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危重需院内转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另一组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比较两种方法转运前后患者的HR、SpO_2、RR以及转运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后HR、SpO_2、RR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10,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支持呼吸,且患者血氧及心率平稳,成功转运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将需要采用辅助呼吸的76例院前急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用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能及时纠正,抢救成功率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急危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唐锦程  廖纪华 《医学综述》2012,(20):3488-3490
目的分析院前紧急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机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院前急救过程中采用气管插管并便携式呼吸器抢救的患者21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经气囊辅助呼吸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置入时间、血氧饱和度、成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转运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术,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正确地处理,并能够调节合适的模式及参数使用呼吸机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杨筱敏  李雪梅 《医学综述》2014,20(19):3626-3628
目的研究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危重患者94例(院内转运178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呼吸机转运组和呼吸气囊转运组,跟踪记录转运过程中患者各项体征变化。结果 9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脑梗死和肺衰竭,分别为23例和19例,其余依次为癌症晚期、重低氧血症、脑出血及脑部外伤患者;呼吸机转运组转运成功率(91.01%)显著高于气囊转运组(68.54%)(χ2=7.47,P<0.05);呼吸气囊转运组患者转运前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转运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5、14.069,P<0.05),而呼吸机转运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24、1.352,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较好,成功转运率较高,且患者呼吸及心率平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分析从急诊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科室危重患者280例,将2012年1-6月采取常规方式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7-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及平均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2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1例,胃管脱出1例。对照组意外事件15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2例,供氧中断3例,胃管及输液管脱出4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血管活性药滴速不匀导致血压波动3例,送错科室1例。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82.14%,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7±1.8)分钟短于对照组(27.4±2.8)分钟。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吴灿红 《吉林医学》2015,(4):770-771
目的:探讨移动ICU在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作用,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确保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382例机械通气患者在院内转运的临床资料,将移动ICU构建前共168例械通气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移动ICU构建后共214例械通气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的气管插管移位/脱出、血氧饱和度下降>20%、痰堵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的环境及管理水平,可降低转运中意外发生率,确保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预警分级管理对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改善患儿的临床结局。 方法 选择2019年3—6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对照组,2019年7—10月的40例危重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法转运,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结局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为(12.29±2.1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18.65±3.37)min(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气管插管脱出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气管插管脱出、静脉置管堵塞、监护仪导联松脱各2例,供氧不足、仪器设备故障各1例,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为7.50%(呼吸异常、低体温、低血氧饱和度各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47.50%,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各4例,低体温5例,低血氧饱和度6例,P<0.05)。 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指导危重早产儿院内转运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减少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改善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马莉 《吉林医学》2015,(9):1931-1932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对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中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实施了集束化干预策略,选取常规院内转运76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常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及科间,患方满意度的变化,评价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运用集束化干预策略转运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护送途中意外情况发生率从15.8%下降到3.7%。运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科间满意度从77.6%上升到92.7%,患方满意度从68.4%上升到85.4%。结论:运用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够提高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及科间满意度,患方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刘素文  朱雨良 《医学综述》2014,(12):2296-2297
目的分析并评价重症监护病房中不同时段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湘潭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44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实施治疗,根据应用呼吸机时间不同分为两组:两组均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对照组22例白天使用呼吸机,观察组22例晚间使用呼吸机。对全部患者实施各项监测及不同时段的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各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分压)与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用BiPAP呼吸机实施治疗并顺利脱机者21例(70%),对照组9例(30%)(P<0.01);观察组病情未见明显改善或恶化并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3例(21.4%),对照组11例(78.6%)(P<0.01)。结论晚间持续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对重症监护病房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倡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急诊科80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采取传统转运方式的急诊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绿色通道转运的急诊气管插管患者设为观察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结果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为32.50%,其中导管移位及堵塞发生率较大;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及转运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100%,无死亡患者。结论绿色通道的使用可缩短转运时间,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7-83
目的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从急诊转科时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护理.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该院急诊科采用Drager,carina系列呼吸机转运121例危重患者的资料,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121例危重患者均安全转移至相关科室.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维持有效通气起了关键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从急诊转科时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护理。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该院急诊科采用Drager,carina系列呼吸机转运121例危重患者的资料,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121例危重患者均安全转移至相关科室。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维持有效通气起了关键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后简易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观察组给予气管插管后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引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0.92%),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的现状,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气囊吸氧技术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100例,随机抽签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气囊吸氧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气囊吸氧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气囊吸氧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过急诊科早期处理后,需转运到病房或送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尽管途中的转运时间不长,但对患者病情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甚或危及生命的隐患,如呼吸、心搏骤停、呼吸道梗阻、静脉输液管路脱出或堵塞、气管插管脱出、氧气供给不足等。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较正常高9.6%[1]。因此,转运对降低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急诊科转运的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院内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治疗联合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BiPAP)对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阐明BiPAP在早产儿NRDS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诊断为新生儿NRDS并给予InSurE治疗的早产儿95例。早产儿中2013年1月31日前入选的早产儿呼吸策略为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 nCPAP),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1日后入院早产儿开始使用BiPAP,设为BiPAP组。比较2组InSurE失败率、InSurE失败后1周内需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率、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常压氧疗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 2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对照组与BiPAP组间的InSurE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但BiPAP组1周内重新机械通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③ 秩和检验分析,BiPAP组的无创呼吸机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同时BiPAP组的有创呼吸机持续时间、总常压氧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1);④ 临床并发症,BiPAP组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可明显减少InSurE失败后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的使用,从而减少氧中毒和气压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予改良气管插管术,对照组予传统气管插管术,比较两组插管时间和1次插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气管插管术能准确声门定位,缩短气管插管时间,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收治的56例经临床诊断为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气管切开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28例,给予气管切开组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手术治疗,给予气管插管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带管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的情况。结果:气管切开组患者采用呼吸机平均时间为(9.4±2.5)d,气管插管组患者采用呼吸机平均时间为(13.6±3.5)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患者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气管插管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气管切开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例(28.5%),死亡率为4例(14.2%),气管插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9例(32.1%),死亡率为5例(1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脑外伤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能够使患者尽早的进行自主呼吸,有利于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在临床的抢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治疗时经鼻及经口气管插管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140例呼吸衰竭需呼吸机治疗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经鼻插管组和经口插管组(每组70例),比较2组患儿一次插管成功率、一次成功插管时间、脱管率、所选气管导管管径大小、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每次口腔护理时间、呼吸机治疗前及治疗24h后PaO2及PaCO2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儿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口腔溃疡及鼻出血)发生率。结果经口插管组患儿一次成功插管时间短于经鼻插管组(P<0.01)且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经鼻插管组(P<0.05),经口插管组的脱管率高于经鼻插管组(P<0.05),经口插管组所选气管导管管径大于经鼻插管组(P<0.01),气管导管留置时间经鼻插管组长于经口插管组(P<0.01),每次口腔护理时间经鼻插管组短于经口插管组(P<0.01),经口插管组患儿呼吸机治疗前及治疗24h后PaO2及PaCO2与经鼻插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插管组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口腔溃疡及鼻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经鼻插管组(P<0.05或P<0.01)。结论对大部分意识清楚、早期需气管插管的患儿采取经鼻气管插管的方式,但经鼻插管鼻黏膜的损伤发生率高,成功插管所需时间长,在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紧急情况下应行经口插管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