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发角蛋白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索用人发角蛋白(HHK)制成的导管对大段缺损的周围神经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25只新西兰兔分成3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另2组切除胫神10mm,分别用缝合线(无HHK组)和HHK导管(HHK组)连接神经两断功能恢复快,解剖观察发现,神经两断端之间以及HHK导管的腔隙被白色新生组织充满,人发部分消失,残余的人发易脆易断。在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大量再生的雪旺细胞和较幼稚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无序 排列,人发被初步降解,术后1年,人发被完全降解。神经缺损部位修复完好。结论 HHK导管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跨过10mm的缺损间隙,从而修复神经缺损,HHK是制作神经导管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相容性,及其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②方法 Wistar大白鼠18只随机分成3组,将其坐骨神经切取10mm,分别用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实验组)、大白鼠自体骨骼肌(对照I组)和未经特殊处理的人发(对照Ⅱ组)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形态及解剖学观察。③结果 术后第8周实验组坐骨神经两断端之间出现白色新生组织;第12周白色新生组织出现于移植材料腔隙;第24周移植材料腔隙被充满,人发被初步降解,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有大量呈无序排列的再生神经纤维,透射电镜下可见人发周围雪旺细胞增殖并形成髓鞘。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④结论 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并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是用于修复神经缺损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套管复合不同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筛选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方法:分别用装配有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丝和人发角蛋白(HHK)的复合导管桥接大鼠10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6、9、12周取材,做组织学检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两种材料均可以诱导神经再生,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沿套管的内外表面和桥接材料间隙迁移长入;3周时两种材料已经开始降解,9周时PLGA丝大部分降解,12周时完全降解,HHK降解速度慢于PLGA丝,6周时材料中段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LGA丝组在雪旺细胞数量、神经纤维面积上都高于HHK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材料均有诱导神经再生的作用,PLGA丝组效果更好;桥接丝外面的桥接套管是否有必要保留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导管复合雪旺细胞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壳聚糖导管作为神经再生室, 复合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修复兔面神经缺损,观察神经再生的效果。 方法: 用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按3:1的比例采用冷冻干燥法制成壳聚糖复合导管; 取胎兔坐骨神经,经体外增殖培养获得雪旺细胞,复合于壳聚糖导管,修复兔面神经0.8?cm的缺损,并与单用壳聚糖导管作对照,观察修复后4、8、16周的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情况。结果:术后8周新生面神经纤维已沿管壁通过缺损到达远端,术后16周导管大部分降解,新生神经变粗变直,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规则,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到复合动作电位,复合雪旺氏细胞的导管再生神经较粗,动作电位幅值较高。结论:壳聚糖导管可引导神经再生,复合雪旺细胞的壳聚糖导管神经再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Y 型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骶1 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oly propylene carbonate,PPC) 复合I 型胶原制作的Y 型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骶1 神经2mm 缺损,术后2 周取材,通过电生理、形态学等指标评价神经导管修复骶1 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神经吻合口处连续性良好,吻合口周围无粘连。NF-200 染色显示,S1 神经主干神经纤维再生长入移植段近端吻合口。结论 该神经导管对大鼠骶1 神经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 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 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HK(人发角蛋白)在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后,诱导神经再生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容和自身的降解情况。方法:用PLGA(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套管装配HHK来桥接SD大鼠10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6、9、12周取材,切片做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3周HHK毛小皮已经开始剥脱降解,并已有大量的雪旺细胞和神经纤维沿HHK长入,6周时HHK已均质化,9周、12周HHK继续降解,长入其间的雪旺细胞和神经纤维更多,排列更加规律。结论:HHK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速率,能很好的诱导神经再生,可以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在神经导管桥接修复缺损神经再生临床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进行神经导管桥接修复术,并在术后采用超声连续动态观察缺失神经再生生长状况。结果术后每3个月超声检查,密切观察导管内缺失段神经变化;6个月后神经导管内壁上见神经纤维束细线状爬行生长显示明显;12个月后神经导管管壁逐渐模糊、断续,提示导管材料发生降解,导管内缺损处再生神经纤维束排列逐渐规则、尚均匀;同时观察导管内神经血流情况。结论超声在临床评价神经导管桥接修复缺损神经的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高分子材料导管的降解时间和通透性对修复外周神经缺损的影响.方法:利用四种通透性和降解时间不同的聚酯-聚碳酸酯神经桥接导管,桥接SD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大于10 mm缺损,并与未套管的神经缺损大鼠相对照.术后定期观察大鼠的肢体情况;在4、12、20周时,电生理测定再生神经支配的胫前肌收缩情况,大体及普通光镜水平下,观察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再生和神经导管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结果:体内导管的降解时间:A型12周,B和C型约4周,D型约20周.A组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优于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秩次为53.17、38.83、26.60、49.17、20.23(P<0.005),导管周围炎症程度重于B、C组和对照组,但较D组为轻,平均秩次为45.87、36.27、34.83、51.63、21.4(P=0.001).