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间日疟感染病人血象部分参数的改变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抽取我院近7年确诊为间日疟感染病人的静脉血,通过ABX MICROS 60血球分析仪进行参数分析.结果 间日疟对血细胞参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对确诊或多次疑为疟疾病人应重复多次进行血常规参数的分析,特别是来自少数民族高疟地区的病人,以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3.
于1980~1988年对南京市鼓楼区及江浦县经化验确诊的间日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表明,在低疟区自然感染的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的荧光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均随疟史之延长而逐渐下降。三年以上的疟史者中未发现荧光抗体阳性者。对本法在我国预防输血性疟疾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疟疾最普遍的是间日疟,因此消灭间日疟就成为我国消灭疟疾传染源在防治与研究工作上的主要任务。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把大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着的间日疟基本上消灭了。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徹底消灭疟疾,并清除病人体内的疟原虫,使每一个间日疟患者不再引起远期复发,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伯氨喹啉(Primaquine)问世以后,许多学者即用以进行间日疟的抗复发治疗与毒性试验,结果一致认为,伯氨喹啉能制止间日疟的远期复发,是所有抗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永兴县1989-2009年期间县人民医院、县CDC就诊、报告的高龄残存远期复发疟疾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永兴县近20年期间,共发现9例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5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1岁.9例病例从感染初发至最后复发时间为39-54年之间,平均为49年.结论 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属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少见类型,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显示,部分未经抗疟规范治疗及漏治的高龄间日疟患者,在长达十几及数十年之久仍可出现远期复发,临床应予重视,避免漏诊;在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其防治策略应以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复发病例引起的传播为重点,规范抗疟治疗,加强监测,防止残存病例引起的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洪美蕊 《河北医学》1996,2(5):515-516
先天性间日疟的临床护理(321400)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洪美蕊间日疟是感染间日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热、寒战、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其临床特征。先天性间日疟是因母体怀孕时感染间日疟,疟原虫在胎盘滋生,引起胎盘病变从而传至胎儿;或在分娩时通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北地区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红细胞内期的形态异常,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60年代江静波等(1961,1965)对广东的间日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来,河南(1965,1982),广西,安徽淮南(1981)和山东(1982)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重复感染及不同期混合感染。1982年7~9月,我们在安徽省淮北市验证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对间日疟患者的毒副反应时,在收治的139例间日疟患者中,也发现6例原虫形态与经典描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比例的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间日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法检测18例间日疟现症患者(疟疾组)和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的浆细胞样DC(pDC)和髓样DC(mDC)的比例。结果:疟疾组患者p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C/p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DC在2组间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间日疟原虫与DC相互作用,可能通过调整mDC/pDC的比值参与间日疟感染的Th1型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0.
在1979~1989年的10年中,对我国最多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间日疟种下分类、鉴别新感染和复发以及制订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温带地区迄未  相似文献   

11.
俗称“打摆子”就是疟疾,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患者有明显寒战、高热,大汗得以缓解。 1.疟疾的临床表现疟疾分为4种,在我国较常见的是间日疟和恶性疟,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间日疟常突然起病,患者可以突起畏寒、剧烈  相似文献   

12.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上海和广西的中华按蚊感染以广西株和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两者对广西株的易感性均低,腺感染率分别为零和12.3%,而对海南株的易感性均明显较高,分别为36.4%和43.6%.用2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感染2批业已证明对当地间日疟原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景洪地区伤寒、疟疾重叠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近十年来的伤寒、疟疾重叠感染患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结果:12例伤寒重叠感染间日疟8例,恶性疟3例,疟原虫阴性的1例是在确诊伤寒后,按伤寒治疗,高招变质 续不退,贫血加重是,经诊断必疟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才诊断为重叠感染的。结论:在疟疾流行地区、流行季节,诊断伤寒时,要考虑重叠感染疟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为主要的疟疾类型之一,地理分布广,是现今控制和消除疟疾的重要挑战之一。相关文献显示,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间日疟更易于传播,不同地区间日疟遗传结构有差异、交叉感染和复发趋势明显,且能够引起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间日疟感染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综述了东南亚地区间日疟流行情况及其检测、防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连云港市2017年报告的两例间日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风险评估,指导全市有效应对疟疾疫情。方法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片及PCR核酸基因检测复核、疫点周边自然环境和当地媒介监测数据,并对疫点进行分类;对其中1例间日疟病例家属及四邻共40人开展主动病例侦查。结果 2例均为间日疟病例均在非洲有明确的生活史和疟疾病史,连云港市已经连续8年无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侦查显示: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RDT)和PCR检测40人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例间日疟病例均为境外输入。连云港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中华按蚊,要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的防控,防止继发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输血后感染间日疟原虫一例报告青海省人民医院王勇,李健开我省属高海拔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少雨,日温差大,为疟疾非流行区。由输血后感染间日疟(plas-modiumvivax)一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8岁,青海籍,农民,因头晕、鼻衄、失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19.
宜州市1990~2011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宜州市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后的疟疾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1990~2011年全市疟疾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宜州市1990~2011年检出疟疾患者共282例,其中本地人口疟疾患者占65.6%,以间日疟患者为主.但2000~2011年血检发现的病例全部为流动人口疟 疾病例.63.33%是在外出海南感染后输入.结论 宜州市疟区的疟疾病例以本地居民到外省感染疟疾输入为主,流动人口监测是今后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 PCR技术 ,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 ,扩增 SSU r DNA特定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 ,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 10 4bp、10 2 bp和 115 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 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 ,四川名山县 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 ,筠连县 37份中 10份为与间日疟和 /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 ,云南金平县的 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