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范围内,每年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手段,已经广泛用于脑缺血的模型试验中,其中啮齿动物(Rodent)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血管症研究的开展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颈内动脉内插入尼龙线的方法因不用开颅而且可以再灌注,损伤小,适用范围广,已被广泛用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但很多因素直接影响,本模型的成功率,给模型复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文章就影响这一模型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开展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颈内动脉内插入尼龙线的方法因不用开颅而且可以再灌注 ,损伤小 ,适用范围广 ,已被广泛用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但很多因素直接影响本模型的成功率 ,给模型复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文章就影响这一模型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栓线无法正确插入颈内动脉。不用血管夹夹闭颈内、外动脉,直接在颈内动脉靠近分叉处套上一根丝线,用血管钳牵拉,就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出血;遇到栓线插入困难时,向深层次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就可以直视下将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结论 采用预先在颈内动脉套线,可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出血。插线困难时,向深部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后可以在直视下将栓线送入颈内动脉,无需结扎翼腭动脉。整个手术操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 相似文献
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已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而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建立一种可严格控制的牛理指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能与人脑梗死相似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这直接关系到动物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春富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5):227-230
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及人类卒中的类似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被认为是局灶性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文章就该模型的常用制作方法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家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造模前将45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家兔分为假手术组(5只)及模型组(40只),用自制头端蘸有石蜡的2-0钓鱼线作为线栓,由颈外动脉残端剪口,经颈内动脉置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分视为造模成功。麻醉处死家兔,用2%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溶液对脑片进行染色,观察梗死灶情况。对模型组中造模成功、失败及死亡的实验兔进行线栓头端直径、线栓置入深度的比较。结果模型组40只,其中死亡6只,包括术后4 h内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4只、因麻醉意外死亡2只,死亡率为15.0%;失败7只,主要为脑血管痉挛及线栓置入深度不足;造模成功27只,成功率67.5%。假手术组全部存活。造模成功家兔的线栓头端直径、置入深度分别与死亡及失败结局家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径(mm):(0.52±0.14)比(0.45±0.40)和(0.58±0.17);深度(cm):(5.49±0.17)比(6.04±0.11)和(4.26±0.30);均P0.05]。结论改良线栓法可成功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操作简便,且可重复。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富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5,(5)
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及与人类卒中的类似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被认为是局灶性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文章就该模型的常用制作方法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血压局灶性脑缺血对脑细胞膜磷脂代谢的影响。采用SD大鼠慢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大脑中动脉阻断脑缺血模型,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法测定高血压组、高血压脑缺血组,正常血压脑缺血组缺血1,5,15,60,360min脑细胞膜磷脂组分变化。高血压脑缺血组磷脂酰肌醇有缺血早期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分别在缺血15min、60min如显著低于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预处理对calpain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对钙依赖中性蛋白酶(calpain)活性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calpain与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预处理对照组、预处理缺血组、脑缺血组,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calpain活性变化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预处理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0.01)。预处理缺血组calpain活性低于脑缺血组(P<0.05)。组织病理可见预处理缺血组有部分梗死性病变,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组织结构轮廓尚存。假手术对照组及预处理对照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灶形成。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减小梗死体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抑制calpain活性。calpain活性减弱可能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进展性卒中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为进展组32例,非进展组68例。由1名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科主治医师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记录与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可能相关的24个危险因素,进行χ2或t检验,对所有入组的患者以病情是否进展为因变量(Y),以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狭窄(OR=22.069,95%CI:5.169~94.223)、入院体温增高(OR=13.404,95%CI:1.958~91.736)、有糖尿病史(OR=12.598,95%CI:2.867~55.359)3个因素进入模型(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入院体温增高、有糖尿病史是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是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筛查、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措施制定的基础。TOAST、CCS和ASCO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学分型方法。文章从诊断标准和临床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84例,根据头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有无CMBs,分为CMBs组60例和无CMBs组12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生化结果,计算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cr),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Bs组与无CMBs组年龄[(63±10)岁比(58±10)岁]、男性患者比率[65.0%(39/60)比49.2%(61/124)]、脑白质疏松(LA)发生率[73.3%(44例)比47.6%(59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0±8)μmol/L比(16±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组Ccr水平[(89±10)ml/(min·1.73 m2)]低于非CMBs组[(106±6)ml/(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3,95%CI:1.024~1.989,P=0.028)、LA(OR=3.121,95%CI:1.310~7.436,P0.05)、肾功能异常(OR=1.890,95%CI:1.358~3.076,P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LA及肾功能异常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7至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家医院589例卒中患者(汉族294例,维吾尔族295例)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等资料,对两个民族患者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汉族患者吸烟(18.0%对1... 相似文献
16.
17.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PIS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卒中家族史、卒中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饮酒等共20个因素进行2χ或t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①有高血压病史者,PIS组73例(66%),非PIS组35例(32%),P<0.01。②有糖尿病史者,PIS组46例(42%),非PIS组9例(8%),P<0.01。③入院时高血糖者,PIS组51例(46%),非PIS组13例(12%),P<0.01。④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PIS组31例(28%),非PIS组9例(8%),P<0.01。⑤入院时感染发热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⑥有冠心病史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⑦有TIA发作史者,均发生在PIS组,P<0.05。⑧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IS组为7±4,非PIS组为5±4,P<0.05。将20个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水平为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感染发热、既往高血压史、有TIA发作史。此4个因素可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糖尿病、合并感染、高血压和TIA是PIS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PIS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年缺血性卒中对患者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可导致死亡、残疾、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神经科医生在面对疑似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时,诊断的最大挑战是查明病因。文章就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学诊断及其相关的一些疾病和功能障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