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癔症性失音是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本病属中医的失音范围。作者在2001~2007年采属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癔症性失音1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运用家庭治疗技术,治疗一例以妻子刺激后突然不讲话为主要原因而求治的家庭,通过四次家庭访谈、干预,妻子的症状消除,同时也扰动了此家庭僵化的家庭关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病人,女,13岁。因感冒后失音3年,曾反复到多家医院求治,诊断为癔病性失音。行针灸、口服中西药及暗示疗法,均无效。于2007年7月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检查见患者仅能发耳语声;经动态喉镜及纤维喉镜检查:鼻、咽、喉均未见异常,双侧声带无充血水肿,无新生物,光滑对称,声带运动正常。诊断为:癔病性失音。行暗示疗法:于颈前皮下注射维生素B12,并按摩喉部,使患者感觉到疼痛。 相似文献
7.
失音是指声音不扬,甚至嘶哑不能出声。可以发生在以喉为主要病变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全身性病变的伴随症状。临床上常因急慢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喉脓肿、白喉等喉部疾患所致,属于中医“喉喑”范畴。咽喉连于肺胃,为气机呼吸之门户,饮食消化之通道,会厌是声音之门户,其开和不利是造成失音的一个主要原因。声音的产生,与脏腑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六淫七情、金创外伤等有关。《素问·脉》说:“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因肺脉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故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肺系,而关系到肾。其病理机转又…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费立凤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38-38
癔病性失音是大脑皮层遭受超限刺激 ,导致皮层和皮层下活动的机能失调 ,从而暴发出的一种临床表现。精神创伤为本病的重要外因。癔病性失音多见于中年女性 ,尤其是情感色彩浓重的艺术型妇女。 1994年至 2 0 0 0年 12月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电兴奋疗法治疗癔病性失音 4 2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 9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32岁 ,平均 2 5岁 ;4 2例均以突然失音 ,严重声嘶或变音为特征。诱因以精神刺激或情绪剧烈波动而骤然发病者为多 ,32例因生气、口角、精神紧张、恐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现代电休克(MECT)治疗癔症性精神病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对30例应用心理及药物治疗无效的癔症性精神病患者施行MECT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BPRS总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MECT治疗癔症性精神病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格基础和起病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由于本病患者多数自知力完整,病情反复迁延。所以给癔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12例癔症患者的治疗护理观察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15.
癔病性失音又称功能性失音,是一种以癔病为原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为癔病的喉部表现,所以患者往往就诊于耳鼻喉科。目前对癔病性失音多采用暗示疗法,1993年2月~2002年12月,我科共治疗癔病性失音患者53例.并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和心理学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癔症性失明又称精神盲,系在强烈精神刺激下,在大脑皮层视觉投射区出现的局部性抑制引起的双眼完全性失明[1].癔症性失明患者较为敏感,易激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暗示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在护理上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暗示治疗贯穿护理过程.2010年3月我院收治1名癔症性失明患者,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例1.女,28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1年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0.4,左0.3,视力不能矫正.双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角膜清晰,前房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约2.5 mm,光反射正常.眼底: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正常.中心视野残存10°.行颅脑CT提示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双眼球后视神经炎,给病人药物回家治疗.病人一周后复诊,视力明显下降.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为指数/30 cm,其余检查同前.遂以双眼"球后视神经炎"收入院治疗.入院后给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 d,无明显效果.第4天查房时,病人干呕,有明显夸张表现,故考虑病人可能为"癔症".给病人50%葡萄糖20 ml加10%葡萄糖酸钙10 ml立即静推,结合语言暗示治疗,患者视力恢复.查视力双眼均为1.0,遂确诊为"癔症".观察1 d病人无复发,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运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暗示治疗频发抽搐性癌症.方法 抽取7例学生年龄在14~19岁,其中来自农村5例,来自城市的2例,男生3例,女生4例.运用解释性心理治疗、暗示治疗.药物治疗三种疗法治疗.结果 经过4个月的治疗及观察,患者病情均有好转,未再复发.结论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患者的个性特征、个人认识评价因素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暗示治疗手措施,使患者提高认知能力,懂得自己性格缺陷的特点、表现及危害性、积极予以纠正,从而有效地预防了癔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