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最佳穿刺部位。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100例早产儿的PICC穿刺不同静脉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不同穿刺部位固定PICC的透明敷贴更换频率。结果早产儿穿刺不同的静脉在PICC的并发症方面,贵要静脉与其它静脉比较并发症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PICC不同穿刺部位7天内需更换敷贴的情况比较:PICC穿刺点在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静脉与内踝大隐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2个穿刺部位与其它穿刺部位相比较更换敷贴频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的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贵要静脉是最佳穿刺部位,以右侧肢体为首选。并发症最少,维护操作最便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穿刺时间。方法研究对象为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9例早产儿,其中出生后48~72h行PICC穿刺组(观察组)59例,出生后48h内行PICC穿刺组(对照组)50例,穿刺部位为早产儿的右侧贵要静脉。应用χ^2检验分析PICC穿刺时间与一次成功率、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穿刺部位渗血渗液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穿刺侧肢体肿胀率、穿刺部位渗血渗液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后48~72h是PICC的最佳穿刺时间。 相似文献
3.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改良后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我科采用改良PICC置管术护理56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改良PICC置管术的护理效果.结果 穿刺部位渗血或感染54例,占研究组的96.43%;导管易位或堵塞患者3例,占研究组的5.36%;出现置管不到位2例,占研究组的3.57%.结论 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规范的操作流程、扎实的护理基础以及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静脉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改良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巧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2):1400-140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由外周静脉 (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穿刺插管 ,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1] ,它能为患者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 ,可以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但PICC置管的同时可以引起极少数病人穿刺点的持续出血 ,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为了避免拔管 ,从 2 0 0 2年 12月~ 2 0 0 3年 6月 ,我科对 12例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患者采用了云南白药介入的护理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探讨脑出血烦躁患者置入PICC时和置管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导管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该组患者因烦躁不合作,在PICC置管时出现穿刺置管困管、误入肱动脉、送管时导管内回血等问题;置管后发生导管异位、导管滑脱、导管断裂等问题。加强护理人员操作培训,置管前全面风险告知、合理使用镇静药物,置管后强调注意事项、妥善固定导管是减少上述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局部水滴利多卡因法减轻穿刺中疼痛的效果.方法:将40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按PICC操作程序进行静脉穿刺.对照组在选好静脉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消毒后直接穿刺,穿刺点局部水滴利多卡因;观察组在选好静脉后,在穿刺点局部滴利多卡因0.1 mL约2 min后,在水滴中央进行PICC穿刺.采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现场评估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穿刺局部水滴利多卡因法可明显减轻PICC穿刺时的疼痛,方便护士操作. 相似文献
12.
对1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断裂移位至心腔和肺动脉内的患者行双侧股静脉穿刺,置入5F-PIG导管及导丝,先将PICC的一端拉入下腔静脉内,再置入鹅颈套圈套取PICC,自血管鞘拉出体外.PICC成功取出,穿刺点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4例PICC穿刺点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碘伏湿敷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及治疗费用、感染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试验组患者在第1、2、3、4次换药时的细菌转阴率分别为28.13%、46.88%、81.25%和96.88%,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25%、21.88%、56.25%和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局部皮肤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碘伏湿敷相比,纯次氯酸喷涂在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上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速度更快,治疗费用更低,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降温贴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方法护理基础上于置管后外敷降温贴。并对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实验组为0,对照组为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温贴外敷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护理工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吉林医学》2016,(9)
目的:研究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中,通过对非压迫联合云南白药止血法和食指与中指按压鞘膜末端止血法比较,寻找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机械静脉炎、血栓发生率的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做出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住院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共260例。处理方法将非压迫组152例,使用非压迫联合云南白药止血法置管;压迫组108例,使用食指与中指按压鞘膜末端止血法置管。结果:非压迫组和压迫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置管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中,用非压迫联合云南白药止血法,替代食指与中指按压鞘膜末端止血法,可以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发生率,节省置管所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PICC-DVT)及影响因素。方法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按有无PICC-DVT分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并分析PICC-DVT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疾病类型、疾病状态、疾病预后、感染、置管长度、化疗及置管后1月内使用止血药的关系。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6例(21.8%)患者出现PICC-DVT,未发生肺梗塞。PICCDVT患者均未拔管,予药物抗凝治疗后血栓均溶解。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高于非高危者,为8/8例比2/28例(χ~2=11.5,P=0.001),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两组间置管时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类型、疾病完全缓解(CR)/疾病复发(RR)/初发、PICC前后1月内有无肺部感染/化疗/使用止血药、及置管长度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文发现急性白血病预后为高危者PICC-DVT发生率相对更高。虽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发生率高,但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在留管状态下积极抗凝治疗可安全有效消除血栓。此外,血液肿瘤患者PICC-DVT发生可能与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疾病状态、化疗及使用止血药无关。 相似文献
18.
PICC在肿瘤静脉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对50例肿瘤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导管末端46例位于上腔静脉内,2例插入右心房,2例住于颈内静脉;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病人血管的毒性作用,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赛肤润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的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方法护理的基础上于置管后即给予赛肤润喷涂,对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6%,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赛肤润喷涂能有效辅助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冷宁康HD-M水凝胶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过去5年间因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共73例,以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50%硫酸镁热敷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HD-M水凝胶治疗的3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外敷法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日均操作时间[(0.17±0.06) h vs (0.52±0.11) h]、红肿消退时间[(1.53±0.65) d vs (2.01±0.93) d、疼痛缓解显效时间[(2.56±1.03) d vs (3.06±0.27) d]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冷宁康水凝胶创伤敷料治疗PICC相关静脉炎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和疗程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