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35例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局麻下行内直肌断腱,巩膜牵引缝线,外直肌超长量缩短术.结果 35例固定性内斜视手术后,31例正位,4例欠矫.结论 内直肌断腱,辅助巩膜牵引缝线,外直肌超长量缩短术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眶骨膜瓣矫治固定性内斜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固定性内斜视为一罕见的眼病 ,一眼或双眼固定在极度内转位 ,不能转动。眼球固定于内斜位而影响视功能。用常规手术方法不可能矫正眼位。我们自 1993年 4月至 2 0 0 0年 6月采用眼眶骨膜瓣代替外直肌矫治固定性内斜视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对象 :9例 12眼 ,男性 5例 ,女性 4例 ,单眼 6例 ,双眼 3例。年龄 12岁至 71岁。双眼患者均合并有高度近视、核性白内障。单服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 1年以上。所有患侧眼球固定不能转动 ,眼位均内斜 >60°。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及球后阻滞麻醉 ,剪开球结膜 ,先行分离鼻侧粘连 ,松解鼻侧眼球… 相似文献
3.
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莉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11):771-772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0例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肌腱完全断腱,外直肌缩短联合眶缘骨膜固定术,且将跟球固定于过矫5°。结果 出院时10例中6例眼位正位,1例残留有5°内斜,3例仍过矫5°。随访1年后,9例为正位,1例欠矫。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断腱、外直肌缩短并眶缘骨膜固定联合手术,眼位过矫5°~10°。一年随访观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10例12只眼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结果 术后第2~4天,12只眼水平位斜视完全矫正,1只眼残余下斜视约5°.术后随访3月至5年,患者9只眼正位,3只眼残余水平斜视5°~10°,其中2只眼同时残余下斜视5°~10°.10例患者外观明显改善,术眼视物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外直肌折叠眶骨膜固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效果较满意,是对其治疗方法的一种有益改进.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urgical methods and treatment effect for esotropia fixus.Methods Ten cases of 12 eyes with esotropia fixus were treated by severing of medial rectus muscle, folding of lateral rectus muscle combined orbital periosteum fixation and made the eye overcorrection for 5-10. Results Followed-up 3 months to 5 years, 9 eyes gained normotopia and 3 eyes were undercorrection. All patients' visual function and appearance obtained amelioration. Conclusions Severance of medial rectus muscle, foldback of lateral rectus muscle and orbital periosteum fixation can make satisfied result in most patients of esotropia fixus. 相似文献
6.
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眼外肌异常,常常是单眼或双眼被僵硬纤维化的直肌索条所牵引,使眼球固定于某一位置,严重影响视力与外观。笔者近年采用水平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1/2上下直肌鼻侧移位治疗固定性内斜视,大多数术后眼位改善明显,远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发生固定性内斜视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经手术治疗的10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固定性内斜视先天性6例占60%,后天性4例占40%。手术后眼位正位率近期占60%,远期占50%。所有的患者除1例外伤所致术后形成双眼单视功能外,其余9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固定性内斜视的发生多由先天性眼外肌麻痹引起,后天发病较少可由高度近视、外伤等引起。手术只能达到美容效果,且远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方法对6例7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7眼术后均达到较理想的眼位。术后随访2 ̄12个月,疗效稳定,未发现过矫、感染等并发症,未见明显回退现象发生。结论对于因定性内斜视,根据患者的斜视度数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较理想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固定性内斜视由于肌肉挛缩 ,张力极高 ,常规手术方法矫正眼位效果多不理想。我们采用上、外、下三条直肌联扎术治疗高度近视固定性内斜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全部病历来自本院 1996~ 1999年间在眼肌科就诊治疗的患者。共 5例 (9只眼 ) ,男性 2例 ,女性 3例 ;年龄在 32~ 5 6岁。均为双眼发病。其中 1例单眼内斜视较轻 ,患者不接受手术。 5例均合并双眼高度近视。术前内斜度为 35°~ 71°,斜视度测量按光点在角巩膜缘为 4 5°,光点向外移 1mm =8°计算。视力眼前指数~ 0 .3。牵拉实验 ,眼球不过中线 ,内… 相似文献
10.
