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人体许多经络皆与舌有联系,所以体内许多变化,如脏腑的虚实、病情的深浅,津液盈亏、气血盛衰等,都可客观地反映在舌象的变化上。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舌质反映人体脏腑的寒热虚实、气血和津液的盛衰与盈亏;而舌苔反映病邪的深浅、寒热燥湿的变化以及脾胃功能的变化,也就是说观舌质主要是察脏腑等正气,看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看舌苔主要察邪气,看病机的性质、正邪消长。烧伤是由火毒引起,  相似文献   

2.
舌诊     
望舌诊病,是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疾病的寒热、病邪的浅深与预后。一、舌质与舌胎(苔)舌质,指舌体而言;舌苔,指舌面苔垢而言。《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观察六淫之深浅。《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病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深浅。在诊治疾病时,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正> 舌诊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之一,《辨舌指南》记载“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深浅”。再从经络循行上也可以看出舌与肝、脾、肾三经皆有密切联系,因此观舌色可以诊知正气的虚实。为了进一步发掘祖国医学遗产,运用现代医学加以整理和提高,使舌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舌质与舌苔。正常舌质是淡红色,不浅不深,鲜而润泽。现已明确这是因舌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非常丰富,使舌肌呈现红色。舌肌与舌粘膜紧密相  相似文献   

4.
舌诊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莺 《河北中医》2005,27(5):397-398
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的诊察,《临床验舌法》载:“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质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  相似文献   

5.
舌诊指导辨证论治经验点滴逄金岐山东省青岛市第四人民医院(266043)主题词舌诊/诊断应用胁痛/诊断肺脓肿/诊断《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六淫之浅深。”笔者临床上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据以辨证论治,受益匪浅,兹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恐怕每人多有这种印象,只要找中医看病,大夫总要看看你的舌头,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看舌头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叫做“舌诊”。通过舌诊,可以观察舌质的色泽变化,舌苔的干湿厚薄,进而再结合其它诊断方法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又与肺、肝、脾、肾四脏经络相连。因此人体五脏若有病变,首先反映在舌质色泽的变化上,而舌苔的改变,又能推断出疾病的轻重和病情的深浅转归。所以说,舌象是  相似文献   

7.
<正> 舌诊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临床辨证的重要客观依据。《辨舌指南》记载:“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深浅”。因此历代医家对舌诊作过详尽的研究。笔者观察到作为舌诊内容之一的察舌腹静脉,临床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资料亦鲜见,即偶尔有之,也为现代医学对某一疾病进行的舌腹静脉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伤寒论>舌诊的有关内容,主要从舌苔、舌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舌诊在临证中的应用.通过舌苔、舌质的变化,来说明疾病之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归属,从而予以辨证论治.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之一部分。国外文献中也早有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公元前四百年,希波克拉底氏已发现干厚舌苔及舌裂纹与发热、失水的关系等。“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舌色与舌苔的变化,在临床上三者互相印证。比较而言,对舌质的观察似更重要。正如《辨舌指南》一书中提到的“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由于舌诊的资料大部分出源于我国,迄今为止,其中关于舌色、舌苔的阐述,都是以中国人为主要观察对象而得出的结论。而对外国人能否完全适用,这是我们从事中医外事教学工作的同道经常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深浅”。舌苔在外感热性、急性疾病反映较快,所以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侧重看舌苔,这对临床协助辨证指导用药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从看外感热性病积累经验发展起来的。张  相似文献   

11.
郭腊生 《光明中医》2007,22(6):9-10
目的:探索舌诊在儿科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临床病例试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辨舌质可知脏腑虚实,辨舌苔可知病邪的深浅和寒热.  相似文献   

12.
舌苔的变化,是内脏功能变化的反映。正如《辨舌指南》谓:“察舌质,可察五脏之虚实,辨舌苔,可辨六淫之浅深。”故辨舌视苔,是中医在临诊时重要辨证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以辨舌察苔的方法,对不同的病例,根据舌苔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兹举腻苔治案三例,以供同  相似文献   

