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在我院行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结果、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病变直径0.6~7.6 cm,平均3.0 cm。手术时间15~154 min,平均65 min。1例术中出血200 m L,予止血钳成功止血。4例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率16%,均采用金属钛夹成功关闭。1例切除肿瘤过大,取出时致食道黏膜机械性撕裂伤。术后住院时间为4~21 d,平均7.3 d。术后随访13~54个月,平均3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远期有效,可作为无远处转移的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0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为起源于同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对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根据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对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直径0.4~2.5 cm(中位直径1.45 cm).2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直径超过1.5 cm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 min(中位时间30min).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束凝固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或ESD切除病变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个月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地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并指导其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EMR治疗是简便和安全的.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行ESD治疗,也是安伞有效的,它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能否提高内镜下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因食管黏膜下肿瘤于消化内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接受术前超声内镜检查评估后进行内镜下切除。统计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超声内镜提示,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39例,固有肌层19例。瘤体平均直径1.50(0.2~6.5)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32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6例行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总体完整切除率为96.6%。平均手术时间为38.29(15~100)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5%(9/58),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在39例黏膜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20例行EMR,19例行ESE,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不显著,但EMR组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更短(P<0.05)。在19例固有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13例行ESE,6例行STER,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超声内镜精准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可提高食管平滑肌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OTSC金属夹系统对消化道穿孔、瘘及出血等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使用OTSC金属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为消化道出血,8例为术后瘘,11例为胃、十二指肠球部固有肌层占位全层切除术中穿孔。对33例患者使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进行相关统计。结果 33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6.97%,临床成功率为93.94%,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3例成功止血,临床成功率达92.85%;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中6例行OTSC成功封堵,成功率75.00%;11例全层切除后导致穿孔的患者行OTSC缝合,临床成功率为100%。结论 OTSC作为临床一种新型的内镜下缝合系统,对于消化道出血、穿孔及瘘等疾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常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岁。根据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起源层次及大小,分别采取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共92例,食管39例,胃44例,十二指肠5例,结肠4例。发生于黏膜肌层47例,发生于固有肌层45例。内镜下治疗26例,其中高频电凝电切术6例,内镜下套扎术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8例,内镜治疗术后出血1例,经内镜下保守治疗止血成功。外科手术治疗8例。内镜下治疗中14例病理检查均为良性间质瘤,手术治疗中3例为交界性间质瘤,5例为良性间质瘤。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间质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使对消化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成为更快速、损伤更小、更为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 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ESD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ESD的完成和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最近2年来,在消化内科住院的63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咽喉部纤维血管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咽喉部右侧壁1个7 cm×2 cm隆起性病变行胃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术后将切除物送病理检查;观察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胃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过程顺利,创面小,出血量少,操作时间短,无穿孔。术后病理提示为纤维血管性息肉。患者术后进食梗阻感明显消失,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创面愈合好,恢复快,术后3 d开始进食流食。结论体积较大或较长的咽喉部纤维血管性息肉,可采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治疗。黏膜剥离术可完整切除病变,疗效与手术相当,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oston公司新推出的一体式预置式ResolutionTM止血夹在消化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对22例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使用Boston ResolutionTM止血夹的体会加以总结。结果22例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患者Boston ResolutionTM止血夹最少1枚,最多3枚,共使用Boston ResolutionTM止血夹25枚。止血夹均一次性成功夹闭出血,成功率100%。修补粘膜下缺损及穿孔4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再出血及穿孔。结论消化内镜下治疗出血及穿孔应用Boston ResolutionTM止血夹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低、成功率高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价值、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腹腔镜手术组为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42例,其中胃壁良性肿瘤切除术1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11例、胃大部切除术10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7例,应用腹腔镜技术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为不经过腹腔镜进行同类型手术治疗的患者,每种类型手术患者10例。