固定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性内斜视是指单眼或双眼固定在内斜位上,不能向其它方向转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斜视,临床上较为少见,患者多因眼球极度内转而不能视物就诊。现将我科2年内收治的12例。24眼固定性内斜视的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 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 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眼眶外侧缘带蒂骨膜固定眼球的手术方法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结果 术后随访3月至1年固定性内斜视得到矫正,眼位无回退.结论 利用患者自身骨膜行眶缘固定术,组织不会坏死,牵引作用确实,手术简便安全,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内斜视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76例 ,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 72例 ,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术 4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30 △ ~ 80 △ ,平均 5 1.5 △ 。术后正位 6 1例 ,正位率 80 .2 6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9.74 % ;无 1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 ,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4.
1病例
患者女,40岁。因双眼进行性内斜3年于2013年1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1,左眼0.1(矫正不提高);交替遮盖:右眼无注视功能,部分角膜隐没于内眦处,左眼注视,右眼内斜〉+450,注视眼为左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术量计算:水平内斜视20^Δ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5mm;40^Δ~60^Δ者,双眼内直肌后徙5~6mm;垂直斜度20^Δ者,行双上直肌后徙5mm;垂直斜度大于20^Δ者,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视功能。结果 术后观察12周,本组26例中21例内斜视小于10^Δ,4例10^Δ~15^Δ,1例过矫外斜小于15^Δ,术后正位率76.92%。18例有周边融合,二级视功能占73.08%。6例有立体视,立体视锐度小于500“(Titloms立体视检查)。9例弱视者视力提高6例,占66.67%。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视力,三级视功能建立。 相似文献
16.
刘君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2(3):218-218
目的 通过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评价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方法 共同性内斜视采用首选内直肌后徙,根据斜视度不同,采取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8mm。结果 术后患者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射受限及无外斜发生。结论 该方法使手术简便,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继发固定内斜视2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单或双眼轴性高度近视可发生限制性内斜视,此类病人对药物及常规手术治疗无效。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应用于眼肌的诊断治疗,Krzizok[1]等经MRI检查发现这类病人是由明显的眼外肌路径不正常,外直肌向颞下移位引起。本科收治此类患者两例,经MRI检查外直肌向下移位,采用新的手术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例1李××男53岁因左眼内下斜视逐渐加重10余年,于2001年6月来我科住院治疗。视力:右眼0.1(-8.0D=1.0),左眼0.02(-26D=0.4)。眼前节未见异常。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眼轴右25.28mm,左31.05mm。眼球运动:右眼正常,左眼固定于内下转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适用范围及手术量.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后徙术,7例行双内直肌后徙后继发外斜视行再矫正术,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高AC/A,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看近大于看远15△以上的中等斜度患者适合行双内直肌后徙术,且手术量应保守些.结论常规量的双内直肌后徙术对中等斜视度,高AC/A内斜视患者矫正效果满意,超常量双内直肌后徙术易致术后过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联合内直肌断腱术治疗固定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10例(16只眼),对其斜视度数、眼球运动状态、手术效果进行了总结,平均随访时间4.8个月。结果术后正位者10眼,残余内斜10°~15°者4眼,过矫5°~10°者2眼。随访中轻度回退4眼,回退度数不超过7°。结论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因高度近视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7例(10眼)行手术治疗。10眼均先行超常量的内直肌后退,1眼行上直肌颞侧1/2肌束截除并转位于外直肌上方止端旁;其余9眼行外直肌上方1/2~2/3肌束截除并转位于上直肌颞侧止端旁。转位的部分肌束截除量是8~12mm。结果术前内斜视在90△~120△以上,下斜视30△~50△,术后随访3~26个月,基本正位8眼,欠矫2眼。眼球运动明显改善。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退联合外直肌或上直肌部分截除加转位,对治疗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内下斜视效果肯定,且减少手术肌肉条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