 5 6例 ,重型肝炎 (FHF) 2 2例 ,肝硬化 (LH) 2 1例 ,肝细胞癌 (HCC) 12例 ,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5 8例乙肝患者中B型 3 5例( 2 1 1% ) ,C型 12 1例 ( 76 6% ) ,B/C混合型 2例 ( 1 3 % )。 15 8例乙肝感染者中发生前C区基因 1896变异的 95例( 60 1% ) ,发生C基因启动子 (BCP) 1762变异的 93例 ( 5 8 9% ) ,发生HBV聚合酶 (P)基因区YMDD变异的 11例 ( 7 0 % )。结论 江苏省泰州地区存在乙肝病毒基因型B和基因型C ,其中C型占优势 ;乙肝患者基因组可有多种变异 ,BCP 1762变异、前C区 1896变异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部分乙肝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 ,可能和HBV(P)基因区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X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用型特异性引物对标本进行基因分型,针对基因分型成功的标本,采用巢氏PCR扩增X基因部分区段,对有特异性条带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翻译成蛋白质后与文献中已经公布的和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进行比对并进行统计。结果测序成功的41人份标本翻译成氨基酸后,与文献中已报道的与疾病相关的X蛋白变异位点进行比较,发现17个样品的变异与肝细胞癌相关,9例X基因中的插入和缺失变异,会导致X蛋白整个读码框架的改变。结论本实验对HB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进行了初步预测,通过追踪研究可对X基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反义核酸抑制PCR荧光检测方法,对临床标本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G145R/A变异株进行检测.方法 依据HBV S基因587和588位核苷酸变异设计PCR DNA扩增引物,并增加一条反义野生型引物.使其遇到野生型(不含G145R/A基因变异)核苷酸序列时不能扩增,PCR扩增被抑制,而遇到突变型核苷酸序列时能扩增,并以荧光显示G145R/A突变.结果 使用突变型DNA引物进行PCR DNA扩增,对质粒DNA和HBV临床标本进行检测,检出G145R/A突变标本12份,对此12份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HBsAb,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临床筛查G145R/A变异株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析血清标本血清学模拟及DNA序列,了解HBV DNA以及HBsAg血型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自该院54例血液标本作为本研究对象;对标本行HBV DNA提取、PCR扩增处理、PCR产物纯化、DNA测序、HBV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对比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PCR扩增结果,54例标本中40例表现为非常显著的PCR扩增不佳,14例标本PCR产物电泳均能够观察到1 400bp特异性条带;22例为HBsAg ELISA阳性,14例为隐匿性HBV阳性,PCR扩增阳性行基因型检测,B型基因在HBsAg ELISA中占81.82%,C型基因在隐匿性HBV阳性中比例为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株隐匿性HBV基因中,6例在S区区域内发生基因序列点突变,其中2例在1个碱基点出现突变,另3例在2个位点的碱基点出现突变;3例HBV基因C型感染者出现基因点突变,2例B基因型感染者出现基因点突变;5例标本在9个位点部位的"a"决定族内碱基点出现突变,A-C的突变较多。结论血液筛查中,检测显示为HBsAg的阴性合格血液,仍可能有隐匿性乙肝感染和窗口期漏检,其病毒株主要为C型,且有变异株,B型病毒株相对较少,但突变株相对较高,可能逃避现有筛查试剂。  相似文献   

17.
张征  胡小宣 《医学临床研究》2012,(9):1743-1744,1749
【目的】观察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乙肝病毒(HBV)P区变异及特点,为临床拉米夫定耐药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52例服用拉米夫定患者进行研究,对其HBV聚合酶逆转录酶区基因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试剂进行HBV基因分型。通过巢式PCR引物扩增P区,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52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其平均年龄(33.6±13.4)岁,共有30例发现了HBVP区耐药位点变异,检出率为57.3%。M204I为主要的突变类型。其中发现P区变异的在病毒学反弹的、治疗中应答不佳的及停药后复发的患者中分别19例,6例,5例,三者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2.6%,42.9%,33.3%,其变异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疗程在1年,2年及2年以上的,P区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6.3%,72.7%,81.8%,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区突变组用药时间明显长于无P区突变组,分别为(27.7±19.9)个月,(13.9±7.6)个月(P〈0.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耐药患者HBVP区变异发生率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且有P区变异的平均用药时间明显长于未检测到P区变异组,故在拉米夫定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观察其耐药的产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TL表位的序列特点,同时探讨乙型肝炎重症化和慢性化的可能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扩增法获取HBV全基因并测序,参考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热点HBV特异性CTL表位氨基酸序列,分析其与本文获得的CTL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差别。对患者各个表位变异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获得46份HBV全基因组序列,急性乙型肝炎(AHB)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13例。其中40份属于B基因型,6份属于C基因型。对17个表位进行分析发现,B基因型中变异较大的表位有S183-191,S382-390,C18-27,X36-44,X52-60和X115-123;C基因型中有P816-824,C18-27,X36-44,X52-60和X115-123。P816-824表位在CHB和CSHB组的变异率为27.8%和46.2%,显著高于AHB组(0%,P0.01);C23-31表位在CHB组的变异率为22.2%,显著高于AHB和CSHB组(0%,0%,P0.05)。结论了解HBV CTL表位序列特点,分析其与文献报道的CTL表位的差异情况,对防治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和慢性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