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房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其中合并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98例,均行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及常规生化检查。结果:两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合并房颤组(191.83±20.22)>非房颤组(155.73±38.88),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老年高血压伴房颤与乳酸脱氢酶呈显著相关性(r=0.560,p=0.000)。结论:老老年高血压伴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故推测其在老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应重视该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及糖调节受损(IGR)时的近期预后.方法 分析经确诊为老年AMI并发房颤者135例,比较AMI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房颤早发(IGR)和晚发亚组;比较其间梗死部位,死亡患者AMI发生的部位,房颤并发IGR患者近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老年AMI并发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而AMI并房颤及糖耐量减低(IGT)的老年患者病情更重且预后差(P<0.05).结论 老年AMI并发房颤者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而并发房颤及IGT时病情更严重且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或加重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老年患者常常是多病共存,且伴有多种老年综合征。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的治疗强调综合管理:进行必要的老年综合评估;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基础疾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根据老年房颤的不同状态,采取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及抗凝治疗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或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glycoprotein IIb/IIIa complex, GPIIb/IIIa)和糖蛋白Ib(glycoprotein Ib, GPIb)水平.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结果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GPIIb/IIIa荧光阳性率为9.23%(0.66%~73.89%),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的2.61%(0.58%~17.33%)及健康老年组1.71%(0.45%~6.11%),(均为P<0.01).而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的GPIb荧光阳性率为(93.66±3.66)%,明显低于无房颤组的(96.65±2.10)%及健康老年组(97.88±1.89)%(均为P<0.01).此外,房颤患者的MPV水平也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P<0.05). 结论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高及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这些异常改变可能与老年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或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随机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单方面采用常规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 200例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完成治疗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的LVEDd、LVFS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5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随机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单方面采用常规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 200例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完成治疗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的LVEDd、LVFS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5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目前国内外公布的心房颤动(房颤)治疗建议中,抗凝治疗均被列为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房颤抗凝的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相差甚远,我国房颤抗凝率不足5%。老年房颤不仅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同时也是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寻求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是临床医师目前面临的挑战。 1 老年房颤患者是抗凝治疗的主要人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岁,在<60岁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者11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者42例,非阵发性房颤68例。收集心脏超声断面图收缩期左心房前后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非阵发性房颤组LAD显著增大(P<0.05),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与血压、年龄及LAD相关。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者可出现显著的左心房扩大,年龄、高血压、左心房扩大均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患病率>12%[1]。房颤可导致卒中及相关栓塞性疾病,因此需要预防性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2]。依据CHA2DS2-VASc栓塞风险评分[3],在≥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中,如无禁忌证,均应抗凝治疗。然而,其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老年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仅为14%~32%[4-5],明显低于非老年病人。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抗凝治疗不足的影响因素[5-6],对老年病人未使用OAC的直接原因研究较少[7],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诊治的年龄≥75岁且具有抗凝适应证的729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房颤与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现就我院1986年10月至1992年2月住院老年房颤患者101例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老年房颤患者101例,男性81例,年龄68~85岁,平均年龄67.08±5.14岁,女性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9.4±6.55岁。阵发性房颤41例,慢性房颤60例.非瓣膜病房颤93例,瓣膜病房颤8例,房颤最短病程1月,最长病程25年。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窦性心律老年患者4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9.11±5.89岁。二、原发疾病冠心病55例,高心病20例,扩张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病率高,房颤相关卒中致死、致残率高。临床实践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应 用普遍不足,但年龄本身并不是抗凝禁忌,对老年房颤患者应兼顾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老年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临床较为常见,为了解老年房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本文对我院3年来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32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以探讨冠心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及基层医院医生如何正确判断老年房颤的病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规范的抗凝治疗可以显著减少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现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阐述。1老年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衰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表现为躯体储备功能下降和并发症增加,影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老年房颤患者栓塞风险较高,除了进行栓塞评分外,还应进行衰弱评估,个体化地选择抗凝方案。衰弱的老年房颤患者不应拒绝抗凝治疗,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会有更多获益。本文就衰弱对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决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不仅诱发心功能不全,还会导致脑卒中事件增加。据统计,我国房颤发病率为0.77%,而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房颤发病率达8.5%。年龄≥75岁的老年房颤占45%,年龄≥65岁的老年房颤患者约占70%[1]。说明老年人是房颤患病的主要人群,年龄增长是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心肌退行性改变导致心房纤维化有关。房颤多由左心房肺静脉触发,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MR)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现状,分析房颤是否与MR治疗决策及预后相关.方法 选择中度以上老年MR患者2248例,分为房颤组(537例)和非房颤组(1711例),比较2组基线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差异.结果 老年MR合并房颤发生率为23.89%.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群心房颤动(房颤)的现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年龄≥65岁常住居民3758例进行现况调查。以心电图或Holter检查作为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218例,非房颤组3540例,设计统一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疾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并计算房颤患者的CHADS2评分。结果入选者中,房颤患病率为5.8%,其中≥85岁房颤患病率高达27.7%,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1)。房颤组年龄、腰臀比、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76.78±7.32)岁vs(72.32±5.46)岁,P=0.000;0.90±0.60 vs 0.88±0.10,P=0.002;24.3%vs 17.1%,P=0.007;72.0%vs 45.0%,P=0.000;17.4%vs 11.0%,P=0.012;18.8%vs 10.0%,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心力衰竭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房颤组CHADS2评分≥2分176例,占80.7%,年龄与CHADS2评分存在线性趋势关系(P=0.002)。结论社区老年人群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年龄、高血压、心力衰竭均是老年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房颤脑卒中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特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复律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测定老年人持续、阵发性房颤及房颤复律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1)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各指标持续、阵发性房颤组及房颤复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次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差异显著(P<0.05)及差异不显著(P>0.05);(2)房颤复律组E/A为0.71±0.14,与照对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持续、阵发房颤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与房颤复律组比较,分别为P<0.01,P<0.05。结论老年特发性持续房颤患者存在明显左心功能障碍;阵发性房颤者短时间内可出现左心功能改变;房颤复律后心脏收缩功能可恢复或接近正常,但仍存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 测量 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PAF组 )及 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 4 7.0 7± 12 .3 5 )ms和 ( 12 1.2 5± 13 .2 4)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 ,Pd≥40ms时相对危险度 3 .3 3 ,Pmax≥ 110ms时相对危险度 2 .48。结论 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