统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肿瘤切除、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和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同类型手术的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胃壁良性肿瘤切除、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高选迷走神经切断均是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22例成年慢性鼻窦炎(CS)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SNP)患者,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术腔清洁阶段术腔分泌物潴留,光镜下上皮缺失、黏膜缺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2)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可有囊泡、小息肉和肉芽生长,光镜下上皮细胞增生,部分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或减少;(3)上皮化完成阶段见术腔清洁,镜下大部分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结论: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可以再生,鼻内镜术中、术后筛窦黏膜的正确保护和处理对黏膜再生修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粘膜下注射和喷洒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60例24 h内急诊内镜检查的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内镜下单纯采用金属钛夹治疗者为对照组,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粘膜下注射和喷洒立止血治疗者为治疗组。结果与内镜下单纯采用金属钛夹的治疗方法相比,内镜下采用金属钛夹联合粘膜下注射和喷洒立止血治疗非食管胃底静脉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效果显著,两组的立即止血率、第二次止血率和止血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的止血无效率和外科手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联合使用金属钛夹及粘膜下注射和喷洒立止血是治疗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操作简易、止血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内镜超声指导下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79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行内镜下黏膜下肿块切除和病理学检查,对比内镜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内镜超声检查准确提示了肿瘤所在层次,通过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切除了所有病变,术后5例发生少量出血,6例因切除黏膜较多造成食管狭窄,经处理后预后可。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判断黏膜下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下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内镜下微创治疗结肠巨大息肉护理体会。方法35例巨大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35例结肠巨大息肉患者内镜下微创治疗成功。其中有1例并发出血,经金属夹闭后,止血成功。有1例术后迟发出血,经止血剂应用止血成功,无穿孔病例。结果依据巨大息肉蒂的粗细、长短等情况,选择含有粘膜下注射的高频电凝电切联合治疗息肉更安全。护士根据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特点,通过健康宣教,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8例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开腹手术,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中和术后身体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疼痛减轻,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身体的良好恢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201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将采用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常规进行的10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18.0406,-5.3713,-6.4148;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600,P0.05);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67,P0.01)。结论:在围手术期进行心理干预能显著优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对医护工作的认可度更高,增进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修补和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效果。方法 对东莞市石碣人民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1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采用单纯修补术(90例)和胃大部切除术(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临床治愈率100%,平均随访4年4个月.获得随访的138例患者中,接受穿孔修补术83例,效果优良67例,效果优良率为80.7%。胃大部切除手术55例,效果优良44例,效果优良率80.0%。结论 在术后辅以正规内科治疗的情况下,穿孔修补术与大部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别,排除梗阻、出血、疑有恶变等情况后,穿孔修补术可作为治疗溃疡穿孔的首选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内镜缝合器械现已成为消化内镜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急性出血,医源性、非医源性穿孔,修复缺损组织或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辅助工具。本文介绍了内镜缝合器械的临床应用与技术,并对现有产品进行对比,总结各类产品的优势及缺陷,为临床医师及研发人员提供参考。方法:内镜缝合器械分为内镜金属夹和内镜专用缝合器,内镜金属夹还可分为经内镜钳道金属夹和内镜外金属夹。结果:金属夹的体积小、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多用于快速止血及小穿孔闭合,其中内镜外金属夹的夹闭效果优于经内镜钳道金属夹;缝合器能实现全层固定,用作组织固定的效果优于金属夹,但器械本身体积较大、成本高、操作复杂,现多用于GERD的内镜治疗和大面积组织的修复和固定。结论:内镜缝合器与内镜金属夹在其应用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分别存在一些问题。金属夹的改进要着重于实现全层夹闭和连发,缝合器需要加强其柔顺性能并降低使用成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内镜缝合器械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及氩离子凝固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患者共112处消化道巨大息肉分别采用钛夹、尼龙圈套及氩离子凝固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枚巨大息肉中,上消化道17枚,结肠86枚,直肠9枚。其中62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加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23枚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加钛夹钳夹术治疗,27枚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加氩离子凝固治疗。术中出血4例(3.5%),内镜下即行氩离子凝固及钛夹止血成功;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1.8%),急诊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电切术联合尼龙圈套、金属钛夹及氩离子凝固术是内镜下消化道巨大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