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秋元  陈杰武  李郁声 《河北医药》2011,33(14):2152-2154
目的探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60例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同时将此60例病例资料设置为观察组,另根据1:1比例选择60例非上述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2组的的一般资料、胃镜表现及治疗方面的情况。结果从2组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年龄看,年龄小于4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大于等于6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发病病史来看,观察组伴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镜表现:观察组表现为胃溃疡、胃单纯糜烂、胃黏膜萎缩、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的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ylori(+)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明确,治疗效果好,对需要NSAIDs治疗的患者应首先从能显效的最小剂量开始,并应告知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高危人群应考虑给予溃疡的预防措施,提高此病的认识,对需长期服药治疗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前列腺素E衍生物预防。  相似文献   

2.
周龙兴 《海峡药学》2013,(6):140-141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与60例同期消化性溃疡及急性黏膜糜烂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61.45±14.74)岁、无消化性溃疡表现53.33、胃镜多发糜烂病变78.33%、病灶位于胃部86.57%、Forrest分级Ⅰ~Ⅱ90.00%、HP感染85.00%高于对照组的(42.70±11.21)岁、13.33%、26.67%、48.33%、66.67%、66.67%(P<0.05),上消化道大出血3.33%、住院时间(10.12±3.89)d、死亡0.00%低于对照组的16.67%、(16.12±5.56)d、6.67%(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虽然出血程度轻,愈后较好,但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合理应用,服药期间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抗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溃疡病及黏膜糜烂所致上消化道出血260例在年龄、既往史、临床症状、内镜下出血方式、病变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服药1周内,出血的发生与否及出血量的多少与药物剂量、药物剂型无显著的关系;服药组患者年龄大、消化道症状不明显、HP阳性率高、胃镜下见溃疡性病变较浅糜烂出血性病变斑片状弥漫性分布、ForrestⅠ-Ⅱ型比例少、住院时间较短。结论NSAID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年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应采取适宜策略降低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陆启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13-414
目的分析和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者胃镜下病变的特点。方法对7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根据病患发病前10天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区域和性质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性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胃糜烂为常见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者胃镜下病变的特点。方法对7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根据病患发病前10d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区域和性质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性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胃糜烂为常见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展 《中国处方药》2014,(12):95-95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按照住院前有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将患者分成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溃疡数目、溃疡类型与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的认识,运用相应措施,可以避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患者停用非甾体抗炎药,运用止血、补充血容量、保护胃黏膜等保守治疗方法。结果 60例患者通过治疗后,均停止出血,并且没有发生死亡情况和严重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为4~13 d,平均住院时间(9.36±3.78)d。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特征性,要对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并且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期间,对患者胃肠道所具有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尹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15):240-241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62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65岁分为老年人组和中青年组两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资料,比较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种类、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等相关因素。结果老年人组和中青年组两组血液流变学资料(Hb,TT,APTr,PT,Fg,PLT)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溃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种类、消化道出血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老年人与中青年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时要依据个体情况给予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奥美拉唑组30例。对照组均单独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奥美拉唑组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8%,奥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17.6%,奥美拉唑组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为13.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占总发生的17.95%%;平均年龄高;出血与NSAIDs剂量、剂型无显著的关系;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不甚一致;胃粘膜糜烂出血性病变为主;Hp阳性率低;贫血程度轻、ForrestⅠ-Ⅱ型比例少、给予恰当的内科保守治疗易于愈合;无手术治疗及死亡病例;住院日较短。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有其特殊性,需长期服用NSAIDs者可选用肠溶片,并同时加用抑酸、护胃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或质子泵抑制剂),给予必要的医学指导,加强服药过程中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基本情况、既往史、服药史、临床症状;与同期溃疡病及黏膜糜烂所致上消化道出血340例进行对比。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5.4%(80/520),出血多发生在服药1周内,NSAIDs为预防或治疗剂量;两组比较,服药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史;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血红蛋白水平低;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多发黏膜病损的情况在服药组更多见;但两组患者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史者更易发生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无腹痛性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非甾体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收集经过本院胃镜和临床检查出上消化道出血的48例患者,按照非甾体消炎药物服用情况进行分组,针对各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老年组和青年组服用的药物分别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为主,老年组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比青年组高。上消化道出血程度与服用药物、服药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相关。结论临床上需要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时,应先对患者的服药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湖南省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肠粘膜疾病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情况,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方法 (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湖南省有NSAIDs服药史的患者的胃肠黏膜损害的发生情况,总结其影响因素。(2)在调查中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具有可比性的120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分析结果。结果 (1)共调查湖南省32家医院的10 080例患者,回收合格问卷9 044份,出现消化道症状4 778例,其中消化道出血1 166例。(2)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肠粘膜损害与性别无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服药时间、是否联合用药、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等一般情况有关(P<0.05)。(3)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粘膜保护剂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药者(P<0.05)。结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有幽门螺杆菌,且抽烟、喝酒,有合并用药的服药者易患NSAIDs相关性胃肠病,给予胃肠黏膜药物干预,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按照出血前10 d内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为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以及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所占比例大于非用药组,而用药组的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小于非用药组。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地降低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王会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74-137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连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4~12周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经检查将88例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36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发生率16.67%(6/36),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52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发生率19.23%(10/52)。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加剧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艺 《中国药业》2013,(6):46-4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原因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性别、饮食习惯呈负相关,与年龄、酗酒、焦虑抑郁呈正相关;观察组年龄55岁及以上、女性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糜烂病变、多发病变、胃部病变的例数明显多于阳性对照组,有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女性、规律饮食是疾病的保护因素,高龄、酗酒、焦虑抑郁情绪是危险因素,且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糜烂、多发的胃部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埃索美拉唑组24例。对照组均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加氯吡格雷每日75mg。埃索美拉唑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4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7%,埃索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7.8%,埃索美拉唑组出现上腹部不适为8.3%,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埃索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取措施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病例中随机选取40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9~75岁之间。根据疾病病因将患者划分成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组与非NSAIDs相关性组,其中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每一组有20例患者。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服药时间、服药种类、服药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组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广泛性的胃肠黏膜病变。结论在临床中合理规范化用药是有效预防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因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前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且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饮酒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等一般资料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中在年龄、出血前消化道症状、内镜下消化道溃疡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