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治疗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29例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9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皮样囊肿1例。术后脑积水8例,其中6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颅内感染9例,2例死于颅内感染。随访27例,随访时间10天至7年,18例恢复正常生活,4例肿瘤1年内复发,2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 术前MRI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积极处理术后脑积水,预防颅内感染等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积极有效地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多种形式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以提高患儿整体护理质量.方法 与患儿采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方法,了解患儿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护理.使患儿感到护士成为患儿可以依赖和获得安全感的人.结果 根据学龄前患儿心理活动特点做出正确评估,使患儿得到身心两方面的综合护理.结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使患儿安全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990午8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32例第四脑室肿瘤,全部病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7例,本组无死亡。结论:根据肿瘤基底生长的特点,尽量全切除。对与脑干粘连紧密者可行大部分切除,但打通导水管下口是关键。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辅以综合治疗,可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4.
脑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蚴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脑囊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囊虫病的50%-80%,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脑囊虫多见于脑膜、大脑皮质,累及脑室系统的占脑囊虫病的12%-16%,由于脑脊液动力学关系,第四脑室占脑室内囊虫的70%,它具有潜在的致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9年9月31例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全切除肿瘤25例(80.6%),近全切除6例(19.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12例,室管膜瘤11例,星形细胞瘤4例,转移瘤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术后并发症:小脑缄默症2例,应激性溃疡2例,肺部感染2例,皮下积液3例。结论术前正确判断肿瘤性质及其基底部所在位置,重视脑积水的防治,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治疗第四脑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的术后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方法对临床32例第四脑室区肿瘤经小脑延髓裂手术切除患儿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加强经小脑延髓裂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的术后护理,尤其是术后严格控制体位、监护生命体征及血容量、做好管道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处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小脑蚓部及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神经放射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儿童小脑蚓部及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死亡率明显减低,手术全切率提高,但仍有不少并发症.我院从1992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小脑蚓部及第四脑室肿瘤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救治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共80例,均行枕下后正中切口,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打通导水管下口.术后并给予放射治疗.结果 本研究80例患者显微手术后肿瘤全切除64例,近全切除14例,出现死亡2例.术后随访32例其中24例生活正常,7例原位复发.结论 对于第四脑室肿瘤患者,手术中应尽可能全切除患者肿瘤组织,术后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9月~2005年10月连续收治的49例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通过显微外科治疗。结果:肿瘤38例全切除,近全切除11例。出现脑积水12例,均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结论:头颅MRI检查可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水平和显微手术质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避免损伤脑干和第四脑室底的结构,充分解除导水管梗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小儿第四脑室囊虫早期症状较隐匿 ,缺乏阳性体征 ,易被误诊误治。若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摘除 ,打通脑脊液通路 ,预后良好[1~ 5] 。我院 1978~ 1999年 11月共收治 10例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4~ 12岁 ,发病至明确诊断 1年以内 6例 ,1~ 3年 4例 ,首次发病按胃肠道疾病治疗 6例 ,占 6 0 %,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4例 ,占 4 0 %,其中 5例被再次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治疗 ,占 5 0 %。 2例因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室系统扩大误诊为脑炎后交通性脑积水而行侧脑室 腹腔分流术 ,占 2 0 %。1 2 临床表现 …  相似文献   

11.
