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最常见而最痛苦症状之一,故有效地缓解疼痛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护理问题。近年来,医护人员大多习惯于应用生物医学模式对待疼痛,只注重药物的药理效应,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疼痛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从心身医学研究的角度来认识,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伴随有强烈的生理反应和复杂的心理过程的综合性知觉。晚期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常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绝望而萌发自杀念头,所以控制癌性疼痛是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首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心身一体化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心理疗法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疼痛现状及原因分析.方法 调查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共48例,均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Ⅲb~Ⅳ期,用简单易行的工具:长海疼痛尺动态评估患者疼痛.从疼痛的基本情况、疼痛对患者功能、心理情绪的影响,对疼痛的认识和治疗的态度,以及社会、家庭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中81.25%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医护人员及病人对疼痛的认知不够.结论 综合分析疼痛的原因,针对主观方面,提高医护人员的癌痛相关知识,让病员和家属认识癌痛,敢于说痛,从而有效控制疼痛,使患者享受到无痛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疼痛知识教育对创伤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认知度、疼痛控制措施及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宣教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创伤外科的1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前教育和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前疼痛相关知识教育、术后疼痛控制及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疼痛教育能转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显著改善创伤手术患者疼痛控制效果,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护患双方对疼痛的认识,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疼痛患者的管理。方法:选择普外科48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施行加强疼痛护理,对照组20例仍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程度、早期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加强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曹艳 《大家健康》2016,(9):15-16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创伤病患的疼痛控制情况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急诊抢救室内的创伤病患80例,病患均由本市医院收治,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间。另外,由急诊抢救室内的医护人员(选取130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分析急诊抢救室创伤病患的疼痛控制情况与影响因素。结果:①患者的出抢救室后疼痛情况、疼痛控制满意情况、疼痛控制期待值评估与护理人员的评估结果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与医护人员在疼痛控制满意情况的评估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从患者的关注度上看,医护人员对意识模糊、重度疼痛、颅脑受伤、坠落伤的患者关注度更高,明显高于切割伤、肢体部位损伤、轻度疼痛、意识清楚的患者(P <0.05)。③在80例病患中,接受镇痛的病患为79例,比例为98.75%,非药物镇痛率为62.50%,药物镇痛率为36.25%。结论:疼痛是急诊抢救室内创伤患者的常见症状,通过对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镇痛措施,可促使疼痛症状得以缓解。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还需要提高工作积极性,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减缓疼痛病例监控,构建一个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集成与共享平台。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等其他症状,建立完善的减缓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建立减缓疼痛最佳阶段性治疗模式,从而更好地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结论: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平台,促进医疗技术的交流,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个人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玲 《健康之路》2006,(8):20-20
癌症引起的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它是医护人员及家人最伤脑筋的事情。也是患者本人产生恐惧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减轻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呢?主要方法有:放松法患者闭上眼睛,叹气、打哈欠,然后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脚肌,缓慢做腹式呼吸。或者在空气清新的地方闭目进行深呼吸,让新鲜的空气吸入肺部,从而使全身产生松弛轻快的感觉,如入仙境。由于肌肉松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临床经常遇到的症状,如何解除或减轻患疼痛,是医护人员的责任。笔通过对39例疼痛患的护理,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实施从整体护理的措施入手,便能有效解除或减轻患的疼痛,从而增加患的舒适感、安全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成人疼痛评估方法与疼痛护理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疼痛尚缺乏唯一性的准确客观评估和记录方法,给临床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带来难度,本文总结许多学者对疼痛评估方法和护理技术,以更准确地定位疼痛。同时也应针对患者的个性情况,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技术,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进行认知调查并分析,制订合适的疼痛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骨科住院术后3d的136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术后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需求、对术后疼痛症状的认知、相关经历及镇痛理念。结果82.4%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在术前有必要讲解疼痛知识;61%的患者认为术后切口疼痛程度与医生手术技术有关;75%的患者没意识到疼痛会对功能康复有影响;76.5%的患者在术前对术后切口疼痛存在焦虑;经历中度及以上切口疼痛的患者占61.8%。结论改变患者疼痛认知,对疼痛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对策有改变认知,医院政策支持,建立疼痛管理沙龙小组,提高疼痛管理技能,创造疼痛管理病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其机制涉及异位放电、交感- 感觉耦联、解剖重构、NMDA受体和P2X受体等。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办法。虽然基因治疗已经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胡彦艳  刘敬臣 《医学综述》2008,14(15):2344-2346
由于疼痛敏感度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人群及个体对相同的术后镇痛药物有不同的需要量,如果对术前疼痛敏感度进行简单易行的定量评估,以预示术后疼痛的程度和镇痛药的消耗量,将有助于使术后镇痛更加个体化。现就术前疼痛敏感度测量指导术后疼痛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疼痛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疼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疼痛时中枢的传导及中枢敏感化可引起脑功能区的生理、病理、脑化学物质、脑的结构、脑的疼痛认知、记忆功能区的变化。此将导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改变,这种成像改变为我们疼痛诊疗提供了依据。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引导下,对于急性疼痛治疗强调局部周围神经镇痛治疗时,需辅助疼痛神经组织的脑中枢保护;对于慢性疼痛治疗需进行强化疼痛神经组织的脑中枢保护和疼痛认知、记忆的治疗,直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治愈”。  相似文献   

14.
