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治痿独取阳明"是中医药治疗痿病的最常用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对其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独取"的释义,"取阳明"并非"补阳明"这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说明"阳明"不仅指十二经脉中的"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还包括中焦脾胃乃至大小肠;"独取"非"仅取、只取",应当做"重视"解;"取阳明"不能单用补法,还要辨证施治。"治痿独取阳明"包涵的内容较广,临床应随证应用,不可偏颇妄用。  相似文献   

2.
痿症是以四肢软弱无力,久则筋脉弛缓,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其治疗历来多以补益脾胃后天而立法遣方,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但临床实践并不仅然,总宜据病因、审病情而处理.笔者现就治痿独取阳明与寒湿致痿取治太阴两个方面,略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曲中源  孙海波 《河南中医》2016,(12):2133-2135
咽喉反流性疾病根本在于脾不主肌,失其约弛,气机逆乱所致,故临证中以痿论治,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法,其本为脾胃虚弱,肌膜失养,痿废不用,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形不足者,温之于气",遵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以"补益脾胃,调畅气机"之法,兼以化痰祛瘀,清利咽喉积滞。"治痿独取阳明"中的"阳明",不应单纯认为是阳明脏腑,亦应从阳明经脉的角度治疗,故近部选穴取足阳明胃经之人迎穴,水突穴,手阳明大肠经之扶突穴针刺以润咽喉,调气机,结合辨经取穴,取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之荥穴内庭和大都用补法以"移气于不足"。  相似文献   

4.
"治痿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大法。"治痿独取阳明"其一强调补益脾胃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补中寓清,清利湿热以调理脾胃;同时注意根据脏腑经络、病机证候,重视辨证论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DOP)属中医学"消渴""骨痿"范畴,而"骨痿"属于痿证之一。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从痿证的基本治则"治痿独取阳明"入手试论(治) DOP,以期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丽  付娟 《光明中医》2008,23(11):1797-1797
"治痿独取阳明"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云:"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灵枢·根结>亦云:"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后世医家一直将其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沿用至今,然后,痿证是否该"独取阳明",又如何理解"独取",历代医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运用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杨胜辉“治痿独取阳明”是《素问·痿论》论治痿证而确立的一个重要法则,笔者宗其旨,对多种疾病所致之“痿”,从脾胃而治,屡获良效。今结合四则验案,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运用,谈点体会如下。多发性神经炎张××...  相似文献   

7.
谭涛 《中医药导报》2007,13(5):14-14,33
文章通过对痿证的发病机理的阐释及对《内经》相关原文的研究,探讨了足阳明经与其他经脉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运用的经验,认为“治痿者独取阳明”中的“独取”二字,不能作“仅取”解,阳明亦非仅指足阳明胃经,还应包括足太阴脾经,独取阳明应理解为治疗脾胃为主,此外依据辨证结果兼治肺肝肾等脏腑。  相似文献   

8.
徐成坤 《光明中医》2010,25(2):291-292
1.痿证不仅四肢百骸痿废不用,还可能并发各脏腑功能痿废不用。痿证的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受湿热等邪,致阴精耗损,甚至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外邪易感,湿热侵入肾及脊髓可为痿病。其主为肾、脊髓、督脉,其次为心、肝胆、脾胃及其对应的经脉。"督脉为十二经之总督,"其分支与肾经、膀胱、心经、胃经等相连。故治痿非独取阳明,而应为督脉。2.从现代医学上讲,痿证是脊髓发生病变,或因先天遗传或因后天感染引发免疫反应皆与肾、脊髓密切相关。阳明胃虽主消化、吸收营养,脾胃病变并不会导致肢体痿废不用,它主肌肉,营养不良的结果只是肌肉萎缩,但不是痿废不用。它是痿病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阳明经虽和冲脉、带脉、督脉相连,但督脉是其主宰,痿病是督脉病变影响其它各经病变包括阳明胃经。从逻辑上讲,治痿独取阳明是不成立的,应该是治痿独取督脉。当时历史的原因导致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高度正确认识,给临床治疗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杜旭 《国医论坛》2011,26(2):9-10
《内经》首次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成为后世治疗痿病广泛遵循的治疗原则。历揽前贤治疗痿病,不论选方用药或针灸治疗,皆重视对脾胃的调理,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法则。但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笔者还是有一些不同解读,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痿病 ,《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日久痿废 ,手不摄物 ,足不任地 ,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说。笔者临床所见 ,仍有不少医家遵循此说 ,而忽略了辨证论治 ,造成疗效欠佳 [1 ]。故笔者借此对“治痿者 ,独取阳明”谈谈两点浅识 ,意在抛砖引玉。1 独取阳明非《内经》治痿之宗旨“治痿者 ,独取阳明”按字义解释 ,“独取”二字之“独”字应释为单独或唯一 ,“取”字应释为应用、采用 ,“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故“治痿者 ,独取阳明”之原意是指治疗痿病应…  相似文献   

