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支架联合负压抽吸(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责任血管区颅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Solumbra技术治疗的21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出血转化组50例,未出血组1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并检验危险因素对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出血转化组发病年龄、发病至介入取栓时间、手术总时间、支架取栓操作次数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5,95% CI:1.034~1.117,P=0.001)、取栓次数(OR=1.877,95% CI:1.309~2.692,P=0.001)是AIS患者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年龄、支架取栓次数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0、0.69、0.85,其敏感度分别为68.0%、50.0%、86.0%,特异性分别为65.0%、86.0%、70.6%,年龄、取栓次数的截断值分别是67.5岁、2.5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责任血管位置、低白蛋白血症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入院高NIHS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龄AIS患者Solumbra技术下多次取栓可能增加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过多模式MRI筛选后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4.5h、4.5~6h和6~12h3组,观察3组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时间窗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与基线NIHSS评分有相关性,6~12h组病例在溶栓后血浆Fbg水平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者行rt-PA溶栓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并且基线Fbg水平偏低的患者,为减少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应慎重溶栓.  相似文献   

4.
背景 出血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预测出血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与AIS出血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但SHR是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关尚未十分明确。 目的 探究SHR与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HR。根据急性期内复查CT/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58)和无出血转化组(n=262)。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SHR组(n=236)和高SHR组(n=84),比较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根据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79)和非糖尿病组(n=241),再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分别将患者分为低SHR亚组和高SHR亚组,探讨糖尿病对SHR与出血转化关系的影响。 结果 出血转化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及SHR高于无出血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041,95%CI(1.003,1.080)〕、SHR〔OR=3.328,95%CI(1.304,8.49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高SHR组的出血转化发生率〔29.76%(25/84)〕高于低SHR组〔13.98%(33/236)〕(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基线NIHSS评分、心房颤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HR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244,95%CI(1.215,4.146),P=0.010〕。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36.00%(9/25)〕高于低SHR亚组〔14.81%(8/54)〕(P<0.05);非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28.81%(17/59)〕高于低SHR亚组〔13.19%(24/182)〕(P<0.05)。 结论 高SHR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血管再通等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mTICI)和颅内出血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4例患者。良好预后(90 d mRS 0~2分)率为21.6%,血流良好再通(mTICI 2b?3级)比例为77%,全因死亡率为36.4%,颅内出血转化率为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35,95%CI:1.98~169.77,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2,95%CI:1.15~1.75,P < 0.001)、总流程时长(OR=1.01,95%CI:1.00~1.02,P=0.030)是老年房颤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如合并基线NIHSS评分高和/或非阵发性房颤时,选择取栓治疗要更慎重。也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率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 例AIS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T发生、临床分型和影像学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后 HT的影响因素。结果 HT发生率为 16.5%,无症状、轻度症状、重度症状HT分别占HT总数的 41.7%、31.9%和 26.4%。 HI-1、HI-2、PH-1、PH-2 型分别占HT总数的 43.1%、25.0%、20.8%和 11.1%。糖尿病、取栓次数≥3 次、入院时NIHSS评 分>15 分、术前CTA侧支循环评分≤3 级、心源性栓塞型AIS、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或 0.05)。结论 AIS机械取栓后以无症状HT和HI-1 型较为常见;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行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病死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hs?cTnT升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s?cTnT升高组(70例)和hs?cTnT正常组(192例),预后不佳组(94例)和预后良好组(168例),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238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2,95%CI:1.029~1.097,P < 0.001)、男性(OR=4.35,95%CI:1.982~9.545,P < 0.0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95%CI:1.019~1.106,P=0.004)是hs?cTnT升高的危险因素。高龄(OR=1.031,95%CI:1.003~1.059,P=0.028)、入院时NIHSS评分(OR=1.086,95%CI:1.042~1.131,P < 0.001)是AIS患者术后90 d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hs?cTnT升高(OR=5.31,95% CI:1.025~27.517,P=0.047)、入院NIHSS评分(OR=1.126,95%CI:1.057~1.200,P < 0.001)、高血压(OR=4.254,95% CI:1.387~13.046,P=0.011)是AIS患者术后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AIS患者hs?cTnT检测水平更高,因而hs?cTnT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来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的9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刘昊 《黑龙江医学》2023,(6):659-66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介入取栓治疗的1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24 h内头颅CT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85例和出血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入院NIHSS评分、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取栓术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心房颤动病史、使用抗血小板药、入院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取栓次数、术后收缩压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576、0.615,P<0.05)。结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多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术前需充分评估,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9.