13.
蔡渔琴 《中医杂志》1993,34(12):716-717
钱远铭研究员运用舌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经验丰富。他认为舌质是判断正气虚实,舌苔是观察邪气进退之重要依据。临床上若出现舌质不变而舌苔由薄而厚,由少而多,始终不退者,不论其苔色若何,多为实证。其病机在邪气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查舌质可验疾病的阴阳虚实、审舌苔可知受邪之深浅。舌诊能较为直观和客观地反映脏腑变化,有形可循,肿瘤的研究也多以舌象作为客观指标。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对于大肠癌患者舌象的文献发现,通过观察舌象,可对某些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观察舌象,可辨体质察禀赋,辨证分型,指导用药;观察舌象变化,可观测进展,判断预后,评估疗效。另外对于舌下脉络、舌象与病程相关性以及诸多学者从微观方面对舌象进行研究亦有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舌色可以诊知正气的虚实;看舌苔可以辨别邪气之深浅;再审其润燥,可以验津液之盈亏。说明人体内部的变化可以反映到舌象上来。近代国内外有关舌象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认为舌象对疾病的诊断、用药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  相似文献   

16.
李萍 《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70-570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辨证施护的主要依据。而望舌是望诊中的重点内容,包括观察舌质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望舌质可以辨五脏之虚实,察舌苔可以测六淫之浅深。现就辨别舌苔在护理中的运用作一简要分析。1辨别舌苔区分服药方法舌苔分苔色...  相似文献   

17.
舌象变化对肺癌病人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祖国医学四诊中,舌诊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最直观的独特的诊断方法。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正气的盛衰,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的进退及疾病的予后,用以指导处方遣药。我们对40例肺癌病人的舌象进行观察,从中探讨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我们选择1987——1989年我科住院的肺癌患者例进行观察,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令:39岁以下1例、40~49岁8例、50~59岁16例,60~69岁9例、70岁以上6例;住院时间26-148天,平均48.5天。观察结果 (见表I、Ⅱ、Ⅲ) 注:舌质淡——多为淡白,少数为淡紫;紫,多为降紫色暗。舌苔花剥,多为黄腻白腻斑剥苔。无苔者,舌质多为紫降。讨论中医理论认为:舌质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深浅;舌苔可以辨别邪气的性质和胃气的存亡。正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云:“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深浅也。”  相似文献   

18.
苦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內容。吴坤安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即指出了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故凡病之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均可通过舌质、舌苔等变化反映于外。关于舌诊的记载,早在《內经》中就有很多。  相似文献   

19.
舌诊起源很早,但在中早期发展缓慢,称谓也只是“舌”或“舌上胎”。至元代出现第一部舌诊专著,并提出“舌胎”一说。至明代中期,舌诊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多局限于诊视伤寒。明末吴又可首引舌诊以辨温疫,清初卢之颐提出“舌苔”一词。此后清代叶天士等温病学家深入辨舌,舌诊有了较大发展。吴鞠通首作“舌胎”与“舌苔”之辨,强调舌上长苔如“土坂之阴面生苔者然”,因此舍肉从草,受到诸多医家的追随。自此“舌苔”逐渐取代了“舌胎”,以“舌苔”之“有根”与“无根”分辨虚实的方法亦被广泛用于温病临床。清中期舌诊运用还由温病扩展至中医内外科杂症,并涌现出大量舌诊专著。“舌胎”与“舌苔”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舌诊术语,反映了舌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1 舌诊在中医诊断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望舌 ,是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舌为心之苗 ,心有病就必然反映于舌 ;舌又为脾之外候 ,脾的运化状态 ,也就会明显的在舌反映出来。《辨舌指南》曰 :“辨舌质 ,可辨五脏之虚实 ,视舌苔 ,可察六淫之浅深”。舌象的变化反映疾病的轻重与进退 ,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