再生神经支配胫前肌电刺激收缩阳性率依次为A组93.33%、 B组60%、C组20%、D组73.33%,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具有较好通透性和适宜降解时间的高分子材料神经导管,能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诱导坐骨神经再生时的形态学变化,以揭示神经再生机制,方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丝束桥接体,手术后2天、1、2、3、6、9、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第2天到2周,大量新生微血管长入HHK植入部位,切除后近远端的施万细胞发生去分化.去分化后的施万细胞沿着HHK丝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第3周人发开始降解,HHK周围可见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增生的施万细胞有规则地排列于HHK丝间,有轴突和大量的微血管出现.术后第6周,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其间有微血管分布.术后第9周,人发角蛋白降解显著,再生神经纤维增多,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第12周,实验组人发角蛋白基本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所取代,并已贯通缺损部位,且外观形态接近正常神经.结论 1,HHK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2、受损后高度分化的施万细胞通过去分化形成幼稚的施万细胞,其中胞质脱落起着关键作用.3、受损轴突立即发生保护性封闭、脱落.健康轴突形成膨大的带突起的生长锥,生长锥突起上伸出许多丝状生长芽.并与1到多个施万细胞嵌合,它们通过竞争性选择,最后只有一条生长芽可发育成完整的轴突.4、神经纤维屏障膜(神经外膜、束膜及内膜)是由最外侧的血管屏障膜中和束内的微血管间充质细胞演变而成的.总之,施万细胞、神经轴突、神经膜三者的再生模式是自身器官化过程所要求的,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协调行为.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to repair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using conduits made of human hair keratin (HHK). Methods: The tibial nerves of rabbits were transected leaving a gap 10 mm in length between the 2 severed ends, which were either routinely sutured or bridged using HHK nerve conduits. Electro-physiological ,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different time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showed mor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the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rabbits with HHK conduits bridging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rabbits with routine suture. In the former group, HHK conduits were gradually degraded and absorbed with large amount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and Schwann cells regenerated around HHK conduits. In the latter group, however, the nerve tissues around the suture were degenerated and replaced by connective tissues. Conclusion: HHK may induc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nerve fibers and provides an ideal approach to repair nerve damag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京尼平交联的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为实验组共5只,缺损组对照共5只。术后6个月行电生理学检测,并对再生神经组织和靶肌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术侧均能记录到复合肌动作电位,而缺损组术侧均未能记录到复合肌动作电位。抗NF-2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再生神经中段再生轴突分布密集。肌肉三色染色显示,实验组腓肠肌无明显萎缩,亦未见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缺损组腓肠肌明显萎缩,同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结论:术后6个月,京尼平交联含神经生长因子壳聚糖神经导管,能较好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实现靶肌神经功能的重支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HHK)人工神经组织相容性,为周围神经(PN)缺损寻求理想的移植修复材料。方法54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将各组大白鼠右侧胫神经切除10mm,A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桥接;B组将切除神经倒转180°原位缝合;C组用A组大白鼠所切除的胫神经桥接。术后2、8、16周各组随机取6只大白鼠,采血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术后2、8、16周各组血液免疫学指标比较,A、B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F=17.56~571.34,q=0.00~2.09,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q=7.04~41.47,P〈0.01)。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修复PN缺损较为理想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再生修复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受体p75的表达及分布。方法取正常胫神经、缝线连接的胫神经和HHK导管桥接的胫神经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部位及相邻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对切片进行染色。结果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NGF阳性染色。术后76 d,HHK周围的新生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强阳性,而缝线周围的组织中无阳性着色。术后100 d,与正常胫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异。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p75阳性染色。术后76 d,导管组HHK周围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p75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而新生组织中为强阳性。术后100 d,导管组的p75免疫组化染色与正常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别。