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夏化文  王乃柱 《当代医学》2009,15(11):137-13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8年3月,我院对19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4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17例在全麻下进行,2例在局麻下进行。结果19例脑动脉瘤,18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4.7%;失败1例,占5.3%;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占15.3%,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2例,占10.5%;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对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颅内梭形动脉瘤35例的DSA影像、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Ⅱ级30例,Ⅲ级4例,Ⅳ~Ⅴ级1例。均经DSA确诊,血管内栓塞12例,外科手术8例,动脉瘤自发性闭塞3例,仅做影像学评估12例。治疗的20例中治愈15例,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失2例。DSA复查动脉瘤消失16例,缩小4例。门诊或电话随诊6月至4年,无新的责任症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是诊断该病和检验治疗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88例采用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28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 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126例脑动脉瘤,123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7.6%;失败3例,占2.4%;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7例,占5.6%,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3例,占2.4%;死亡2例,占1.3%。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西门子平板数字减影机,对20例高度疑似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并都使用旋转DSA技术检查.结果 20例患者检查出15个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对其中的12例脑动脉瘤在本院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后也都使用旋转DSA技术检查,结果显示栓塞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旋转DSA技术检查,能清晰的、直观的、立体的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部位、载瘤动脉的走向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是常规DSA检查的有力补充.对进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旋转DSA技术检查还能清晰显示血管内栓塞材料(微弹簧圈、支架、球囊)栓塞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8,(1):56-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CTA和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夹闭组(51例)与介入组(52例)组,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生活能力恢复的良好率为94.23%,高于夹闭组的68.63%(P<0.01);介入组治疗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夹闭组的70.59%(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夹闭组(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龙飞  秦坤明  冯大勤 《微创医学》2012,7(3):252-25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共49个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个动脉瘤中100%栓塞39个,95%栓塞 6个,90%栓塞3个,失败1个.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脑栓塞1例.42例随访2~8个月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治疗创伤小,效果好,术中出现并发症也可当即处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ABC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3例,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4例脑动脉畸形1次性栓塞彻底,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50%。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探讨其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 ,同时对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1 8例 2 0个颅内动脉瘤均采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在术前分别行 DSA及旋转 DSA检查 ,同时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对照 ,并将旋转 DSA的最佳工作图像应用于手术中。结果 :本组无 1例死亡。 2 0个动脉瘤中 1 8个 (90 % )完全栓塞 ,2个 (1 0 % )不全栓塞。 2 0个动脉瘤常规 DSA检查 :3个 (3 /2 0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 ,7个 (7/2 0 )动脉瘤的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清。而通过旋转 DSA检查 :2 0个动脉瘤形状、大小均清楚显示。1 9个 (1 9/2 0 )动脉瘤的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清楚显示 ,1个 (1 /2 0 )动脉瘤 (<3 mm)的瘤颈不能清楚显示。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旋转DSA在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动脉瘤颈的清晰度方面均优于常规 DSA检查。结论 :旋转 DSA技术可更好、更准确地分析动脉瘤的构筑 ,特别是瘤颈 ,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角度的工作图像、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及恰当的治疗方案。使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方法:自2002年9月至2008年10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76例。其中,电解弹簧圈(GDC、EDC)栓塞122例,水解弹簧圈(Mi—croPlex、HydroCoil)栓塞110俐,两种弹簧固混合栓塞44例。相对宽颈动脉瘤采用双傲导管技术栓塞4例,球囊辅助(Remodeling)技术栓塞12例。结果:术中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血栓形成2例,弹簧圈脱出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2例。影像上致密栓塞226例,栓塞90%以上38例,栓塞80%以上12例。12例并发症患者中2例轻度瘫痪,1俐重残,2例死亡。结论:CTA结合DSA可增加硕内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有助于制定介入栓塞治疗的策略。规范操作可大大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策略。方法 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8例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实施脑血管造影并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介入术后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每日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促进引流血块。观察组入院后在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先进行侧脑室穿刺术,暂不引流脑脊液,在动脉瘤栓塞成功后立即开始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规律注入尿激酶,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措施。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评价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轻残6例,中残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恢复良好率为15.79%;观察组轻残15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恢复良好率为37.50%,与对照组相比其恢复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并行脑室引流术,尽早引流脑室内血块,再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对26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6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3D-DSA检查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病人住院天数10~20日.术后疗效依照GOS评分为优良19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因动脉瘤夹闭术后继发同侧大片脑梗塞死亡.术后6个月,23例遵医嘱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2例病人未随访.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8.
吴珂 《中外医疗》2014,(16):19-21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栓塞时机、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所用弹簧圈包括GDC-360°、GDC-Matrix以及水解脱弹簧圈。对2例宽颈动脉瘤及1例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及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16例;95%栓塞1例;90%栓塞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因脑血管痉挛并发一过性偏瘫、失语2例,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