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唐锦荣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8,22(5):541-542
目的:比较静脉套管针腰穿行腰麻和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A组以丙泊酚、氯胺酮行静脉复合麻醉。B组用22G或24G静脉套管针针芯行腰穿,0.75%布比卡因腰麻,术中辅以咪达唑仑镇静。监测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中A、B两组患儿MAP(76.2±6.5mmHg、63.3±6.2mmHg)、HR(129.5±7.3次/min、111.4±9.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苏醒时间(25.6±7.2)min较A组(42.6±9.6)min短(P〈0.01);A、B两组苏醒期躁动分别有16例和8例(P〈0.05),术后恶心呕吐两组分别有14例和4例(P〈0.05)。结论: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进行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一种简便满意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麻醉用品的质量逐渐提高,种类逐渐增多,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的麻醉方法(CSEA)已逐步在临床推广。我们采用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一次性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包进行麻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 2次穿刺成功率、 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依据硬脊膜的弹性情况控制针内针深度的操作方法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69例下腹部与下肢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在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时,根据硬脊膜的弹性情况控制针内针的进入深度。选取同期70例常规操作方法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61例患者的硬脊膜回弹,阳性率为88.4%。硬脊膜出现回弹时两针间距为(5.22±0.94)mm,突破硬脊膜时两穿刺针间距为(2.59±0.98)mm。观察组反复穿刺率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硬脊膜麻醉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可依据硬脊膜的弹性情况,控制针内针的深度,使得操作更加准确,减少反复穿刺和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麻醉用品的质量逐渐提高,种类逐渐增多,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的麻醉方法(CSEA)已逐步在临床推广。我们采用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一次性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包进行麻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女,91岁,51lkg。因右股骨颈骨折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查体:一般情况可,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术前实验室检查:Hb94g/L,凝血时间正常,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血糖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74次/分,ST改变,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胸片心肺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贾利民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5):547-547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对 97例锁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 ,经髓腔施氏针内固定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1例 ,女 36例 ;左侧 4 6例 ,右侧5 1例 ;年龄 14~ 6 1岁 ,外侧段骨折 14例 ,其中按Beer分型 ,Ⅱ型骨折 8例 ;中外 1/ 3处骨折 74例 ;中段骨折 9例 ;新鲜骨折 85例 ,陈旧性骨折 12例 ;横断型骨折 2 1例 ,短斜型骨折 2 7例 ,粉碎性骨折 4 9例 ;伴有复合伤者 34例。本组中 ,经过 2次以上手法复位加石膏“8”字法、双圈法或锁骨外固定带固定后 ,仍有错位、疼痛 ,要求手术治疗者71例。1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US-CNB)在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超声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的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患者46例,结合手术后病理切片,对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和开放性活检(EP)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46例患者经US-CNB诊断为乳腺腺病32例,纤维腺瘤8例,导管上皮增生4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1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1例。22例未做手术,随访至今无疾病进展。24例行开放性活检手术,US-CNB与开放性活检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7%,kappa=0.921(P〈0.01).US-CNB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95.8%,特异性为100%,假阴性4.16%,无假阳性。结论对于临床不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病变,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病理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US-CNB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的患者可免于开放性手术,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US-CNB)在临床不可扪及乳腺病灶(NPBL)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5例NPBL患者(均为单发乳腺病灶),进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对US-CNB活检标本和开放性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85例病灶中经US-CNB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不典型增生: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纤维腺瘤:19例,腺病:55例,导管上皮增生:6例;42例行开放型活检手术,US-CNB与开放性手术活检病理符合率93%,US-CNB诊断敏感性98%,特异性100%,假阴性2%,无假阳性;43例US-CNB诊断为良性病例随访一年,有3例病灶(US-CNB诊断为腺病)呈进行性增大,予切除活检,病理相符,余40例病例随访一年无进展.