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静  曹征 《江西中医药》2006,37(10):14-15
《周易》是古代哲学的经典,也是阴阳学说之发源,对《伤寒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周易》为《伤寒论》提供了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七日周期”等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易》时《伤寒论》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思维模型。三阴三阳说实际上就是阴阳说,只是把阴阳按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规律、消长转化分为六个阶段,以论述天人合一的宏观宇宙学。1、《用易》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说的影响。《伤寒论》作为一个文化的分支,把阴阳学说借用到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施治上。泰卦上坤下乾,地处天住,天处地位。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相交之意。表示机体中阴阳相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热病的证候分型以及发展趋势和传变规律等方面的阐述与《周易》中“六位”“象”“时”和“阴阳”等象数哲学的思维模式极为相近,可见《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明显受到了《周易》哲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易》为古代哲学典籍,其朴素的对立统一、动则变化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了《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结合自己辩脉辨证的经验而成书,其辨证论治体系客观地反映了《易经》的辨证法思想。现初探于后。 辩证思想 源于《周易》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法思想,是《周易》学说的核心,用以解释天时人事间的复杂关系。《系辞上》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伤  相似文献   

5.
《周易》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阴阳五行理论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伤寒论》上秉《周易》神韵,下合《内经》心法,立足"四逆汤浅析"、"六经辨证"及"仲景自序"可管窥医《易》同源。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富含辩证法思想,影响深远,渗透于各个学科。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官居长沙太守,学识渊博,对《周易》造诣颇深。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中《阴阳大论》一书,米伯让研究员认为很可能是《周易》之别名,这在古籍中亦可找到佐证。《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可见乾坤为阴阳之意,归藏之卦以坤为首,周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认为《周易》关于天人相应、物极必反、形神合一、阴阳对立、颐贞、未济的思想对《内经》确立顺应自然、未老即养、平调阴阳、形神并重、德体并养、养不可穷等养生基本原则,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中 《山西中医》1989,5(4):4-5
本文从“《周易》论述的问题,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关系”、“《内经》继承、发展了《周易》的阴阳学说”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阴阳学说与《周易》的联系,认为:中医的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周易》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敏  李赛美 《中医杂志》2013,54(2):96-98,106
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探索其与易学思想的关系,发现《伤寒论》对易学中“阴阳合德”、“阳重于阴”、“道法自然”等思想和理念做了较好的继承;对“象”、“数”模型进行了很好的借鉴与发挥,并将其融入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各层面.可以说易学思想对《伤寒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伤寒论》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主题词@《周易》,《伤寒论》,六经,和法,中医药学术发掘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指出:“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指南;一象一交,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阅读《伤寒论》张仲景原序可知仲景本《素问》及《八十一难》等书而作《伤寒论》,今从《伤寒论》原文反复互勘,其实仲景之大法最合乎《内经》中阴阳离合论。论中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综观《伤寒论》全书,言简意赅,语括无穷。立方遣药,圆机活法。  相似文献   

12.
陈桂苍 《国医论坛》1996,11(5):10-11
自晋唐迄今,中外医家围绕着《伤寒论》,从脏腑、经络、气化、症侯祥、控制论等角度,整理研究、历久不衰.笔者认为,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本文试从医易角度浅谈之.1《伤寒论》问世闪耀《周易》光辉汉代是易学兴盛阶段.《周易》尊为儒家六经之首.阴阳术数广泛流布,象数易说如雨后春笋,德生术上必须研习。阴阳学说成为时代文化主题。官居太守的张仲景,必然吸取当代文化精华,作为构建《伤寒论》的哲学指导,这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她的问世,闪耀着易哲的光辉。2天人相应仲景立论思想八卦各有三交,象征地、人、天三部,六十四别卦…  相似文献   

13.
王振亮 《国医论坛》1989,4(5):18-20
“阴阳”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成份及说理工具,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而其在古典陈籍中首先体现出来的,却是懦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作为阴阳的原始概念——《周易》中所说的“日”、“月”及其特性,与《内经》中之“阴阳”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拟就“阴阳”从《周易》至《内经》的演变与发展,略陈管见,敬希斧正。  相似文献   

14.
天地人时空体系与自然之数,是《易》学的基本要素.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虽未明言依用《易》经学说,然其运用时空数理藉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证候、传变、诊断、治疗、预后等诸方面,则是毋庸置疑的.探讨《周易》与《伤寒论》时空数理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周易》是科学无玄的,并试图说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以及对《易》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此乃本文撰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张仲景《伤寒论》引起了国内外历代医家极大兴趣,这是与其主导思想分不开的.仅就《伤寒论》的主导思想作以初步探讨.试观《伤寒论》397法、113方,在理论上,几乎条条论及阴阳;治疗上,几乎方方调治阴阳.可见,仲景已经把《内经》中阴阳的概念,融汇在《伤寒论》的字里行间.人体"阴平阳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其主要运用六经辨证(即三阴三阳辨证)是对《内经》阴阳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正确认识其阴阳观,对中医养生与治病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从阴阳的含义、相互关系、应用等方面对《伤寒论》中的阴阳观进行浅探,为学习与运用《伤寒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数年来研读《周易》和有关书籍,结合教学,深感阴阳五行学说源之《周易》。肤浅见解阐述如下: 一、阴阳发源于《周易》 1、阴阳学说内容丰富,但究其原始,乃出之《周易》。“易”原意为占卜,实则为变动。近人尚秉和言道:“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大卜掌三易,一曰《连山》(夏),二曰《归  相似文献   

18.
论《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河南450052郑州大学崔波高春玲主题词@周易/分析阴阳学院/中医病机中医学术发掘《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非常复杂,本文试从阴阳的互相争胜负、阴阳的互存互根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互转化等方面阐述其与...  相似文献   

19.
《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中涉及"阴阳"的条文有45条,张仲景并未对阴阳的含义进行诠释。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从六经属性、诊脉要素、表里病位、生理病理、特殊含义、医家不同注解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阴阳的含义,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合并病”概念及其与《内经》“两感证”的区别进行了辩析,重点对《伤寒论》中合并病条文范围进行丁探讨。提出:传统观念认为《伤寒论》合并病只有十二条的认识是局限的,其判定标准当以容观见证为依据,才符合仲景本意。因此,不仅三阳经有合并病,三阴经中合病及阴阳经合病文中亦不乏其例。文中还对合并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掌握六经的典型病证,还必须善于“于阴阳两症中,察病势之合不合,更于三阳、三阴中审其征之并不并”,方为领会辩证论治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