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76例成瘾青少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人).对研究组成瘾者,给予本研究设计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met Addiction Scale,CI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CI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时,研究组CIAS得分低于对照组[(39.5±8.1)vs.(46.4±6.0),P<0.01],治疗后研究组SCL-90量表的抑郁、焦虑、强迫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1.58±0.37)vs.(2.82±0.58),(1.45±0.62)vs.(3.05±0.73),(1.87±0.41)vs.(3.08±0.79);均P<0.01];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得分低于治疗前[(0.31±0.13)vs.(0.40±0.24),(0.37±0.12)vs.(0.47±0.21),(0.42±0.15)vs.(0.55±0.23);均P<0.01)].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3年3月和9月共招募存在轻中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80名[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I-II)得分为5≤BDI-II<21],将其随机分至干预组(n=40)或对照组(n=40),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照组在干预期和追踪期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基线水平、8周干预后及随访3个月末通过BDI-II、生活满意度问卷(LSR)、大学生解释风格问卷(ESQ)及社会问题解决问卷中文版(C-SPIS)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BDI-II、LSR、消极解释风格(CN)、消极问题定向(NPO)以及积极问题定向(PPO)评分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基线水平,两组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干预后,干预组的BDI-II得分低于对照组[(6.6±3.1)vs.(10.3±4.1),P<0.001];随访3个月末,干预组的BDI-II、CN、NPO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5±2.2)vs.(12.6±4.6),(12.2±1.2)vs.(14.9±1.2),(12.8±2.5)vs.(16.9±2.8),均P<0.05],而LSR和PPO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3±0.9)vs.(3.5±1.0),(18.3±2.7)vs.(16.7±2.0),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咨询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促进解释风格的积极转变,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进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儿童的CBQ、IPPA得分和SDQ困难总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组的CBQ得分高于高中组和大学组[(5.8±5.4) vs.(4.0±4.2),(3.9±4.3);P<0.05],IPPA得分低于高中组和大学组[(63.3±16.0) vs.(67.6±12.8),(69.7±13.0);P<0.05];父子每周互动<3h组的CBQ得分显著高于3~7h组和>7h组[(5.5±5.0)vs.(3.8±4.1),(2.8±3.6);P<0.05],IPPA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3.1±14.6) vs.(70.0±11.7),(73.8±11.6);P<0.05],SDQ困难得分高于>7h组[(12.0±5.0)vs.(9.9±5.3),P <0.05].父子冲突对儿童的情绪症状(β=0.28,P<0.01)和品行问题(β =0.18,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β=0.39,P<0.01),负向预测儿童的多动注意不能(β=-0.28,P<0.01)和同伴交往问题(β=-0.14,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症状(β=0.17,P<0.01)、品行问题(β=0.12,P<0.05)、多动注意不能(β=0.13,P<0.05)与亲社会行为(β=-0.21,P<0.01)的预测作用均受到了父子依恋的调节.结论: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有关,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A型行为.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了79名正常对照组、170名抑郁情绪组、24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A型行为类型问卷测量.结果:A型行为各因子与抑郁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26~0.372之间,其中以A型行为总分与BDI的相关系数最高:四组被试的A型行为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F=21.975,F=24.193,F=30.092,P<0.01),除竞争性得分抑郁情绪组与抑郁康复组无显著差别外.其余得分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情绪组(P<0.05);不同A型行为得分时抑郁得分(BDI,SDS)有显著差异(F=29.875,F=18.611,P<0.01),A型行为类型得分较高,B型行为类型得分较低.结论:A型行为与抑郁得分显著正相关,A型行为是抑郁的特质特征而非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mmol/L vs.(6.6±1.1)mmol/L,(8.9±2.3)mmol/L vs.(11.0±3.1)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0.8)mmol/L vs.(6.2±0.7)mmol/L,(9.2±2.8)mmol/L vs.(9.1±2.2)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vs.(45.3±9.6),(32.5±4.2)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特征。方法:以6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及68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试分量表,从运动协调、感觉整合、抑制功能三方面对两组对象进行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测查。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本调查中所有患者均处于抑郁缓解期,且均正在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结果:抑郁症组的HAMD平均得分为(18.2±7.8)。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的神经软体征测试总分[(3.2±2.8)vs.(3.5±2.6)]、运动协调分[(0.9±1.3)vs.(1.2±1.6)]、感觉整合分[(1.5±1.5)vs.(1.3±1.0)]、抑制功能分[(0.8±0.9)vs.(0.9±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处于抑郁缓解期并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神经软体征整体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三峡后靠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应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19名三峡后靠移民和327名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后靠移民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分均高于当地居民[(123.5±37.0)vs.(117.4±26.O),(1.8±0.7)vs.(1.7±0.7),(1.3±0.4)vs.(1.2±0.3),(1.4±0.6)vs.(1.3±0.4),(1.3±0.4)vs.(1.2±0.3),(1.2±0.4)vs.(1.1±0.3);P=0.016,0.038,0.028,0.024,0.001,0.012];(2)移民的应激总分、生活事件得分、消极情绪体验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均高于当地居民[(36.3±19.2)vs.(29.9±17.1),(2.9±2.O)vs.(2.4±1.8),(2.7±2.6)vs.(2.0±2.2),(2.4 2.2)vs.(1.9 2.0);均P<0.01];(3)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B=0.198,0.152,0.256,-0.151,0.117).结论:三峡后靠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当地居民差,应针对影响后靠移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应激总分、主观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总分和健康状况等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从35名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第三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被试中,筛选出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Beck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组)20名.选取在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0名.采用NimStim情绪面孔图片库中的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情绪面孔作为刺激材料,应用注意偏向研究中常用的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线索效应、注意施加、注意解除得分.结果:抑郁组对负性情绪面孔线索效应得分大于对中性情绪面孔线索效应得分(21.73 ms vs.3.91 ms,P<0.01);抑郁组注意施加得分大于对照组(17.25 ms vs.1.64 ms,P<0.001);对照组与抑郁组注意解除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50 ms vs.0.57 ms, 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加工存在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信息缺乏保护性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