潘萌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49-2950
目的研究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AIS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优良率、颅内出血发生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两组血管再通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优良率[92.10%(35/38)]高于对照组[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颅内出血率为5.26%(2/38),观察组无颅内出血者。结论采用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AIS的效果确切,能改善神经功能,再通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1.
魏超  徐姣娜  陈天文  孟钰婷  牛国忠 《浙江医学》2020,42(22):2429-2432
目的探讨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术后有无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20例和未出血组83例。分析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尿酸(U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UA预测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AUC为0.724(95%CI:0.064~0.844),确定UA最佳截点值为372滋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UA≥372滋mol/L是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的保护因素(OR=0.156,95%CI:0.050~0.486,P=0.001)。结论高水平UA可降低非静脉溶栓脑梗死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12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且90 d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3分)]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症指标和机械取栓治疗相关资料,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将患者分为PSD组(PHQ-9评分≥10分)和无PSD组(PHQ-9评分<10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MR及多因素联合预测PS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206例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其中PSD组68例(33.01%)、无PSD组138例(66.99%)。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6,P=0.011)、入院时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OR=0.707,P=0.0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0.729,P=0.006)和LMR(OR=0.596,P=0.003)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PS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项因素联合预测PSD的AUC值为0.795;LMR单独预测PSD的AUC值为0.711,临界值是2.96,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64.7%。LMR≤2.96(86例)和LMR>2.96(120例)的患者取栓术后90 d的PSD发生率分别为51.20%(44/86)和20%(2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01)。结论 机械取栓术后获得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约1/3会发生PSD。年轻、发病初缺血范围大和入院时LMR与白细胞计数低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4.5h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h内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EPVS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有17例(11.33%)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尿酸、基底节区EPVS评分、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深部脑白质Fazek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年龄、溶栓前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等因素后,基底节区EPVS评分(OR=3.623,95%CI:1.029~12.755,P=0.045)、入院时收缩压(OR=1.062,95%CI:1.014~1.112,P=0.011)、血尿酸(OR=1.009,95%CI:1.001~1.016,P=0.022)和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OR=4.645,95%CI:1.099~19.633,P=0.037)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基底节区EPVS评分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基底节区EPVS程度越重,发生出血转化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患者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82例,根据发病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功能结局良好组126例和功能结局不良组56例。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NR对AIS静脉溶栓患者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功能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功能结局良好组比较,功能结局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构成比、基线NIHSS评分、平均动脉压、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NR、前循环梗死构成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PNR、基线NHISS评分、年龄和平均动脉压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R预测AIS静脉溶栓患者功能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P<0.01),最佳截断值为33.71,敏感度为0.825,特异度为0.679。结论:PNR对AIS静脉溶栓患者功能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低PNR是功能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MT治疗的AIS患者114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随访评价发病90 d时的临床转归(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n=25)和非HT组(n=89),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HT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中HT 25例,非HT 89例。HT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HT组,90 d预后较好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取栓术后发生HT的主要血管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HT是动脉取栓术后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26)。结论 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AIS患者MT术后HT的血管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后HT为MT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许超  王鹏  李冬辉  任倜  刘新林  周颖  黄华栋 《浙江医学》2020,42(5):469-472,47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87例在溶栓治疗窗内的AIS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近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溶栓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远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结果溶栓后2周140例(74.87%)患者神经功能好转,溶栓后6个月97例(51.87%)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溶栓后2周神经功能好转和未好转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eGFR)、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和非良好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eGFR、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和梗死部位均为影响静脉溶栓近期和远期临床预后的因素(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较好改善AIS患者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基线NIHSS评分、开始溶栓时间及脑梗死部位均是影响AIS患者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46),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意识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核心梗死体积、DSA侧支循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7,95%CI(1.018,1.098),P=0.004]、NIHSS-意识评分[OR=2.358,95%CI(1.136,4.893),P=0.021]、基线NIHSS评分[OR=0.8...  相似文献   

18.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54-57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2例老年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观察两组相关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该疾病患者预后生存造成影响的高危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栓位置、发病至穿刺时间、吸烟史、合并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侧支循环分级、血管再通分级显著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治疗24 h、治疗1个月后NIHSS评分、血栓长度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均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得出,侧支循环分级以及治疗24 h NIHSS评分均为对患者预后生存期影响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老年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侧支循环分级以及治疗1 d后的NIHSS评分,应加强对这两项的监测,以为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