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草入药历史悠久,为临床常用中药。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将小通草当作通草使用,或通草、小通草混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通草与小通草功用相近,但这两种中药又有差异。通草与小通草可同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路感染,乳汁不下。通草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李时珍日:“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本品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别名:大通草。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味甘、淡,性寒。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崔桂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95-1395
通草为常用中药,药材上有大通草和小通草之分,大通草来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的干燥茎髓,小通草来源于旌节花科植物喜山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et.Thorns.)、中国旌节花(s.chinensis Franch)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有清热利尿、通气下  相似文献   

4.
通草与小通草在<中国药典>一部中为两个品种,但仍存在混淆使用问题.本文从两种药材的来源、性状及功能等方面对两种药材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景芸  徐洪锋 《海峡药学》2010,22(12):41-42
对3组容易混淆的中药饮片,如: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通草与小通草,五加皮与香加皮,通过来源、性状、功效、显教等几方面加以鉴别,使这些中药饮片能够更加准确、安全、有效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小通草及其两种掺伪小通草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通草为常用中药材,其功效为:清热,利尿,下乳.<中国药典>2000年版[1]一部收载,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Hook.f.et Thoms.、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近年来,笔者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不法药贩为赚取暴利,将旌节花科的小通草,用廉价的白矾、硝石浸泡后晒干,充当正品小通草药用,其外观与正品小通草几无差别.被二者浸泡过的小通草,其同体积重量分别是正品小通草的3.5倍、2倍,质地、气味、成分等发生了改变.鉴于目前对小通草还无显微粉末、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的研究报道,故笔者从这方面将小通草及其掺伪品进行了鉴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小通草质量控制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中药小通草现行质量标准检验及探索性研究,探索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在现行国家质量标准检验基础上,开展了薄层鉴别,总灰分测定,砷、汞含量测定三项探索性试验。结果 小通草薄层鉴别结果与2015版药典现行标准检验结果相一致;掺杂增重后的小通草总灰分(13.92~28.42%)显著高于正品小通草的总灰分(1.72~2.98%);建立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小通草中砷、汞含量的方法。该法对砷、汞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155 ng?mL-1和0.0094 ng?mL-1,加样回收率(n=9) 分别为102.3%和103.7%。结论 薄层鉴别法适用于小通草正伪品的鉴别,可作为现行质量标准方法的补充之一;通过总灰分测定能够鉴别掺杂小通草;砷、汞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可为保障小通草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并分析评价市售小通草药材质量,为调控小通草药材质量奠定基础。方法: 依托我省各地级市药检机构对各属地市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流通及使用领域进行抽样调查,共收集37批有效样品,以2015年版药典为标准,并结合薄层鉴别,鉴定样品基源,并评价质量。结果:我省市售小通草来源复杂,正品以喜马山旌节花或中国旌节花为主,偶见少量青荚叶;伪品均为西南绣球。结论:我省市售小通草伪品率较高,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完善药典质量标准,如增加薄层鉴别法,加强小通草基源考证及基础研究,规范中药流通市场,以确保其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小通草及其伪品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小通草及其伪品(西南绣球)进行近红外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近红外一致性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预处理方法为矢量归一加二阶导数、13点平滑、阈值3.6。结果 在6202.2-5199.4㎝-1、4701.8-4196.5㎝-1谱段内,小通草及其伪品一致性检验、聚类分析结果与性状鉴定结果一致,可以据此进行鉴别。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小通草与其伪品的鉴别,并对小通草的质量分析研究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小通草;旌节花;青荚叶;西南绣球;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一致性检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市场上使用硫酸镁等无机盐加重小通草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并讨论了通过总灰分测定法识别掺杂增重小通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张琴 《海峡药学》2006,18(1):104-105
目的对正品小通草及伪品进行鉴别比较。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比较正品及伪品小通草的差异。结论为正品及伪品小通草的鉴别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通草为少常用中药,《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为族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族节花Stachyurushi.malaicusHook.f.etThorns中国旗节花StachguruschinensisFranch.或山莱莫科植物育荚叶HelwingiajaPonica(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近来,我区从贵州、四川及毫州等地来货中时有发现以虎耳草科植物云南绣球HydranyeayunnanenslsRehd.的干燥茎筋混充小通草。由于两者外观极为相似,容易混淆。现就两者的性状及显微特征(横切面)进行比较鉴别,供收购参考(见附表)。小通草与其伪品云南绣球茎髓的鉴别@刘景新$福州药材站@唐丽香$福州药材…  相似文献   

13.
木通在古代本草中,多以通草为正名,自李时珍始,将通草与木通分别论述,并说明二者科属、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均有不同。观《本草纲目》之述,属于今之川木通,而不是关木通。现代对木通的研究更加广泛,但因古今入药品种有所不同,其历史变迁及功用也就出现异同。《神农本草经》将木通列为中品,并与通草不分,其记载如下:通草,《御览》作蓪草,味辛平,主去恶蛊,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吴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名医》曰:一名丁翁,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方促进产后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0例顺产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0例.研究组采用中药熏蒸方(五爪龙、当归、白芍、桃仁、萆薢、益母草、通草、川芎、豨莶草、桑寄生、炮姜、丹参)熏蒸;对照组不采用任何药物.结果 产后第3天,两组泌乳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乳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5.
在中药处方调配当中,常把玉竹和黄精互相代用。笔者发现有的地方个别人还把二者混为一体,装入一个药斗。玉竹和黄精虽然都是百合科黄精属的植物,但二者却有不同,不可代用。玉竹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平,入肺、胃经。  相似文献   

16.
木通是临床上常用的利水药之一 ,历史上曾与通草同称混用。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 ,木通应为木通科植物木通和同科植物白木通、三叶木通。以上三种植物的藤茎为药用木通。也有报道木通科木通应是传统药用木通[1] 。但是在2 0 0 0年版的中国药典里 ,仅收载了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 (关木通 )和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和绣球藤 (川木通 ) ,未收载木通科木通。除以上几种以外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药材流通中还存在有很大的品种差异 ,如将与木通药材形态和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女萎、大木通、山木通、淮通等都作为木通或通草用于临床 ,个别地区还有将海…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利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范成玉  殷光权 《安徽医药》2001,5(4):324-324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力开发中成药是未来中药的发展方向.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临床上中成药和西药联用也日趋广泛,但中药和西药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用药原则,二者联用的利弊关系如何尚缺乏大量临床的权威性资料来证实,故应用时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就此,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对二者联用的利与弊,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组方和剂型选择孟培权(杭州医药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310006)中成药,是我国医药遗产中的一大瑰宝,是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而中医理论,是门阐明和研究中医药临床运用规律的学科,二者有密切的联系.1中药的组方配伍中药复方的立方用药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和分析的方法,阐述均有“故纸”别名的补骨脂与木蝴蝶是两种作用完全不同的中药,说明应用得当二者都可发挥疗效,使用错了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0.
中药汤剂是临床中中药内服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汤剂机器煎煮逐渐地得到应用。本文对中药汤剂传统的煎煮方法和机器煎煮法进行详细的探究,并分析二者的优缺点,从而便于临床中选取和提高临床中中药煎煮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