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助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孕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缓解后,采用助孕治疗,观察助孕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后,8例患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全部缓解。共进行单纯促排卵治疗7个周期,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2个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个周期,冻融胚胎移植2个周期。单纯促排卵周期均未妊娠,人工授精1个周期双胎妊娠;7个IVF—ET周期中,胚胎移植6个周期,3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冻融胚胎移植1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现足月分娩6活婴。1例未妊娠患者在促排卵后4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癌变。结论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缓解后,及时助孕治疗能提高妊娠率,但需严密观察,注意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种植窗期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关系,选择能预测IVF—ET结局的良好而可靠的指标。方法 2004-05—2005-01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40例拟行IVF—ET妇女,在IVF—ET前1周期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组织学积分H—score方法对ER、PR和VEGF在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按IVF—ET后是否妊娠将40例不孕患者分为两组:妊娠组和未妊娠组。结果 未妊娠组腔上皮、腺体PR表达较妊娠组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PR表达较妊娠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子宫内膜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妊娠组较未妊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体PR下调失败,间质PR表达减弱及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减弱可导致IVF—ET妊娠失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PR和VEGF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妊娠是否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8例保守治疗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结局及适宜的辅助生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4月18例不孕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应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的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①14例患者在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3~36个月后病灶消退,4例病灶持续存在;②3例患者在停止治疗5~15个月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的再现率为33.3%;③8例患者接受了辅助生育治疗.5例分别经CC+HMG促排卵治疗3~6周期无优势卵泡发育.1例在第6个促排卵周期获宫内单胎妊娠。4例(包括1例CC+HMG促排卵未孕者)患者接受了5个周期IVF助孕,1例输卵管妊娠。1例自然流产。另2例冻存胚胎等待移植。结论多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有效。对这类患者.一旦内膜病变消退,应积极助孕.可以适当放宽IVF—ET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及其相关因素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 年8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科因输卵管因素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RIF患者(RIF组,n=40)为研究对象;同期IVF-ET治疗首次助孕成功的患者(首次IVF助孕成功组,n=40),首次IVF-ET助孕治疗失败患者(首次IVF助孕失败组,n=40)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API)、子宫内膜厚度,并同时测定血雌二醇及孕酮值。比较三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RIF组患者UAPI 3.3±0.4,显著高于同期IVF-ET治疗首次助孕成功组2.3±0.5及失败组UAPI 2.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VF-ET治疗首次助孕成功组与失败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子宫内膜厚度、雌二醇及孕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G日测定UAPI有助于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种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超促排卵与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行长方案IVF-ET患者70例,检测自然周期排卵后第3天和超促排卵周期取卵后第3天(即ET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状态。按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显示情况分为3级:I级,内膜穿支血流≤2支;II级,内膜穿支血流为3—5支;Ⅲ级,内膜穿支血流≥6支。随访IVF-ET结局,分为妊娠组(24例)和非妊娠组(46例)。结果:妊娠组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与未妊娠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2组间超促排卵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妊娠组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均较为丰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未妊娠组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较自然周期丰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丰富可能提示较高妊娠率,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参考指标之一。