颅咽管瘤84例临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颅咽管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咽管瘤84例各种治疗方式及其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复发19例(23%),其中全切14例,复发2例(14%),次全切10例,复发6例(60.0%),次全切加放疗35例,复发3例(9%),大部切除加放疗10例,复发2例(20%)。全切及次全切加放疗术优良率均高于其它几种治疗方式,结论颅咽管瘤术后复发与其病理性质,治疗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呼吸科、胸外科收治的84例18岁以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12例,男性∶女性为 6∶1,平均年龄17.06(14~18)岁.排除外伤、肺炎、医源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发性气胸.治疗方法:吸氧4例(4.8%)、胸腔闭式引流48例(57.1%)和手术治疗32例(38.1%),31例(36.9%)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失败患者改用手术治疗.采用电话、门诊随访,本组平均随访25.73(1~123)个月. 结果 胸痛发生率为81例(96.4%),呼吸困难56例(66.7%),咳嗽12例(14.3%),呼吸急促7例(8.3%),胸闷6例(7.1%);81例(96.4%)患者呼吸音降低;3例(3.6%)患者呼吸音消失.6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61例发现有肺大泡,肺大泡大部分位于肺尖和上叶.21例患者复发,其中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复发率高(66.7% vs 22.0%, P<0.05).第1次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作和第2次发作平均间隔11.8个月;第2次发作和第3次发作间隔缩短为7.4个月. 结论 青少年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要考虑自发性气胸的可能性;治疗方法倾向于胸腔闭式引流与外科手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Peutz-Jeghers综合征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或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将我院1986-2001年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例1,男,26岁,因反复便血5年,复发5 d入院.9岁时曾行"肠套叠"手术.查体:口唇、颊粘膜、手足部可见黑色斑.肠镜示:回盲部至直肠齿状线可见0.6~2.O cm息肉多个,呈散在分布,肝曲至回盲部所见8个息肉,均有长蒂,表面呈分叶状.胃镜示胃大弯及十二指肠段分别见一直径约0.4 cm息肉,基底宽,表面光滑.经行肠镜下电切息肉9个.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脑膜瘤的组织学类型比较多,人们对有些罕见类型的脑膜瘤通常认识不足,文中通过对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脑膜瘤临床和病理的研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分析4例发生于颅内及椎管内的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脑膜瘤组织形态上具有副神经结瘤样的结构,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间质血管丰富,但瘤细胞表达EMA、Vimetin,而不表达Syn、CgA。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的胞质突起,细胞间有桥粒样结构,胞质内有丰富的中间丝,而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的脑膜瘤具有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而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与经典脑膜瘤一致。由于病例数的限制,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腹腔、盆腔多种疾病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4例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腹腔、盆腔多种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无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1.4)d]与单一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d]接近,医疗费用比同期同类多种疾病传统手术为低。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手术能有效安全地诊治腹腔、盆腔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微创技术优势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征84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征的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防止并发症.方法 通过检索2000-2008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征的文献,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文献20篇,84例患者.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征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主要特征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增高,肌红蛋白尿,多发生急性肾衰竭.结论 应加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征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改善预后.(1)加强适应性训练,注意循序渐进;(2)应注意天气环境因素对运动安全的影响;(3)应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及维生素;(4)加强防范意识的宣传,若运动时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治疗,防止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对我院1989年1月至1997年4月间8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显示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14%。心脏病的种类对产妇及新生儿预后无显著影响。表明心脏病患者妊娠前,应积极治疗使心功能达到Ⅰ-Ⅱ级以胜任妊娠,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剖宫产是较为安全的分娩方式。不仅在产前要积极防治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亦应重视产后心衰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提出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对4 例小儿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习既往文献。结果:本组4 例中男3 例,女1 例。症状为喘憋、咳嗽伴间断发热,体检均有心包积液体征及肝肿大,2 例脾肿大。心包穿刺液乳糜定性检查阳性。1 例99 mTec 淋巴显像证实胸导管与心包腔间异常通道。2 例经外科胸导管结扎术治愈。结论:本病极少见。根据心包积液临床表现,心包穿刺液呈乳糜性,且除外继发性病因,即可诊断。治疗包括中链甘油三酯饮食、心包穿刺引流、胸导管结扎、切除术和心包开窗术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4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军涛  杨书强  张华 《河北医学》2008,14(10):1144-1146
目的:总结46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4月至2007年5月间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4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9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8例,占3.8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后壁破裂,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紊乱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对一些并发症的治疗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