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6例被虐待儿童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被虐待儿童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注预防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统一表格及方法和判断标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期间86例被虐待儿童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受虐待儿童男女之比为0.76:1,女孩多于男孩。年龄以3~16岁居多,占60.46%。发病季节以春冬季为主,分别占32.6%和33.72%,虐待方式以身体虐待为主,占45.34%,损伤类型以皮肤软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纳入四川省南充市、内江市、泸州市23所初、高中学校的12 773名学生,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对父母离异组和对照组进行1∶1匹配,将匹配后个体特征进行比较,使用χ2检验分析各变量在心理虐待与忽视间的差异,分别以心理虐待、忽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匹配后父母离异组及对照组均为1 898例。两组在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调整性别、学段、父母学历、住校、长期照顾者等混杂因素后,相较于对照组,父母离异组中学生遭受心理虐待的风险(OR=1.43,95%CI=1.26~1.63)、忽视的风险(OR=1.53,95%CI=1.33~1.75)均增加(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对离异或不稳定婚姻家庭中学生的支持与干预。  相似文献   

3.
老年虐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果表明HPV自检法的真实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53%(95%CI:74.23~89.93)和85.86%(95%C1:84.23~87.36)。随机抽样结果显示,传统方法计算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95%C1:80.74-95.56)和71.96%(95%C1:68.71~75.00),采用逆概率权重法校正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5%(95%CI:63。11-92.62)和85。80%(95%C1:85。09~86.47);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校正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13%(95%CI:66.81.93.46)和85.80%(95%CI:84.20~87.41)。表明在复杂抽样情况下,逆概率权重法能够有效校正存在证实偏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对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减少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在儿童期遭受的来自教师的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被教师虐待过的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是未被虐待过的2倍左右,其中被教师打过(OR=1.917)、被教师罚跑(OR=2.125)、被教师罚劳动(OR=2.353)等项目的暴露比值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因儿童期遭受教师虐待而增加,儿童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为正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有虐待经历大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的30.9%;男生及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更易受到虐待(P<0.05),虐待经历与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所在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及是否单亲家庭无明显关联;遭受虐待的大学生PTSD总分及5个因子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者(P<0.01),其中,>90%受虐者认为创伤事件对精神有不同程度的打击,近80%的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或工作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看到或听到与事件有关的事情担心事件再度发生。结论 有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7所大学的1 130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 130名大学生中50.8%最近一年有过恋爱经历,其中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6.9%和11.1%。遭受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4.1%、10.6%和9.9%,实施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8.0%、7.1%和3.7%。有509名(45.0%)大学生在童年期曾有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其中被用力徒手打、用物品打、在其他人面前遭到羞辱和目睹父母打架或父母打兄弟姐妹的比例分别为41.6%、24.9%、13.1%和24.5%。具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均高于童年期没有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大学生恋爱暴力问题不容忽视,童年期遭受父母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探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后心理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CTQ-SF)、德克萨斯社交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38名成人进行问卷调查;以CTQ-SF均分为界,将238位被试者分为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分析CTQ-SF得分与德克萨斯社交问卷、SCL-90得分的关系。结果 不同儿童期虐待组社交行为总分及SCL-90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虐待与社交行为呈负相关(r=-0.165,P<0.05),童年期虐待与SCL-90呈正相关(r=0.434,P<0.01),社交行为与SCL -90呈负相关(r=-0.337,P<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成年后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童年期虐待会对成年后社交及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父母童年期虐待经历、父母反思功能和亲子关系的关系,为改善亲子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4-7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版)、父母反思功能问卷、亲子关系量表对582名通州区3~6岁儿童的父母进行测查.结果 反思功能在父亲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亲子关系间不存在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数为x...  相似文献   

