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中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0例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和356例住院分娩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180例,妊娠合并症组55例,妊娠并发症组121例)的DD值。结果正常妊娠组、妊娠合并症组、妊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而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的孕妇,其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均〈0.05);而血小板减少、缺铁性贫血、前置胎盘、胎膜早破、ICP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孕妇血浆DD值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筛查出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等高危孕妇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间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产科保健门诊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周均小于10w,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分娩后7d,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时、分娩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孕早期和孕中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产后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P义(P〉0.05)。结论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升高较为缓慢,孕后期急剧升高,产后呈急剧下降致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妊娠期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近期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56例女性患者.其中妊娠期女性143例(按妊娠周期分为:早期妊娠组52例、中期妊娠组48例、晚期妊娠组43例;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98例、≥30岁组45例),非妊娠期女性113例.使用德国TECO GmbH公司生产的D-二聚体仪器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与非妊娠期D-二聚体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各期D-二聚体测量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年龄小于30岁与妊娠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女性D-二聚体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女性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女性,随着妊娠的进展,D-二聚体在血液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妊娠年龄与D-二聚体升高程度无关.其测定值不宜作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高龄产妇中的监测价值,旨在改善高龄产妇的母婴结局.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76例高龄产妇和50例适龄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高龄产妇和适龄产妇的血浆D-D水平及D-D阳性率.按照血浆D-D水平将高龄产妇分为2组,血浆D-D水平正常(<0.5 mg/L)者4...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科常见、特有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10%,且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测定了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以非孕妇女作对照,观察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达到及时监测和正确指导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可在诊治过程中早期予以预防出血并避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健康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300例就诊女性分为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健康对照组),健康临产孕妇200例(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3组(观察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并分析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10±1.61)mg/L]较健康临产孕妇[(3.03±2.62)mg/L]及健康对照组[(0.32±0.20)mg/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监测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常规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山西省屯留县人民医院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临产孕妇20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50例,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健康临产孕妇D-二聚体水平(3.03±2.62)μg/mL、妊娠高血压患者(5.10±1.61)μg/mL,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0.32±0.20)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临产孕妇与妊娠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监测,及时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围生期并发症,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常规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47例临产孕妇,根据产后是否发生出血分成产后出血组(16例)和产后未出血组(531例),分别进行产前24h、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血浆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分析D-D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对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明显高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TT与产前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明显低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后检测D-D及密切关注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引起妊娠晚期孕妇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的病理性及生理性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3月于该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457例,回顾性分析其分娩信息.根据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制订的相关要求,分为异常升高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生理性及病理性资料.结果健康妊娠晚期孕妇第95%位点的D-二聚体的水平为1 319 μ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产褥早期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不同孕期妇女1 534例,根据孕周分为四组。妊娠12周360例为早孕组,妊娠12~28周454例为中孕组,妊娠28周~分娩前362例为晚孕组,分娩~产后96 h 358例为产褥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妇女168例为非孕组。比较五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水平早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晚孕组、产褥期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VTE发生率为0.13%(2/1 534),2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均经B超、静脉血管造影确诊。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15、156.91 mg/L,为阳性。结论随着妇女孕期发展,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出现逐渐上升趋势。临床VTE孕妇无临床表现者,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临床应结合B超等检测手段筛查V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的变化,为防治小儿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51例为脓毒症组,同期本院普通病房患儿30例为普通感染组,健康小儿20例为对照组.对入选病例即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和24,48,72 h病情评估 .结果:(1)血浆D-二聚体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P<0.05), 随病情加重而升高,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P<0.05﹚;(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脓毒症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危重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小儿脓毒症纤溶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态观察小儿脓毒症凝血、纤溶变化,可为脓毒症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首诊胃癌患者的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D-二聚体水平和临床特征等信息。比较胃癌患者与80例健康个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个体增高(P0.01)且其水平随患者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级的递进而增加(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增高(P0.01)。D-二聚体与肿瘤大小、癌抗原72-4呈正相关(P0.01)。肿瘤病理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关。结论胃癌患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处于活化状态。D-二聚体是潜在的胃癌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叶萍  董雪梅  张翀  杜晓钟 《检验医学》2020,35(4):334-337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为临床准确评估孕妇出凝血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对7 802名健康孕妇及168名非孕女性(非孕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孕周将7 802名孕妇分为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析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浓度、DD的检测结果。结果随着妊娠的进展,孕妇PT、APTT、TT逐渐缩短,而Fib和DD逐渐升高。非孕对照组与妊娠期各组比较、妊娠期各组之间比较,Fib与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确定了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D的评估标准,提高了出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产妇分娩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参数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临产产妇110为观察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检测,并与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平均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产妇分娩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预防产后异常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7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78例(DIC组)、正常人80例(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D-二聚体是诊断DIC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