超促排卵可能改变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尚无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参数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道给药和肌内注射黄体酮给药后在血中和子宫内膜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51例健康绝经后女性,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临床常规给药剂量阴道给药组给予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90 mg阴道给药,肌内注射给药组肌内注射黄体酮油剂20 mg,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用药7天。在给药5~7天后测定血激素水平,活检取子宫内膜组织并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内膜孕酮浓度。比较两组用药后子宫内膜组织中及血中孕酮浓度及用药前后血中孕酮浓度。结果:完成研究并符合条件共39例,两组基线水平包括年龄、停经时间、基础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给药组血中孕酮浓度与肌内注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给药组子宫内膜孕酮浓度(11.13±11.44 nmol/L)与肌内注射组(2.54±1.90 n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阴道给药组用药前后血孕酮浓度变化(20.03±12.08 nmol/L)与肌内注射组(19.71±9.22n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结论:与肌内注射给药相比,阴道凝胶经阴道给药的子宫局部吸收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 将含醋酸炔诺酮1毫克,炔雌醇50微克复方炔诺酮口服避孕片改为阴道给药。受试者20名妇女(20~25岁),均有生育力,既往月经正常,受试前三个月未用任何激素类药物。周期第五天起用药,连用21天。用药前及后20天,24天取血测血中孕酮水平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并在第24天取子宫内膜活检,询问有无副作用,共观察57个周期。结果:(1)受试者在用药前血浆孕酮平均水平约11.8ng/ml,用药后均低于3ng/ml,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程度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各个环节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 7例已明确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共 139周期IVF ET与同期输卵管因素不育患者 139例进行的 139周期IVF ET的控制性超排卵 (COH)治疗、受精率、卵裂率、每周期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进行IVF治疗时使用促性腺激素的总量增加而获卵数减少。重度患者雌二醇 (E2 )峰值下降 ,流产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IVF ET治疗时随着病情加重 ,卵巢对控制性超排卵的反应性下降 ,重度患者流产率增高。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了卵子与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黄体功能缺陷(LPD)是不育患者的重要病因。其发生原因有多种解释。促性腺激素刺激异常,使卵泡发育不充份,可导致颗粒细胞黄素化不足及黄体期血清孕酮水平低减。但是血清孕酮水平正常时,内膜成熟亦可异常。子宫内膜类固醇受体缺陷可能是内膜缺乏孕激素反应的原因。本文研究15例22~33岁不育妇女21个排卵周期中系列子宫内膜胞浆及胞核孕酮受体浓度的变化。根据基础体温(BBT)测定,系列内膜活检和血清孕酮水平将19周期分为正常组(8例,9周期)和LP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方法 2003-05—2005-0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对进行IVF-ET的患者固定相关条件,采用超声下胚胎移植、雌二醇(E2)/孕酮(P)监测调控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时机及助孕术前行子宫内膜搔刮术,观察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超声下发现胚胎移植(ET)日子宫位置较预探有变化者占45.69%,其中深度增减超过5mm者达23.28%,其单胚种植率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CG日E2/P比值在3.01~4.00者妊娠率最高,〈1者无妊娠。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形态不良者经搔刮术转为规则三线征者占63.64%,获得了与内膜形态良好患者相近的临床结局;经上述措施,临床妊娠率及单胚种植率逐年提高,最高达到53.85%和31.88%。结论 超声下ET和助孕术前子宫内膜搔刮术,对提高IVF—ET妊娠率显示了有效的价值,E2/P监测调控注射HCG时机的效果有待样本积累。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为评价用GnRHa治疗后行IVF患者中比较使用微丞化口服黄体酮和肌肉注射油剂黄体酮支持黄体酮的效果。临床观察,患者均采用Gn-RHa后使用FSH或hMG促卵泡发育,周期14天行采卵,3天后作胚胎移植、周期15天起,24例口服黄体酮(ZOOmsTid)19例肌肉注射黄体酮(SOmsQd)。二组间的年龄、刺激反应及采卵结果统计学方面没有差异。测定第ZI天孕酮水平,肌肉注射组为776土13.Zng/n。1,口服组是81.5土16.Zng/ml,周期28天孕酮水平,肌肉注射组是763土15.Ong/ml,口服组是53.6士lOng/ml。二级各有11例妊娠,胚胎种植率在肌肉注射组是4O.9%,口服组是18.l%,在胚胎数量和质量及;防床妊娠率方面,二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口服组中有2例流产,其中互例是染色体异常,肌肉注射组中无流产者。口服组胚胎种植率低于肌肉注射组,有统计学差异。口服组有4例在同期第28天时其孕酮值rtZOng/ml,均未妊娠。hCG注射则视EZ浓度而异,E。>10OOPg/ml者,hCG50OOU,E。rtl0OOPg/ml者,hCGIO000U,hCG剂量不同的二组其孕酮浓度种植率及妊娠年均无差异。结论:口服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组孕酮浓度相近,但口服组胚胎种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女性不孕常见原因之一,该病通过多种途径导致不孕。近年研究发现,EMs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EMs使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导致胚泡着床障碍.EMs不孕患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低。