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酸分泌与杆菌定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酸分泌和粘膜萎缩对胃体和胃窦幽门螺杆菌( Hp)定植的影响。方法将 95例 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组。组一:胃窦中度萎缩伴胃体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二:胃体轻度萎缩伴胃窦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分别测定基础酸分泌、最大酸分泌和胃泌素, Warthin-Starry染色诊断 Hp,同一组织诊断萎缩并分度。内因子抗体阳性者除外。结果组一中胃窦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窦部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一中胃体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体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组二中胃体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体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二中胃窦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基础酸、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窦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低酸和萎缩明显影响胃窦、体部 Hp的定植,两种影响因素既独立又互补。  相似文献   

2.
曹勤  冉志华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6,11(7):388-394
背景:目前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仍需经过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才可确诊。许多研究显示,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IgG抗体可用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目的:评价能否以血清PGI、PGI/PGⅡ比值(PGR)、G-17和H.pytori-IgG抗体检测筛查萎缩性胃炎,并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胃癌高发区上海经胃镜检查确诊的45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纳入研究。血清学检查前在胃镜下取多处活检,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包括轻度非萎缩性胃炎)77例,萎缩性胃炎组92例,胃癌组141例,胃溃疡组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90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uSA)定量检测受检者空腹血清PGI、PGII和G-17水平。定性分析血清H.pylori—IgG抗体。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的PGI和PGR水平显著降低(P〈0.01);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两者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分别为82.30μg/L(敏感性85.9%,特异性75.1%)和6.05(敏感性78.3%,特异性71.6%)。萎缩性胃炎组的PGI、PGR和G-17水平与萎缩部位和(或)程度显著相关(P〈0.01),萎缩性胃体胃炎PGI和PGR水平降低,G-17水平明显升高,萎缩性胃窦胃炎G-17水平降低。胃癌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1),进展期胃癌的PGI和PGR水平较早期胃癌显著降低(P〈0.01),但两者D-17水平差异不明显。正常对照组H.pylori-IgG抗体阳性率为54.5%,阳性者的PGI水平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但两者G-17水平差异不明显。其余4组的H.pylori—IgG抗体阳性率均大于85%。结论:血清PGI、PGR和G.17水平低下分别是胃体和胃窦萎缩的生物学标志,可根据血清PGI和PGR界值进行萎缩性胃炎的筛查。结合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而PGI、PGR水平明显降低可进行胃癌筛查。H.pylon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60例十二指肠溃疡球部活检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并以5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作对照。结果:胃上皮化生率球溃组(81.7%)高于对照组(26%)(P<0.005);球部HP检出率球溃组(50%)高于对照组(14%)(P<0.005);球部HP94.6%(35/37)生长在胃上皮化生区,5.4%(2/37)生长在无化生区(P<0.050),轻度,中度,重度胃上皮化生区HP检出率分别为21.4%,64.3%,70.0%,中-重度胃上皮化生区HP检出率高于轻度化生区(P<0.05)。结论:胃上皮化生与HP相继作用,形成十二指肠溃疡。  相似文献   

4.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小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胺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苏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2岁~65岁,病程2mo~19a.临床表现为:腹痛36例,腹胀35例,食欲不振32例,嗳气32例,上肢不适21例,全身乏力9例,消瘦4例.轻度萎缩性胃炎23例,中度14例,重度6例,肠上皮化生8例,不典型增生2例.服用胃苏冲剂(主要成分为紫苏梗、香附、陈皮、佛手等)3mo后观察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腹痛有效率为94.4%,腹胀有效率为97.1%,食欲不振有效率为90.6%,嗳气有效率为96.9%,上腹不适有效率为76.2%,全身乏力有效率为77.8%,消瘦有效率为50.0%23例轻度萎缩性胃炎中15例转为浅表性胃炎,14例中度萎缩性胃炎中12例转为轻度,6例重度萎缩性胃炎中5例转为中度,总有效率为74.4%.8例肠上皮化生中3例消失,2例不典型增生无变化,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胃苏冲剂可促使萎缩胃粘膜逆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颖杰  王惠吉 《胃肠病学》2007,12(7):422-424
背景: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日本、挪威、芬兰等国已实施通过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检测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PGI/PGI/比值(PGR)和G—17的变化规律。方法:296例于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胃镜检查且符合入选标准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诊断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对照组4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06例。以放射免疫测定检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I水平和PGR显著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胃体萎缩、全胃多灶性萎缩的血清PGI水平和PGR进行性下降(P〈0.01),胃窦萎缩的血清G-17水平进行性下降(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水平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如有异常,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确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老年人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及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分析1973~1999年我院收治的71例早期胃部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随诊资料。结果 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46例,占64.8%。71例中粘膜癌53例,占74.6%,无淋巴结转移;粘膜下癌18例,占25.4%,淋巴结转移2例,病变部位以胃窦部最多,为32例(45.1%)。组织学分型:管头腺癌43例(60.6%),多原发癌5例(7.0%)。一残胃吻合口炎31例(43.7%),残胃排空障碍7例,吻合口糜烂6例,吻合口溃疡4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残胃癌3例,体重下降14例,贫血9例,近端胃切除患得术后并发症多于远端胃切除者。结论 增加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随诊频度,胃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于远端胃切除者。结论不增加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  相似文献   

