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危重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儿童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282例患儿在入院第1、3、7天作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指标的检查,并记录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死亡组SIRS病例明显多于存活组,且其PCIS明显降低;PCIS70分以下者病死率高于71~90分者(P<0.01),PCIS越低,病情越重,SIRS病例越多。PCIS与SIRS呈负相关。发生3个或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明显高于2个(!2=20.2,P<0.01),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死亡率亦增加。结论降低急危重症患儿的病死率关键是积极控制炎症反应,加强护理及临床监护,阻止SIRS向MODS的发展,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熊燚  王健  魏笛  冯亚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780-2784
目的 探讨血清S100β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量表(PCIS)评分对手足口病(HFMD)并发脑炎患儿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遵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FMD患儿1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脑炎,将患儿分为HFMD并发脑炎组(60例)和HFMD普通组(130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儿童40例为对照组。收集HFMD并发脑炎患儿入院24 h内各项资料,并依据PCIS对患儿进行病情危重程度评分,据此将患儿分为非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于入院后12 h、对照组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S 100β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记录HFMD患儿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各组S100β水平、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FMD并发脑炎组S 100β水平高于HFMD普通组及对照组,HFMD普通组与HFMD并发脑炎组WBC高于对照组(P<0.05)。HFMD并发脑炎组病死率为20%(12/60),高于HFMD普通组的4.6%(6/130)(χ2=18.32,P<0.05)。不同危重程度的HFMD并发脑炎患儿S100β水平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危重者S 100β水平及病死率高于非危重者,极危重者S 100β水平及病死率高于非危重和危重者(P<0.01)。HFMD并发脑炎患儿S 100β水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478,P<0.01)。S 100β水平预测HFMD并发脑炎患儿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95%CI(0.834,0.947),P<0.01〕,取临界值为2.91 μg/L时,灵敏度为84.46%,特异度为82.50%。PCIS评分预测HFMD并发脑炎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95%CI(0.808,0.938),P<0.01〕,取临界值为69分时,灵敏度为83.10%,特异度为81.24%。结论 血清S100β水平和PCIS评分可特异反映HFMD并发脑炎患儿严重程度,对预测HFMD并发脑炎患儿预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HFMD)中小儿危重症患儿评分法(PCIS)的应用效果。方法:以PCIS作为基础,同时结合体温及神经系统症状来进行评分,得出“重症患儿小儿手足口病的评分方法”(PCIS-HFMD)。对2014-2015年收治的重症HFMD患儿分别在入院当天进行评分,其中对照组(A组)采用PCIS评分,治疗组(B组)采用PCIS-HFMD评分。并且根据评分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和监护方法,评估2种评分方法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B组重症HFMD患儿的抢救成功率高于A组(P<0.05),而2组患儿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S-HFMD能较好地对HFMD重症患儿病情危重程度进行评估。在HFMD重症患儿中应用该评分方法,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儿科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APACHEⅡ评分与血小板水平用于评定和预测危重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在评定和预测危重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96例重症监护患者于入院第1d进行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测定,根据APACHEⅡ评分值将患者分为A(<15分)、B(15~20分)、C(>20分)3组,分析3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和预后,并按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二组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水平。结果 A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B、C组(P均<0.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死亡率明显低于B、C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5),生存组APACHEⅡ评分值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1),血小板数明显高于死亡组(P<0.001)。结论 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水平能准确地反映危重病人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危重儿童中检测的意义及对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122例重症医学科(ICU)危重患儿,入院24h内检测血清NT-ProBNP及进行PCIS评分,并统计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和病死率情况。将患儿按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别比较各组患儿NT-ProBNP、MODS、病死率的差异以及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NT-ProBNP的对数值以极危重组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MODS率和病死率水平以极危重组最高,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889,P<0.O5)。结论:危重患儿NT-ProBNP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早期即受到损害。随病情加重,NT-ProBNP呈指数型升高,且NT-ProBNP越高,患儿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呈负相关,二者结合可以更加敏感地评价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166例危重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折,比较存活与病死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预测病死率,并比较APACHEⅡ评分与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和病死组的APACHEⅡ评分及预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APACHEⅡ评分增高,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均增高,呈显著正相关(p<0.01),各评分分段间预测病死率、实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评估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为临床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病情进展的评估情况,旨在为临床实施早期对症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6年1—11月郑州儿童医院ICU收治的176例重症HFMD患儿,依据HFMD临床分期判定标准将患儿分为A组〔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133例、B组〔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32例、C组〔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11例;再依据患儿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71例和死亡组5例。比较A、B、C组患儿入院时及治疗3、7、14 d NT-proBNP、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组、死亡组患儿入院时及治疗3、7、14 d NT-proBNP、hs-cTnT、CK-MB水平;A、B、C组患儿入院后脑脊液肠道病毒71型(EV71)-IgM阳性、颅脑MRI检查异常情况,A、B、C组脑脊液EV71-IgM阳性与脑脊液EV71-IgM阴性患儿NT-proBNP、hs-cTnT、CK-MB水平。结果 176例患儿中5例入院治疗3 d时死亡,因此C组治疗7、14 d收集到6例患儿的检查数据。共174例患儿行脑脊液EV71-IgM检查,173例患儿行颅脑MRI检查。