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营养障碍期或环疽期患者,采用股动脉—大隐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转流术(Arteriovenous reversal)治疗作了介绍。将大隐静脉(或贵要静脉)上端切断,与股深动脉分歧部以下2cm股浅动脉(或肱动脉)行端侧吻合,使股动脉(或肱动脉)血流沿大隐静脉流经毛细静脉,进行营养交换,患肢营养状况迅速改善。术后使患肢得以保留,恢复功能,其中13例避免了截肢。本手术优于腰交感神经链切除术,倒转的大隐静脉动脉化和大网膜带蒂移值营养功能重建等法。  相似文献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血管,治疗方法虽多,但肢体坏死率高,往往因此而截肢。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游离大网膜移植及动静脉转流使许多患者免于截肢,但临床应用有所限制,前者在肢体严重缺血时,作用缓慢,且手术创伤大,后者在血管病变广泛,转流血管可能影响原有侧支循环,甚至有可能形成吻合口血栓,而导致肢体更为严重的缺血后果。故此我们设计了利用肢体外的肩胛下动脉转位、动静脉转流治疗1例上肢三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5例(30条肢体)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CTA结果对病变肢体行下肢动脉造影,行球囊扩张和(或)置管溶栓术。结果本组25例患者(30条肢体)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肢皮温明显升高,下肢疼痛减轻或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溃疡伤口经清创换药2~3个月后愈合。8例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1例行大腿截肢术。术后随访22例,随访率88%,随访时间1~24个月,无溃疡复发及肢体坏死。结论腔内治疗可改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肢血供,促进溃疡及创面的愈合,增加保肢率,降低截肢平面。腔内介入技术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鼓舞,长期疗效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4.
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第Ⅱ、Ⅲ期患者,采用股动脉——大隐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转流术治疗。1984~1985年经治9例,1例失败,8例取得满意效果。将大隐静脉(或贵要静脉)上端切断,结扎大腿部五属支,与股深动脉分歧部以下2cm 股动脉行端侧吻合,十天后结扎合吻口下2~3cm 处股动脉,使股动脉血沿大隐静脉流往毛细静脉,迅速改善患肢营养状况。术后发现大隐静脉无瓣膜阻流,动静脉造影显示血运良好,摘除坏疸趾(指),保留了患肢并恢复功能。手术优于大隐静脉移植动脉化,大网膜蒂移植和动静脉瘘法。对手术方法,适应征、作用机理和结扎股动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78年起开展了脉管炎的血管手术,我院从1989年开始这方面工作.现就动静脉架桥的9例作一简要分析.近4年来,我院共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22例,其中保守治疗7例,行截肢手术6例,做动静脉架桥手术9例,基本情况见附表。通过9例动静脉架桥手术,我们体会手术效果与  相似文献   

6.
王新玲  李华  孙邈 《新疆医学》2007,37(2):131-13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称Buerger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中、小动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伴行的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为主。亚洲发病率高于西方,尤其是寒冷地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末梢感觉和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营养缺乏性变化,病变及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最终可导致肢体末端坏疽和溃疡。  相似文献   

7.
高剑波 《大家健康》2016,(5):115-116
目的:探究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则进行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血流量、血流速度以及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以及足背动脉血管内径的指标均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提升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利用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技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 对1例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年,男性56岁患者,在胫骨内前方中段做一个纵长方形截骨(长120mm、宽20mm),然后安装可搬移骨块的装置,术后第5天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横向搬移骨块,移动距离22mm为止,术后2个月拆掉搬移装置。结果 从术后1周骨搬移开始,病人小腿冰冷感,足末端麻木,间歇跛行等症状逐渐好转,消失,术后25d血管造影证实,被搬移骨的周围(下肢末端)形成了丰富的血管网络(术前Guo动脉以下中、小动脉中断)。结论 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网)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对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静脉造影结果的分折,认为远端动脉病变为主,而静脉的改变是继发的,其闭塞仅限于肢端病损。因此,宜改变传统高位截肢,代之以尽可能多保留肢体长度为目的的动静脉转流术等方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讨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术后护理.方法 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手术后护理.结论 通过护理可以使病人卧床期间的皮肤完整无损;截肢病人未出现幻肢痛或幻肢痛被有效控制;病人卧床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病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变,恢复自信心,主动配合医护处理;经医护措施处理后,病人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腰交感神经节切除对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三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液动力学及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共行分期股浅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三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例(22肢),其中并行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组13例(13肢),未切除组8例(9肢).用彩色多普勒检测第一期术后吻合口周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近端动静脉血流量均增加(P<0.01),并神经节切除组较未切除组增加量多(P<0.05);吻合口远端动脉血流量术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吻合口远端静脉离心方向血流量切除组较未切除组多(P<0.05).并神经节切除组肢体溃疡或坏疽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未切除组短.皮温升高明显.结论此联合手术治疗下肢三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起协同作用,使缺血肢体获得更多动脉血,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Ⅲ期血栓闭塞性脓管炎(TAO)以下肢大动脉干完全阻塞为基本病理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病人预后往往不良。我们于1986年后对10例Ⅲ期 TAO 患者采用高位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大隐静脉转流术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1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忠镐 《吉林医学》1993,14(5):263-265
<正> 血栓闭塞脉管炎(TAO)被国内外学者视为顽固性疾病。原因在于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病残率高。TAO主要发生于下肢,动脉闭塞位置多在腘动脉及以下分支动脉,适合血管重建术的病例不多,所以目前中西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外科治疗方面,除组织坏疽不得不施行截趾和截肢外,选择适当病人施行动脉直接或间接重建术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也是积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对中、西医理论的再学习 ,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当于中医学的黄鳅痈、脉痹等 ,其病理基础如《外科全生集》曰 :“诸痈血陷者乃气虚血寒凝结所致。”说明形成本病的内因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畅行于脉道 ,导致血液凝结 ,外因为寒邪侵袭经脉 ,引起血流不畅 ,使局部缺血 ,出现营养障碍 ,严重者可使组织坏死。治疗思路有三 :( 1 )温肾益气与散寒相结合。因人体的肾阳和五脏之气既是生命的根本 ,又是抗病祛邪的基本动力 ,正与邪势不两立 ,正气足才能有力祛邪。在温肾益气的同时辅以散寒使久郁之毛窍以开 ,腠理疏通 ,逐…  相似文献   

18.
张志彬  王胜文 《吉林医学》1998,19(6):340-341
<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D)又称 Buerger 病,为一种累及周围中、小动静脉的周围炎症和闭塞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纤维化及血栓形成。主要发生于四肢动脉、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极少发生。本文报告了自1995年~1997年28例经临床及数字  相似文献   

19.
20.
本组脉管炎患者19例,其中男18例,女1例,患病部位以下肢居多,脉络寒凝证(下称“寒凝”)6例、脉络血瘀证(下称“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