8.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自1985~1995年对600例胃、十二指肠病变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及音诊,并分析胃粘腊病变与舌象的关系。现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600例中,男390例,女210例,年龄20~78岁;病程在3个月~1年者94例,2~10年者300例,10年以上者206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29例(占55%),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占7%),溃疡病(静止期)55例(占9%),溃疡病及十二指肠炎92例(占15%),复合性十二指肠炎68例(占11%),胃癌15例(占3%)。1.2观察方法:于当天上午进行胃镜检查前,在自然光线…  相似文献   

9.
对6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包括慢性残表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及胃癌12例)的血浆生长抑索(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及血清胃泌素(Gas)的研究表明,血浆SS水平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组及胃癌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浆VIP浓度在胃溃疡时升高最明显,与正常组及各疾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组的血浆MTL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Gas水平在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为探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粘膜血供情况,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28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3例。发现:(1)两组从十二指肠球部至胃底部,随着位置的升高,GMBF逐渐增加;(2)胃大弯侧高于小弯侧(前组胃窦部相反);(3)前组各部位GMBF均低于后组(P<0.05,胃窦大弯侧P<0.01)。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GMBF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推测这是其发病及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肠化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1333例普查人群的胃活检组织和30例胃癌手术标本病理切片做Warthin-starry染色,对慢性萎缩胃炎伴肠化生、慢性浅表胃炎伴肠化生、癌旁肠化生用粘液组化方法染色分型。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度相关,与胃溃疡、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早期胃癌显著相关,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胃炎伴肠化生、胃增生性息肉亦相关(P均<0.05);进展期胃癌的Hp感染率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型胃癌中以腺癌Hp检出率高(75.4%),与粘液细胞癌Hp检出率(30%)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型肠化生之间的H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常见病,该病病因病机复杂,难以根治且易复发,一般认为系胃癌前期病变的危险信号。我们从1990年~1995年采用自拟平萎展缩汤治疗此病77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0年以来经本院或外院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为CAG的门诊病案,随机分为平萎展缩汤组和西药组。平萎展缩汤组77例,男54例,女23例;年龄25~69岁,病程1~28年;伴肠上皮化生者42例,合并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16例,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3.
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血流测定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初步提出,测定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血流(GDMBF)最佳部位的标准。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一)对照组:单纯或轻度浅表性胃炎,共40例,男26例,女14例。(二)中、重度浅表性胃炎:44例,男28例,女16例。(三)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男...  相似文献   