B、C组患儿入院时及治疗3、7、14 d NT-proBNP、hs-cTnT、CK-MB水平高于A组,LVEF低于A组(P<0.05);C组患儿入院时及治疗3、7、14 d NT-proBNP、hs-cTnT、CK-MB水平高于B组,LVEF低于B组(P<0.05)。死亡组患儿入院时及治疗3 d NT-proBNP、hs-cTnT、CK-MB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B、C组患儿脑脊液EV71-IgM阳性率高于A组(P<0.05);C组患儿脑脊液EV71-IgM阳性率高于B组(P<0.05)。3组患儿颅脑MRI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脑脊液EV71-IgM阳性患儿NT-proBNP高于脑脊液EV71-IgM阴性患儿(P<0.05)。结论 NT-proBNP联合hs-cTnT可预测重症HFMD患儿的病情进展,有利于临床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不同的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7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入院初始血糖、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进行比较。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水平4.0-6.1 mmol/L、〉6.1-10.0 mmol/L、〉10.0 mmol/L分为A、B、C组,比较各组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病死组患者入院初始血糖水平、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和P〈0.01)。A、B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C组(P〈0.05-P〈0.01),A组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B、C组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控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探讨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的临床疗效,以及用BIS评估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5例成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小剂量纳洛酮组(A组,18例)和大剂量纳洛酮组(B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纳洛酮0.1 mg·kg-1·d-1,B组给予纳洛酮0.4 mg·kg-1·d-1,治疗14 d,3组在此期间持续监测记录BIS值;在治疗1个月末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入院治疗第14天时BIS值均较入院第1天显著升高(P<0.01)。B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A组和B组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B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3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与GO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3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不能降低病死率,BIS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根据小儿危重评分进行护理资源配置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小儿重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研究组患儿入院后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定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及护理需求情况,然后安排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1、3、7d均进行小儿危重评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并统计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多器官功能障碍(MSOF)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住P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及入院1d的危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7d时研究组患儿危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MSOF发生率、住PICU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危重评分可有效指导PICU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对提高危重患儿护理质量,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ABL)水平对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将140例重症患者按照ABL三分位数法分为3组:A组,ABL≤1.5mmol/l(n=35);B组,ABL 1.6-4.4mmol/l(n=71);C组,ABL≥4.5mmol/l(n=34)。记录所有患者入ICU 0.5-2h内的ABL值及APACHE II评分。结果①A-PACHE II评分:B组(14.99±7.90)分高于A组(10.77±6.63)分,C组(22.44±10.06)分高于B组(P〈0.05)。②C组患者MODS及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1);ICU死亡率: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P〈0.01);28d生存率:B组低于A组,C组低于A、B组(P〈0.01)。③早期ABL水平及APACHE II评分与危重病患者死亡率呈较好的相关关系,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25、0.901,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52,0.905)、(0.755,0.896)(P=0.000)。④B组的生存天数显著低于A组,C组生存天数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早期ABL水平能有效地评估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是危重病患者重要的床旁监测指标,对危重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氧利用率(O2UC)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1例危重病人分为两组:A组(死亡组23例),B组(存活组48例),另设C组(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急诊入院时及入院后1,2,3,5,7和10 d分别抽取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利用率,正常对照组仅作动、静脉血气1次并计算氧利用率.结果两组患者在24 h内氧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入院时A组氧利用率高于B组(P<0.05);入院第2天起,A,B两组氧利用率均迅速降低;其中A组氧利用率下降较B组更明显,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而B组于入院第5天起氧利用率逐渐回升到正常水平.结论危重患者氧利用率早期代偿性升高及后期降低的不同走势与病情程度、预后密切相关.氧利用率可作为危重病人动态的氧代谢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患者血清1,25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Ⅱ(APACHE Ⅱ)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APACHE Ⅱ评分分为A组(APAC HE Ⅱ≤15)、B组(16≤APACHE Ⅱ≤25)和C组(APACHEⅡ>25),根据转归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APACHEⅡ评分与血清1,25(OH)2D3及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A组血清1,25(OH)2D3水平和院内病死率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血清1,25(OHhD3水平和院内病死率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存活组血清1,25(OH)2D3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血清1,25(OH)2D3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相关(r=-0.458,P<0.05),与院内病死率呈负相关(r=-0.871,P<0.05).