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2.
“人以胃气为本”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代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胃气”?为何云“人以胃气为本”?本文试作如下分析。1 关于胃气的基本概念“胃气”的含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  相似文献   

3.
<正> “阴虚则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后世对阴虚不能制阳、阳则相对偏胜而浮越的发热,多引“阴虚则内热”来解释,这与《内经》的原意是有出入的。“阴虚则内热”的本义与发展《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意思是说,阴虚之所以内热,是因为劳役过度,致使形体和胃气衰弱,食欲减退,中气不足,上焦下脘都不通畅,胃气郁遏而生热,热气上熏胸中,故出现一系列的内热证候。这种热,当采取《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 呃,象声词。指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应下而反上谓之逆,此即指胃气上逆。 别名:哕,古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变动为哕”。打咯忒,俗称。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说:“呃逆,俗名打咯忒。”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皆有论述。如《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  相似文献   

5.
呕吐病由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胃气逆上所致。究其病因,亦有起于肾者。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噎膈反胃治法》有云:“夫食入于胃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谁知肾为胃之关门,肾病而胃始病。”其中有因肾阳不足引起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失司,胃气逆上而致呕吐者,此类病症用温阳益肾法收效满意。兹介绍  相似文献   

6.
王旭高从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高医案》是清代名医王旭高一生临床经验之写实,该案(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版,以下仅称“某病某案”)由虞山方耕霞搜集编次,分为四卷26门,复加按语,每门之后附有小结,内容以内科时病及内伤杂病为主。观其案例,充分反映了王氏从胃论治的学术思想,现据其所载,聊作初步探析。 一、外感时病治胃 王旭高氏熟谙《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旨,提出生理上“胃为气血之乡,土为万物之母”,病理上“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视胃气的盛衰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王氏将胃气对疾病的作用切实地运用外感时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 温病治胃是因循“温属阳邪,始终务存津液;胃为阳土,到底宜济甘凉”(《温邪·秦案》)之理。如杨某,症交七日,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胸闷头痛,中脘拒按,大便不出,病邪郁滞于胃,用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合方,服后即“得汗得便”,然病家不慎而食复,再用和胃化邪,和胃清心,继以清胃养胃,生机渐苏,终以“养胃醒胃”而善后,共复诊14次,虽药随证变,却始终不离于胃(《温邪·杨案》)。  相似文献   

7.
呃逆,俗称“打嗝”,系气逆上冲,经喉间发声而出,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症。如果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则为顽固性呃逆。中医学中,呃逆始见于《内经》“哕”证,直至张景岳才改“哕”为呃逆(《景岳全书·呃》)。《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首先提出了呃逆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故后世医家常从胃气上逆论治,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然常有久服疏肝和胃降逆之剂而效不显者。业师曹志群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精通医理,知常达变,治疗此种顽固性呃逆,常选《温病条辨》之宣痹汤加减,临床上收效颇佳,兹将其选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共飨同…  相似文献   

8.
“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藏象类),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也就是说,运化水谷,是脾对饮食中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由牌气来完成的。《医述》曰:“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留尽,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去弃矣”。若脾虚则消化无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胃气为本李氏将《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论述加以阐发,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如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一以《内经》、《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所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述继承和发扬了《索问·经脉别论》对脾胃功能及脾胃与他脏关系的论述,着重阐明了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相似文献   

10.
治疗恶性肿瘤当顾护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建辉 《河南中医》2006,26(9):29-30
施志明主任医师从事恶性肿瘤临床工作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非常强调“胃气”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调理中的重要性。盖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此外,脾胃化生的气血为营卫之气的重要来源,内可濡养脏腑,外可御邪于外。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论述了胃气在疾病发生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临床上患者如果胃气旺盛,纳而能化,则虽病预后较好;如果胃气虚弱,升降失常,受纳不能,气血生化不足,则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此外,…  相似文献   

11.
“前曲后居”,《内经》、《难经》各有一处,用来形容心(夏)死脉的形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难经·十五难》:“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病,但钩无胃曰死,夏以胃气为本。”古今注家多依常训,未尽得经旨,故陈管见于此,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13.
<正> 培土生金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理胃治肺和从肺治胃两个方面。即指某些肺系疾病从胃论治,某些胃肠疾病从肺论治,不治本脏治他脏。肺胃两脏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肺为娇脏主气,职司(?)发敷布;胃为阳腑,主受纳消化,功专游溢精气,肺依赖胃精以濡养,胃土赖肺气(?)降以和顺,均喜润恶燥,宜降忌升。陈修园说:“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灵枢·经脉篇》还指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肺胃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素问·咳论》说: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不寐证的病机之一,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然临证中亦常遇到因“卧不安”致“胃不和”的情况,即由不寐导致胃病且以胃病为主者,我们对此试用宁心安神法施治,每获良效。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说的是因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不能下行而致不得安卧(一说平卧)的病证。后世据此加以发挥,使之成为不寐的病机之一。那么“卧不安”是否也会导致“胃不和”呢?日常生活中多有如此体验:上夜班或夜间睡眠不足后常出现食欲下降、脘痞、  相似文献   

15.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噫气郭树苗,李凤云(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噫者饱食之息即暖气也,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其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胃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遇外邪,饮食不节等因...  相似文献   

17.
郑绍周教授治疗老年性痴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绍周教授 ,从事内科临床 4 0余年 ,尤善治脑部疾患 ,在治疗老年性痴呆方面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他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因素 ,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健脾、填精、通利脉道三步疗法治疗老年性痴呆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 补益气血 ,健脾化痰  《灵枢·五味》云“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于入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易生痰湿。《灵枢·天年》认为“七十岁 ,脾气虚” ;“脾气虚 ,五脏不安”。老年人或年老脾虚 ,或久病伤脾 ,或思虑伤脾 ,致脾土衰败 ,胃气不足 ,水谷无以化 ,气血无以生 …  相似文献   

18.
论胃气宜降     
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则和,脾气升则健,此乃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之理。《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又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说胃气宜降,  相似文献   

19.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医宗金鉴》认为,“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伤寒论选读》也认为,“太阳病,若汗不如法……损伤津液,以至胃中干燥,而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等证。……。”《伤寒论释义》、《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等书解释亦大致相同均认为“烦躁”是“胃中干”的结果之一。“烦躁”在《中医大辞典》中释为“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胸中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