14.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全部病例均经电子内镜检查,取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细菌培养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BC期).年龄19岁~80岁,平均年龄49.6岁±30.5岁。凡并发严重的幽门梗阻、肺心病、肝肾功损害、出血性疾病、妊娠、哺乳期患者除外。300例患者中,男225例,女75例,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136例(45.33%)、中度萎缩性胃炎97例(32.33%)、重度萎缩性胃炎67例(22.33%),伴肠上皮化生者187例(62.33%),非典型增生者236例(78.66%),病程2a以下149例,3a~4a85例,5a以上52例,10a以上14例,有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胃炎92例,应用蒙药如达-6、当玛-5、状西-6、扎木萨-4(主要由广木香、栀子、石榴、白豆寇、荜卜、红花、大黄、寒水石、广明盐等组成)进行治疗,其中浅表性胃炎40例(43.5%)、中轻度萎缩性胃炎22例(23.9%)、中度萎缩性胃炎20例(21.7%),重度萎缩性胃炎10例(10.87%).男58例,女34例,年龄17岁~68岁.病程3mo~25a.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痛85例、腹痛62例、纳差52例、嗳气78例、泛酸60例、便溏34例、干燥48例.以蒙医辨证施治之原则早、中、晚酌情给予蒙药,21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粘膜的萎缩及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上述蒙药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痊愈39例,显效27例,好转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1%.40例浅表性胃炎中38例粘膜水肿、糜烂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22例轻度萎缩性胃炎中有18例转为浅表性胃炎,4例无效;20例中度萎缩性胃炎12例转为浅表性胃炎,5例转为轻度萎缩性胃炎,3例无变化;10例重度萎缩性胃炎中有6例转为中度萎缩性胃炎,4例无变化,慢性胃炎总有效率为85%.蒙药可迅速缓解腹痛,腹胀、喷气、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且经济、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故蒙药有待于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中药“胃验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胃镜下胃粘膜变化情况,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以“胃验灵”治疗为主;对照组45例,以西药维酶素、乐得胃、黄连素等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癖有效率和痊愈率(94%和76%)优于对照组(53.5%和31.1%)。证明了“胃验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淋巴组织增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6种方法检测256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Hp),总检出率为70.70%,其顺序为活动性胃炎>非活动性胃炎>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常胃粘膜。胃粘膜淋巴滤泡检出率为43.36%,其顺序与Hp检出率相同。有淋巴滤泡形成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淋巴滤泡形成者(81.48%比65.49%,P<0.001);淋巴滤泡形成与腺上皮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结果提示,Hp感染诱导的胃粘膜淋巴组织增生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出现胃粘膜腺体萎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戊己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应用戊己胶囊(柴胡、白术、佛手、蒲公英等9味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42例,中度38例,重度20例,伴肠腺化生41例.Ⅰ°不典型增生13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30岁~65岁,平均51岁±8岁,病程6mo~100mo,平均60.0mo±18.5mo.临床表现胃脘病者86例,胃脘胀满72例,纳呆90例,嗳气34例,口苦20例.连用3mo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粘膜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戊已胶囊治疗3mo,临床治愈7例,显效48例,有效34例,无效11例,愈显率55.0%,总有效率为89.0%.轻度萎缩性胃炎42例中有33例转为浅表性胃炎,4例恢复正常,5例无变化;中度萎缩性胃炎38例中间例转为轻度萎缩性胃炎,14例转为浅表性胃炎,3例恢复正常,4例无变化;重度萎缩性胃炎20例中10例转为中度萎缩性胃炎,8例转为浅表性胃炎,2例无变化.肠腺化生轻度26例中消失20例,无变化6例;中度8例,转为轻度化生4例,消失1例,3例无变化;重度7例中有2例转为中度,2例转为轻度化生,3例无变化Ⅰ°不典型增生13例中有7例恢复正常,6例无变化结论戊己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气滞型和虚寒型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5例高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观察其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25例老人中,男20例,女5例(男女比4:1),年龄67岁~88岁,平均77岁,随访2a者1例,~5a者1例,~6a者3例,7a~10a者8例,10a~12a者12例,嗜烟者3例,嗜酒者6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轻、中、重三等,按胃粘膜病理变化分为轻、中、重三级,活动与非活动性病变及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期进行内镜检查.结果本组25例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7岁,经内镜下观察呈慢性浅表性胃炎者11例(44%);其中有4例(36%)转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56%)呈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的结构及功能均有改变有关.老年人胃窦部病变10例,胃体部9例,幽门部4例,主要病变在胃窦部,呈非活动性改变者居多.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年龄愈长随访越久加重者越多,萎缩性胃炎有2例(18%)转变成胃癌,肠化生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18例(72%).结论高龄慢性胃炎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相关因素并比较临床中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别。方法通过在我院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994例病人的临床相关因素资料、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差异的比较,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以及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的原因。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平均年龄、吸烟史、酗酒、既往有胃或十二指肠病史上有显著差异;肠上皮化生和活动性炎症伴随CAG的比例分别为91.2%、76.7%,明显比不伴CAG的比例(分别为8.8%、23.3%)高,两者有高度相关性。CAG在不同部位的萎缩程度有差别:胃窦部CAG以轻中度萎缩为主,重度萎缩很少。而在胃体部cAG和胃窦兼胃体部cAG病人中,重度萎缩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常胃黏膜与CAG内镜下诊断以及不同部位间的CAG内镜下诊断为正常胃黏膜、胃窦部CAG、胃窦兼胃体部CAG和胃体部CAG与病理诊断比较的符合率分别为52.5%、37.5%、8%、2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以胃窦部多见,在病理诊断上与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有关。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不高,要提高CAG诊断的正确率,必须在提高胃镜检查技术的同时结合黏膜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