结论HHK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NGF和p75的产生,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而缝线无此诱导作用。在新生神经组织中NGF和p75含量多,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含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医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毕格犬5cm缺损的坐骨神经,桥接组n=5,缺损组n=5。术后定期观察术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6月,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并对再生神经和靶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桥接组术后6月,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已完全降解,再生神经组织修复了坐骨神经5cm缺损,动物术肢承重能力恢复较好,行走、奔跑或上下楼梯时两后肢比较协调;而缺损组动物术肢难以承重,两后肢运动极不协调。神经三色染色显示,桥接段再生神经纤维密集,形成大量的再生单位。电生理学检测,桥接组术侧均记录到了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而缺损组未记录到CMAPs。桥接组腓肠肌无明显萎缩,肌肉三色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缺损组腓肠肌明显萎缩,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5c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6月,再生神经修复了缺损,并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靶肌实现了神经的重支配,动物术肢的运动功能取得了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发角蛋白(HHK)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再生修复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受体p75的表达及分布。方法 取正常胫神经、缝线连接的胫神经和:HHK导管桥接的胫神经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部位及相邻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对切片进行染色。结果 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NGF阳性染色。术后76d,HHK周围的新生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强阳性,而缝线周围的组织中无阳性着色。术后100d,与正常胫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异。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p75阳性染色。术后76d,导管组HHK周围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p75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而新生组织中为强阳性。术后100d,导管组的p75免疫组化染色与正常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别。结论 HHK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NGF和p75的产生,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而缝线无此诱导作用。在新生神经组织中NGF和p75含量多,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含量少。  相似文献   

17.
Zhao FQ  Zhang PX  Jiang B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43-1047
目的证实周围神经横截面不对等修复时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效应。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分为A、B、C、D、E5组。A、B、C3组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A组近端保留完整断端与远端坐骨神经用甲壳质套管留置2mm间隙套接,B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腓总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胫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C组在近端5mm处将坐骨神经中的胫神经束结扎切断,将腓总神经神经束与远端坐骨神经套接;D、E两组将胫神经在分叉处远端5mm组将胫神经切断;D组结扎切断2/3近端纤维,将剩余神经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E组将全部近端纤维与远端胫神经进行甲壳质套管套接。1、2、4、12周后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和电生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周后电生理检查发现,各组诱发出的最大波幅下面积B、C两组小于A组(均P〈0.05),D组小于E组(P〈0.05)。A组与B、C组之间,D、E组之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相近。锇酸染色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各组远端均大于近端:A组远端比近端增加34.4%,B组增加39.6%,C组增加80.4%,D组增加101.1%,E组增加48.9%(P〈0.05)。结论在周围神经桥接后,远端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大于近端,存在神经纤维数量的放大;同源的神经桥接的放大效应大于非同源的神经。临床上较细神经修复远端粗大神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In our experiments, a “tendon bridge” or a “tendon tunnel” was used as a conduit to repair the defect of a peripheral nerve in rabbits. A gap of about 1 cm was made on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in each animal. In group 1, the tendon of anterior tibial muscle was isolated near the severed nerve, and a segment of half cross section of tendon was removed in ladder-shaped reversed fashio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tump were sutured respectively to the tendon by 11/0 atraumatic sutures under surgical microscope. In group 2, the nerve stumps were sutured to the tendon of anterior tibial muscle without cutting the tendon, but the tendon was dissected free and turned to form a tunnel wrapping the gap in between the nerve stum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gap of 1 cm of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might be repaired by both methods, but the results of using “tendon tunnel” in group 2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using “tendon bridge” in group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