结论 老年危重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低下提示病情危重且不良预后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儿(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S将本组分为非危重组(40例,>80分)、危重组(28例,71~80分)和极危重组(22例,≤70分);并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分别比较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3组AT-Ⅲ活性和DD水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AT-Ⅲ活性与PCIS评分正相关(P<0.05);DD水平与PCIS评分负相关(P<0.05);死亡组AT-Ⅲ活性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D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甘斌  黄业清  罗红伟 《河北医学》2016,(12):2018-2021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 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9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患者在本院ICU中的最终结局划分为存活组与病死组,将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常规体检的5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健康组体检时采集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存活组与病死组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的第1d、入院后的第5d以及转出ICU时、病死组于临床死亡时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分离全部抽样取得血清,检测其中PCT、WBC、CRP 的表达水平,对比健康组、存活组入院时、病死组入院时的三组数据,并进行存活组、病死组的组间平行对比,以及存活组、病死组的组内顺序时间点数据对比;以APACHEⅡ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估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水平,存活组、病死组分别进行组间对比与组内对比;以直线相关与回归法分析重症肺炎三项(PCT、WBC、CRP)与APACHEⅡ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与病死组入院时重症肺炎三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患者各时间点PCT表达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自入院时起每个时间点患者PCT表达水平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组患者入院后1d时PCT表达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时高于入院5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入院时WBC表达水平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患者其它时间WBC表达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入院第5d起患者的WBC表达水平均低于前一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死组入院后1d时患者WBC表达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每个时间点患者WBC表达水平均高于前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CRP 的表达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自入院5d起CRP 表达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死组患者自入院5d起CRP 表达出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APACHEⅡ得分低于病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存活组患者自入院起APACHEⅡ得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死组患者自入院起APACHEⅡ评分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重症肺炎三项的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正相关性,0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关联,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入组时血浆3-DG水平;按照观察组患者入院28 d预后,将其分别纳入存活组、病死组,比较两组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血浆3-DG变化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Glasgow昏迷评分(GCS)、器官功能序贯衰竭评分(SOFA)、多器官损伤评分(MODS)变化,分析血浆3-DG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分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3-DG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死的价值。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血浆3-DG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8 d,观察组120例患者中,存活81例,病死39例,病死率为32.50%。存活组与病死组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血浆3-DG水平均持续下降,存活组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血浆3-DG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病死组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APACHEⅡ、SOFA、MODS评分均持续下降,GCS评分均持续升高,存活组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APACHEⅡ、SOFA、MODS评分均低于病死组,其GCS评分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浆3-DG水平与脓毒症患者APACHEⅡ、SOFA、MODS评分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示,入组时、入院第3、7、14天血浆3-DG水平均可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死风险(P<0.05),以入院第3天血浆3-DG≥326.59μg/L为截断值,其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2.22%、80.35%,AUC为0.871。结论:血浆3-DG水平的升高伴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加剧与病死风险的上升,早期检测血浆3-DG水平有望指导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周帆 《当代医学》2021,27(29):73-75
目的 研究血清D二聚体和小儿危重评分(PCIS)在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80例,按小儿危重评分情况分为非危重组(PCIS>90分,n=23)、危重组(PCIS 70~90分,n=43)、极危重组(PCIS<70分,n=14).比较3组患儿PCIS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PCIS评分均高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PCIS评分高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极危重组,非危重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均高于极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实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小儿危重评分有利于判断患儿病情发展情况,评估预后效果,从而制定具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加速患儿病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唐星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8-2320
目的:评价简化小儿危重病评分法(PCIS)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CIS标准方案与简化方案分别对237例重症婴幼儿进行分级,比较评比结果。结果标准方案与简化方案评出的极危重、危重和非危重对象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CIS简化方案也能反映患儿的病情和预后,对做好临床监护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儿童医院就诊的40例ARDS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情危重程度[入院24 h及第4、7、10、13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家属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17/20),高于对照组的75.0%(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19/20),高于对照组的80.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0、13天PCIS评分均较入院24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3天PC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ARDS患儿,可提高治疗效果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12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病例,监测其入院时及入院6 h的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 ≤ 10%)组,比较2组病死率、初始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随访30 d,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初始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随访30 d后,病死45例,存活67例,存活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存活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