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药命名16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命名16法孙龙川黄晓云※(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中草药命名法中药的名称与中药的基础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都有其一定的来历和意义,不少药名概括了它的特点和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因“某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名。可见,李氏对中药...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名称,大都有其一定的来历和意义,不少药名概括了该药的特点和功用。然而,中药沿用数千年,某些药名已不为后代医者所理解。兹就前贤在有关医籍中,对药名的注释,归类摘录如下,仅供参考。汪昂尝日:“药有以形名者,有以色名者,有  相似文献   

3.
川乌与草乌基源相近,功用相似,极易混淆.本文从药名沿革、植物基源、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对川乌与草乌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麻黄功用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59-859
对麻黄的功用进行了总结探讨。麻黄为常用中草药。现今各种《中药学》教材中多记载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三大功用。认为麻黄还具有温心阳、破症积、止遗尿、治黄疸等功用,并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安秀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10-1710
川乌与草乌基源相近,功用相似,极易混淆。本文从药名沿革、植物基源、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对川乌与草乌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中草药宝库的广阔天地里,传统中药多达数千种,其诗词和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由来已久。以中草药名与文学结合为一体,以入诗、嵌词、对联、传信、联姻、猜谜的手法,赋草木以生机,给药物以活力,借药言景、言物、言情,颇有情趣。药名与作品巧妙结合,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堪称一绝,耐人回味,同时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福建中医学院俞慎初教授新著《中草药作物学》,于1992年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包括3部份:①《中草药栽培法》,论述140种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功用,生长环境,栽培方法,田间管理,采收季节,其中以栽培方法和田间管理独详;②《怎样认识中草药》,阐明以看,摸、嗅、尝识别中草药的方法,简而易行;③《中草药效方集》,荟萃了内、妇、儿、外、伤、五官和皮肤科中草药效验方114个。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品种繁多,在临床上往往会碰到医生书写了处方,而到中药房取药时,缺了某种药的情况,只好嘱咐医生以性味及功用相近的药物代换。现将某些功用近似,在临床上可以互换的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使用医学名词、药物名称应注意全稿前后统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学科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中草药请注明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  相似文献   

10.
使用医学名词、药物名称应注意全稿前后统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学科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中草药请注明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  相似文献   

11.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虚寒证的定性、定位、主症状、兼症等角度确定虚寒证的 4 0个辨证因子。制定出轻、中、重度、极重 4个等级的评分细则 ,从五脏阳虚探讨虚寒证的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法在中医用药中的作用。方法:从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是历代中医用药的精华,是保证中医用药安全的措施,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手段,是有助于中医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述中医学中的炮制学。结果与结论:说明了中医离不开炮制,中药炮制学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地位,中医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从脏腑结构学基础论人体阴阳交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演化,有严格的命名原则,明淅的演化图谱。它完全按照《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有规律而演化,并与五行揭示出的五过程演化律相吻合。从脏腑的结构学基础,洞悉阴阳交感,会发现阴阳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运动规律,并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建军  程凯 《中国针灸》2001,21(6):347-349
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原穴和脏腑的相关性。发现五脏原公安部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但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就六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因此,将六腑之原穴作为六腑的代表穴位有等商榷。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五味入于五脏,而五脏的五行机能与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反,脾不包括在内.五味源于地气,成为"阴成形",特别是生成五脏.形成脏的味与脏的机能相反,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之间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相反相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土家医三元论中"药性、物质、功效"三元性提出的反选法,即是以常用的由功效到物质或由物质到功效的单向思维及研究方式为基础,利用传统药物多成分、多靶点优势,形成的由功效到功效或由物质到物质的双向/多向思维和研究方式。利用反选法以已知功效为起点,通过成分分析,发现另一种与已知功效相关联的新作用,从而发现传统药物新功效或更安全的用法;或者以已知物质成分为起点,通过成分分析,发现与已知功效相反的新成分,从而指导药物炮制或发现新药物资源与新药。反选法是一种简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药物多成分、多靶点优势,促进传统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20.
鬼针草不同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鬼针草中发现治疗糖尿病合并症的天然物质,对鬼针草5种不同提取物对人醛糖还原酶筛选实验结果表明:EtOAc提取物对人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