结论 对临床不可扪及的乳腺病灶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烟酰胺对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后头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脊麻的外、妇科手术后引起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安定、哌替啶、10%葡萄糖1000ml,Ⅱ组:硬脊膜外腔置管填一理盐水30ml、10%葡萄糖1000ml;Ⅲ组:烟酰胺30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结果:Ⅰ组有效共20例,Ⅱ组有效29例,Ⅲ组全部有效。Ⅱ组、Ⅲ组疗效均明显优于Ⅰ组(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内针和针外针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效果.方法:90例患者应用针内针方法麻醉,90例患者应用针外针方法麻醉,比较麻醉效果.结果:针外针组患者麻醉置管效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外针腰麻联合硬脊膜外腔麻醉方法简易、效果好、同时降低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ultrasound-guided core-needle biopsy ,US-CNB)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手术的13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152个甲状腺结节)术前进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将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152个粗针穿刺病理报告中,恶性92个,术后病检证实其中90个确诊为甲状腺癌,2个为良性病变;甲状腺良性病变56个,术后病检其中2例为甲状腺癌;未明确诊断者4个,术后病检3个为良性,1个例为甲状腺癌,US-CNB对直径>0.7cm的结节穿刺确诊率较高,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7%、91.5%、94.7%。结论 US-CNB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率因结节直径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且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准确性高,是非手术条件下取得病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材质和技术的改进,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CSA)应用范围变得更广阔。该文主要对CSA的产生背景和历史进行描述,总结其在老年、高风险、产科患者的分娩镇痛及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应用,并且对CSA的并发症及临床不良反应也予以相关讨论。许多研究表明,正确应用CSA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药物对脊髓的镇痛作用和疼痛机制的实验中,国内外均采用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参照Yaksh等[1]的方法,从枕骨大孔插管制备了该动物模型,经中枢神经药理实验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舒芬太尼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麻醉因其操作简便、效果确切、肌肉松弛等优点,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下腹部、盆腔或下肢等部位的手术麻醉。单纯采用局麻药进行麻醉虽然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但由于许多局麻药本身毒副作用大,且为了达到足够的镇痛效果,用药的剂量要增加,从而更加重了如运动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鞘内用药对腰麻患者镇痛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选腰麻下膝关节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双盲、随机分为B组(腰麻用药为0.5%布比卡因2 ml 生理盐水0.4 ml)、M组(0.5%布比卡因2 ml 5 mg/ml咪唑安定0.4 ml),每组2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术中Ramsay镇静分级、BIS值、VAS评分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麻醉阻滞平面相似,均为T10(T8~T12)。与B组相比,M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及有效镇痛时间有显著延长,术中Ramsay镇静评分有所升高(P<0.05)、BIS值有明显降低(P<0.01),腰麻后第3~5小时的VAS评分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两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相似。结论腰麻中鞘内加入咪唑安定可产生更久的镇痛作用,且有轻度的镇静效应,未见与咪唑安定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肾上腺素(1~4μg)引起横断脊髓的大鼠血压升高,并有量效关系,这一效应可被静脉注射神经节阻断药溴化六甲双铵(1mg)所消除。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酚妥拉明(30μg)和哌唑嗪(15μg)预处理可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普萘洛尔(30μg)和育亨宾(15μg)则无效。结果提示,肾上腺素作用在脊髓内的肾上腺素能α_1受体上,具有中枢性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瘘针外露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锐针绳梯穿刺手法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患者100例,最终97例患者完成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同一患者前3个月采用传统穿刺法作为传统穿刺组,后3个月采用内瘘针外露穿刺法作为外露穿刺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量及静脉压力、评估过程疼痛评分、渗血发生率、拔针止血时间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量和静脉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整个过程(进针、透析中间、拔针)中,外露穿刺组的疼痛感和疼痛评分均低于传统穿刺组(P<0.05);外露穿刺组的渗血发生率为2.22%,按压止血时间为(6.90±0.89)min,均低于传统穿刺组(P<0.05);与传统穿刺组相比,外露穿刺组患者对护理总体满意度升高(P<0.05)。结论 内瘘针外露穿刺法可以减少透析过程中疼痛感及穿刺点渗血率的发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