内脏痛(visceral pain)及痛过敏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现象,而且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御反应,主要由消化道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具有多源性、多样性等特点。本文对2008年9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市(Glasgow)举行的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报道的有关内脏痛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痛觉测试笔测试痛觉平面,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实用性。方法选择100名志愿者观察痛觉测试笔产生刺痛感的定性描述,另500例行硬膜外阻滞的患者用针刺法和测试笔同时间同检查部位测试。结果100名志愿者认为痛觉测试笔对皮肤只引起如针刺样疼痛,每次测试产生刺痛程度一致,不产生肌肉抽搐、不放散。500例行硬膜外阻滞患者针刺法和测试笔测得的麻醉平面一致,测试笔无划痕反应。结论测试笔可替代锐器针刺法检测麻醉平面,可减少针刺法引起的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强化疼痛教育对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疼痛认知及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74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7例,分别采用1+1式强化疼痛教育和传统综合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疼痛及疼痛控制认知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控制效果和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对疼痛控制积极性、表达意识、参与性和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止痛药物的认知和采取止痛治疗较对照组更为积极(P<0.05).研究组术后1~3天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止痛药和主动疼痛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疼痛教育、疼痛控制、家属及陪护协助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疼痛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药物应用的认知并改善患者进行疼痛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疼痛控制效果明显提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人格因素对痛感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人格因素与痛感受性有相关关系,然而国内研究报告并不多见。本工作试图采用新近研制的压力痛阈测定仪,观察不同人格倾向性、情绪稳定性和气质类型与痛感受性的关系。实验对象为103名20岁医学生。被试经EPQ测量,按人格特质分组,然后进行压力痛阈测定。结果显示:男性被试痛阈平均值明显右于女性;内向组被试痛阈平均值明显低于外向组被试;神经质组被试痛阈平均值与非神经质组无显著性差别。对不同气质类型的观察也提示:人格倾向性对痛感受性的影响比情绪稳定性更大。实验结果表明:人格特质中对痛感受性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人格倾向性。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痛疼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临床护士的疼痛共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使临床护士在内在驱动力作用下更好地执行疼痛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两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489名临床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共情量表中文版和负性情绪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疼痛共情平均(2.80±0.79)分,疼痛共情低水平的发生率为48.06%(235/48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疼痛共情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可根据临床护士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措施,改善临床护士疼痛共情能力,从而优化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例抑郁症无疼痛患者(抑郁症组)和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用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进行测查,痛阈测试仪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检测被试的痛阈. 结果抑郁症组BDI、BAI、AIS得分和耐痛阈强度刺激下疼痛、难受程度[分别为(30.2±8.79)分,(38.5±12.07)分,(11.7±6.11)分,(69.03±20.17)分,(64.98±25.5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83±5.4)分,(24.87±4.81)分,(4.9±3.24)分,(50.92±21.16)分,(44.33±23.28)分],差异有显著性( t =9.668、t =5.580、t =5.123、t =3.02、t =2.95,均P <0.01),抑郁症组痛阈和耐痛阈[分别为(0.87±0.58)mA,3.82±1.3)mA]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9±1.05)mA,(4.43±0.81)mA],差异有显著性( t = 4.697,P <0.01; t =2.053,P <0.05);痛阈与BDI 、BAI、AIS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r =-0.581,r =-0.245,r =-0.253; P <0.01或P <0.05).采用回归分析显示BDI、BAI得分可以预测痛阈.结论 抑郁症无疼痛症状患者痛阈降低,抑郁、焦虑水平与疼痛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据长海痛尺记录疼痛日记对癌性疼痛评估的影响。方法 70例不同程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痛尺评估组和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每组35例。痛尺评估组根据长海痛尺评分标准评估癌性疼痛;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根据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在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基础上记录疼痛日记;对两组癌性疼痛控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能更及时准确提供疼痛信息,癌性疼痛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痛尺评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长海痛尺记录疼痛日记量化评估癌性疼痛,对实施临床疼痛干预具有客观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