因此现针对EMs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盆腔痛常见原因。孕激素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和炎症反应,但部分患者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这种孕酮抵抗的分子学基础可能与孕激素同源受体B(PRB)有关。孕激素作用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后者作用于相邻的上皮细胞,诱导产生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2),该酶则将雌二醇(E2)灭活为雌酮。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缺陷,缺乏PRB孕激素不能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进而产生17βHSD2,最终使异位内膜E2增加。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孕酮抵抗和异位内膜E2代谢异常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42对原发或继发不育的夫妇,双方均进行过系统检查。在每一个选择做子宫内膜活检的周期中,从第9天到第17天每天测血中的17β-雌二醇和LH含量。在周期的后半期取子宫内膜,同时取血测孕酮。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组20人,月经规则,25—35天。基础体温曲线为双相,在第12—15天开始升高。腹腔镜检查卵巢正常。不孕的原因可能由于输卵管阻塞或男方的原因。第二组22人,一切检查正常,不孕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孕酮受体基因内含子G插入306碱基对多态性(PROGIN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005-06—2006-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解放军463医院将66例手术及组织学证实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56例,通过人末梢血提取白细胞DNA,PCR检测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野生型T1和突变型T2)频率.结果 两组比较突变型T2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0.14,对照组0.04,OR:4.54(95%C1:1.50—13.78),P=0.004。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有2例纯突变型T2(3.0%):结论 PROG1NS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月经失调是妇女常见的症状。除全身或生殖系器质性病以外,卵巢排卵功能异常或黄体功能缺陷(LPD)引起孕酮缺乏是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对无生育要求患者的治疗可补充孕激素调整周期,并预防子宫内膜增生。地屈孕酮是天然孕酮,经紫外线照射,三维结构改变而形成的纯孕激素制剂,在欧洲已应用40余年。现报告地屈孕酮治疗且孕酮缺乏引起月经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VEGFs表达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并行药物刺激,体内研究采集放置曼月乐,口服MPA或注射GnRHa后的患者内膜,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内膜组织中VEGFs 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研究显示,孕酮和Gn-RHa均抑制内膜VEGFs mRNA的表达,病例组下降的幅度小于对照组。放置曼月乐和注射GnRHa均使在位内膜VEGFs mRNA表达明显升高,口服MPA组的VEGFs升高未达显著性差异。VEGFs mRNA的表达与MMP-9mRNA呈正相关。结论孕激素和GnRHa体内用药对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VEGFs表达的影响不能用体外干预的效应简单推论。VEGFs升高不一定引发突破性出血。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蠕动波在正常生殖功能调节和胚胎着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阴道超声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最经济的检测方法。在正常未孕子宫,子宫内膜蠕动波的频率、方向、振幅等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发生变化,与子宫相应的生殖功能一致。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蠕动波的变化趋势与自然周期相似,但频率更高。移植前高频蠕动波显著降低体外受精(IVF)临床妊娠机会。添加孕酮、间苯三酚、阿托西班可能通过有效抑制子宫内膜蠕动、促进胚胎着床而改善IVF妊娠结局,特别对于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但有待于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子宫内膜蠕动波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单胺氧化酶A(MAO—A)在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次IvF-ET失败患者fA组,n=39)、2次IVF-ET失败,第3次获得临床妊娠患者(B组,行=8)、首次IVF—ET获得临床妊娠患者(C组,n=21)在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MAO-AmRNA的表达和MAO-A蛋白的表达及定位,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子宫内膜的胞饮突数量及发育情况,探讨子宫内膜MAO—A在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结果:反复IVF-ET失败患者在子宫内膜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MAO-A的表达低于首次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P〈0.05)。结论:子宫内膜MAO-A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采取自拟化瘀消癥益膜方联合地屈孕酮对减少复发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的血瘀证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使用地屈孕酮干预,研究组术后使用自拟化瘀消癥益膜方联合地屈孕酮干预。对比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比对照组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80.00%高(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对患者实施自拟化瘀消癥益膜方联合地屈孕酮干预可获得良好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