11.
杜顺棠  林靖  季兵 《陕西中医》2022,(5):616-6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归属于中医“痹症”“痿证”“麻木”等范畴。结合临床表现看,DPN的发病是从“痹症”逐渐向“痿证”进展的过程。以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治痿独取阳明”和“肾藏精”理论,从气血津液精的角度探讨“阳明”“肾精”与DPN的关系。DPN病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肾精不足为本,痰湿血瘀夹杂为标。因此治疗上须补虚泻实,从“取阳明”“补肾精”论治DPN,治疗上强调以调补脾肾为主,恢复脾肾功能,调补气血津液精,兼以化痰活血祛瘀,使气血津液运行有常。“取阳明”“补肾精”的治疗原则应贯穿于DPN的全程治疗中,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炜 《天津中医药》2009,26(2):128-129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五七,阳明脉衰"为切入点,提出中年女性衰老的本质是脾胃功能的虚衰,强调其养生保健宜以固护胃气,调理脾胃功能为主要原则.从而达到提高中年女性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目前的分型方式并不足以指导中医临床,应从太阳阳明经病证去防治颈椎病。太阳阳明经走行于颈项前后部,与颈部活动密切联系。历代医家皆围绕太阳阳明经病证展开对颈椎病之治疗,同时现代颈椎病的分型选方用药仍然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颈椎病具有太阳余邪,阳明虚弱的特点,其治疗应以调整阳明经为主,以太阳经为辅。太阳阳明经具备肠-脑轴之功能,理论上可将胃肠病变上传至颈项从而促进颈椎病的发病,这为颈椎病与脾胃虚弱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颈椎病的防治过程中,应注重勿嗜生冷寒凉,保护脾胃功能及顺时调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分类。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目前对重症肌无力的探讨来看,从临床角度浅述了治痿独取阳明、从脾胃论治、从肝论治存在的误区,指出走出误区的思路是抓住"肝"这个中心,根据"兼而并行"的原则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8.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90年代至今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选择、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经络腧穴运用、治疗时程的特点,总结其总体趋势和不足。方法:回顾1991年6月-2012年12月之间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计算各种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经方运用、经络腧穴、治疗时程选择的文献频数,统计分析其总体趋势。结果:中药内服、针灸(包括电针)及与西药同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占的比重较大;急性期面瘫仍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并分为风寒和风热,其中风寒略多于风热;针灸治疗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禾髎、合谷;足少阳胆经阳白;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翳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足阳明胃经下关、颊车、地仓;足厥阴肝经太冲;经外奇穴鱼腰、太阳、牵正。99.46%文献报道中针灸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78.49%的文献报道该病在30~45天痊愈。结论: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药治疗呈现以中西药物内服、针灸火罐并举的特点,该病的辨证在急性期以风寒和风热外袭为主,慢性期以气血不足为主;方药的选用以经方为主,其中牵正散是最主要的方剂;针灸所用经络以面部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的穴位为主。针灸治疗频率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为宜,该病大多数在30-45天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