9.
潘家永 《长寿》2012,(1):67
律师先生:我们老两口已年近七旬,因行动不便,就请了一位保姆做家务。不久前,保姆在我家做饭时不小心被烫伤了,由于伤势较严重医疗费较多,她就要求我们支付医疗费。我们认为,保姆是自己干活儿不小心受伤的,不应找我们赔偿。请问:保姆干活受伤可以要求雇主赔偿吗?读者方程宁益智乐园(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方式有分歧案例1 我和太太结婚12年,有个9岁的儿子,生活一直很平静。可是我和她的冷战已经持续了半个月。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于一点:关于儿子的教育。我对儿子的教育是放养式的,对儿子要求不多,只要他开心就行。但老婆对儿子却非常严格,不仅不让儿子玩游戏,而且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课后补习班。  相似文献   

11.
采用Meta分析评价中国儿童虐待发生率,为减少儿童受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1989-2013年发表的有关儿童受虐率的文章,用R软件采用率值合并法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共10篇,涉及受虐监测样本量11 077人,其中发生受虐5 895人,随机效应模型显示儿童受虐率为54%(95%CI=42% ~67%).异质性分析显示I2 =99.5%,Tau-squared=0.038 8,P<0.01.结论 儿童受虐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需予以关注.应进一步提高对儿童受虐的识别,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儿童虐待现象古已有之,但目前对儿童虐待尚无统一的界定。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了如下描述: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且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可归纳为三种.希望各位父母能够因此幡然醒悟。  相似文献   

15.
儿童虐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已成为全球发展中一个被忽视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准确识别低年龄段儿童所遭受的虐待对损伤治疗、降低儿童再次受虐待风险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儿童虐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目前存在的虐待识别与筛查工具进行综述, 为中国儿童虐待风险识别工具的开发和识别系统的建立提供循证依据, 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或降低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虐待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而且其危害可能波及孩子的整个人生过程.避免和减少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责任.该文通过介绍日本的《虐待儿童防止法》及其实施后的积极效果,结合中国近几年虐待儿童事件报道的统计分析,揭示中国制定适应新的社会形式的《虐待儿童防止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便加强中国防止虐待儿童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儿童虐待作为造成儿童意外伤亡的重要因素,需要了解近年来国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主要内容:该文章围烧以下方面进行了综述:儿童虐待的定义、诊断标准、调查方法、正常及特殊人群的流行情况;儿童虐待发生的可能病因和后果,干预原则与效果.结论: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未成年中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探讨被父母打骂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为制定保护儿童策略及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1年5月对北京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不记名伤害问题调查数据,对552名初一至高二年龄未满18岁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552名学生中,58.7%报告近1 a来有过下列至少1项被父母打或/和责骂的经历:被父亲打(12.1%)、被母亲打(8.0%)、被父亲责骂(46.4%)、被母亲责骂(43.7%)。在近1 a内有3项或以上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出现自杀意念(32.1%)和饮酒醉过(11.3%)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分别为8.3%和1.3%)。结论中学生被父母打骂现象普遍。被父母打骂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9.
儿童虐待(child abuse,CA)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公众健康领域令人困扰的一部分,覆盖了家庭、社会文化、教育甚至医疗卫生体系[1].美国1岁以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外伤性损伤,而在所有形式的外伤性损伤中,儿童虐待是死亡和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对儿童虐待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受虐待的成人会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虐待,表现为虐待的代际循环(transgenerational cycle of maltreatment,TCM)[2].目前,国际上将儿童虐待分为4种类型,即躯体虐待(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实施暴力)、心理虐待(攻击儿童的心理幸福)、性虐待(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儿童的性器官和性发展)和忽视(养育者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3].  相似文献   

20.
<正>自传体记忆指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和个人信息的记忆,是自我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1]。自传体记忆分为具体记忆和概括记忆,具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某个具体时间、地点,且持续时间不超过1 d的具体事件的记忆;概括记忆则是指对没有具体的时间、持续时间超过1 d的事件(扩展记忆)或是一段时间内反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