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I2年2月-20I3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株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个月,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OMP—I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对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口服ASA50mg/目、100mg/日、200mg/日、300mg/日,月艮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与用药前相比。4种ASA剂量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组与50mg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200mg/日、300mg/日ASA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00mg/日。但200mg/日组与300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200mg/日ASA是较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大肠息肉生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服用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 ,并与 6 3例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4~ 6年大肠息肉年负荷明显低于服用前 [( 1.3± 1.8)对 ( 2 .9± 5 .2 )mm/year,P <0 .0 5 ],服用时间≤ 2年 [( 2 .6± 6 .6 )mm/year]、2年 <服用时间≤ 4年 [( 2 .0± 3.8)mm/year]大肠息肉年负荷与服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远期可抑制大肠息肉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治疗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异常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异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4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患者妊娠后给予阿司匹林50或75mg·d-1口服,并给予黄体酮20~60 mg·d-1;对照组患者妊娠后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20~60 mg·d-1,2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全部患者在妊娠期间均给予叶酸、维生素E等基础治疗,妊娠结束后评价全部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2%;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妊娠治愈率高且妊娠期无严重并发症,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可成为评价复发性流产原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探讨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方法 采用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血小板蛇毒试剂三种诱导剂,对92例CHD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检测PAgT,并与24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CHD患者顾药前的PAgT值均高于健康人;服药后,AA诱导的PAgT与服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ADP诱导的PAgT有部分抑制,PAgVR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早期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各30例,记录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5、10d的血小板数量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 在术后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下,两组术后早期血小板数量短暂下降后大幅上升,显著超过术前水平(P<0.01);CCABG组的变化更明显.两组PAG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第10天OPCAB组基本恢复,而CCABG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阿司匹林对CABG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PAgT)。方法采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蛇毒试剂(PAgVR)三种诱导剂,对92例CHD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ASA)前后检测PAgT,并与24例健康人对照。结果CHD患者服药前的PAgT值均高于健康人(P<0.05);服药后,AA诱导的PAgT与服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ADP诱导的PAgT有部分抑制,PAgVR诱导的PAg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在服用ASA的同时联合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空白,B阿司匹林,C氯吡格雷,D体外。A、D组按5 ml/(kg.d)灌胃蒸馏水,B组按100 mg/(kg.d)灌胃给阿司匹林,C组按20 mg/(kg.d)灌胃给氯吡格雷,连续给药3 d。以胶原为诱导剂分别测定体内、体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A,B,C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4.8%,46.4%±3.1%和39.8%±3.9%,B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和C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20.9%和32.2%。空白组、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体外测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3.18%±6.45%,13.19%±6.92%和20.92%±9.57%,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5.20%和61.66%。结论:以胶原为诱导剂,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11例缺血中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7±3)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作诱导剂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以ADP及AA作为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进一步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促使部分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达到阿司匹林敏感水平( P=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协同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联合用药情况下能对阿司匹林抵抗产生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稳定性心绞痛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且无法耐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2个月。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法治疗。于治疗前后2个月后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观察所有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大便潜血,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和胃肠道症状。【结果】治疗组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80.9±16.5、91.8±4.0、17.7(10.2~23.7)]较治疗前[88.5±4.9、92.9±3.1、22.7(131.5~32.6)]均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值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胃肠道这种、大便潜血、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在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可有效抑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可能与二磷酸腺...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化学发光为指标,测定比较了各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影响。结果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新合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2-萘-3(3,4-二甲氧基)苯-丙烯酸(D_4)以及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成份丹参酮Ⅱ_A的磺酸钠盐,抑制发光程度与各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由此测得上述三个药物的IC_(50)分别为3.8×10~(-4);3.6×10~(-4)和1.9×10~(-4)mol/L,与抑制血小板聚集量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制成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采用阿司匹林5~20mg/kg治疗4周,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兔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比浊法测定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性。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血清TC降低25.7%~48.0%,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38-3%-66.2%,HDL-C升高3313%-70.8%,LDL-C与HDL-C比值降低48.3%-81.9%。阿司匹林(5-10mg/kg^-1)对ADP或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剂量增加至20mg/kg。时,对血小板的聚集抑制作用反而减弱。结论 阿司匹林对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具有明显的调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两者发挥最佳作用的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血栓心脉宁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患者共58例,测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后分为3组,第一组阿司匹林加倍为200mg/d,第二组口服血栓心脉宁4粒,3次/d,第三组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同时加用血栓心脉宁4粒,3次/d,8周后复查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200mg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单用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亦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阿司匹林100mg+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前亦均有下降,两者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血栓心脉宁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6.
高柳青 《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9):42-4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方法3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75mg/次,1次/d;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C组给予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A组、B组与C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服用75mg/d或100mg/d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在诱发排卵过程中对黄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方法,观察30例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其中试验组妇女(15例)在克罗米酚(CC)促排卵治疗同时自月经第1~20天连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对照组妇女(15例)单用CC。分别于排卵后10天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孕酮(P)浓度。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影响黄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剂量的赖氨匹林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有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比较,其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降血压药物,阿司匹林组加服阿司匹林100mg/日。随访18个月。在随访前后测量患者内皮依赖性肱动脉舒张功能(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肱动脉舒张功能(EID)。结果:末次随访阿司匹林组EDD及EID则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平滑肌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100 mg/d更换为40 mg/d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评估高龄老年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分析阿司匹林相关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537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以上)的年龄≥80岁老年患者,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出血风险评估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achidonic acid-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AA-Ag),100例患者更换为阿司匹林40 mg/d。观察阿司匹林更换为40 mg/d的患者AA Ag水平及变化,以及3个月内出血情况和上消化道症状变化。结果:537例高龄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时的AA-Ag平均10.27%±5.34%(0.42%~28.78%),下四分位数为5.80%;阿司匹林40 mg组减量前AA-Ag平均为5.00%±2.32%,其中71.00%的患者AA-Ag<5.80%。40 mg组患者黑便或便潜血阳性、其他部位出血、上消化道症状和消化道出血史明显高于100 mg组。服用阿司匹林40 mg/d后AA Ag增加至11.21%±4.95%(2.12%~28.84%),AA-Ag≥20%者仅为5.00%。多因素分析显示,阿司匹林40 mg AA-Ag与100 mg AA-Ag、体重指数、血小板数正相关,阿司匹林40 mg组中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比率由减量前的12.00%降低至5.00%,其他部位出血由26.00%降低至8.00%,上消化道症状改善。结论:阿司匹林40 mg/d能够有效抑制高龄老年患者的血小板聚集;100 mg/d改为40 mg/d,患者出血风险降低、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