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与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1639G>A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以哈萨克族、汉族原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100例作为病例组,以哈萨克族、汉族无心房颤动患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哈萨克族病例组和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病例组与对照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病例组和汉族病例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组与女性病例组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ORC1基因1639G>A位点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心房颤动患者分布中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儿童超重/肥胖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2009年5-6月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所小学中7~12岁超重/肥胖学龄儿童2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非超重/肥胖健康学龄儿童255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结果 汉族与哈萨克族健康学龄儿童ApaⅠ、Bsm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儿童ApaⅠ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哈萨克族儿童Apa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及哈萨克族儿童Bsm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汉族及哈萨克族儿童两位点突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汉族=3.73,P=0.15;χ2哈萨克族=0.29,P=0.96)。结论 VDR基因ApaⅠ、BsmⅠ位点多态性分布存在民族差异;Apa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无相关性,而与新疆汉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相关;BsmⅠ位点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此两类人群10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组、EH)及10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NT)血中ACE基因16号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统计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混杂因素后ACE基因I/D多态性与EH的关系。结果两族人群的EH组与NT组D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两族人群EH的发病率与ACE基因(I/D)多态性相关(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为新疆地区维族、汉族EH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贵州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汉族心房颤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黔西南地区选取111例住院房颤患者,分为少数民族组(51例)和汉族组(6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常规检查结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与房颤关系.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少数民族组房颤发病年龄、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左房前后径均小于汉族组,尿酸、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汉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组ACE基因I/D的基因型以ID型(43.1%)为主,其次为Ⅱ型(41.2%)和DD型(15.7%),等位基因Ⅰ和D分布频率分别为63%和37%;汉族组基因型以Ⅱ型(46.7%)为主,其次为ID型(28.3%)和DD型(25%),等位基因I和D分布频率分别为61%和39%;两组ACE基因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ACE基因I/D各基因型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I/D各基因型在男女性别分布上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及汉族房颤患者中ACE基因I/D的基因型分别以ID型和Ⅱ型为主,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性的种族差异性,该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受性别的影响;少数民族房颤发病年龄、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左房前后径均小于汉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收集有效的研究病例,其汉族正常对照组150例,汉族心力衰竭组15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汉族正常对照组与汉族心力衰竭组血液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3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海南汉族正常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心力衰竭组各基因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海南汉族心力衰竭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青海省贵德地区汉族冠心病(CHD)患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89例和健康汉族7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II、ID、DD基因型频率。结果:通过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I/D多态性的比较发现,冠心病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7%、46.1%、20.2%,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7%、43.3%;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0%、44.0%、36.0%和42.0%、58.0%。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CE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中显著增加(P<0.05)。结论:贵德地区冠心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相关性,ACE、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云南省晋宁县彝族人群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的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居住在云南省晋宁县129例彝族健康人的ACE基因I/D多态性,计算DD、ID、II基因型频率和D、I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云南省晋宁县彝族ACE基因的DD、I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1%、42.6%和40.3%,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4%和61.6%.和不同种族人群比较,云南彝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与古巴黑人、古巴白人和美国黑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日本人接近(P>0.05).与我国其它民族比较,除云南彝族人群的II基因型频率和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维吾尔族(P<0.05)、D等位基因频率低于维吾尔族(P<0.05)外,云南彝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接近汉族、黎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藏族(P>0.05).结论 ACE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A1166C多态及血管紧张素l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运用PCR和PCR/DdeI酶切技术,检测111例DN患者与138例无DN患者AT1R基因及ACE基因多态基因型.结果DN组和无DN组相比,ATIR基因A1166C多态基因型频率无差异(P>0.05);2组间AT1 R基因A1166C多态等位基因频率也无差异(P>0.05);DN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型等位基因频率均升高(P<0.05);ACE基因DD基因型在ATl R基因AA、AC和CC 3种基因型患者中的分布有差异(χ2=7.82,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DN有关,携带DD基因型和D型等位基因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DN的易感人群.ATIR基因A1166C多态性不参与2型糖尿病DN的发病.ACE基因I/D多态和ATlR基因A1166C多志在DN的发生、发展中均为微效基因,AA、AC、CC基因型患者携带D型等位基因易发生DN,ACE、A1166C多态和ACE基因I/D多态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及其血清活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120例EH组和93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按性别分组计算各组基因型和等住基因频率,另外用比色法测量各研究对象的ACE血清活性.结果男性EH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女性EH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H组中ACE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血清活性在ACE基因DD,ID和Ⅱ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H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显著相关性,特别是男性,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在E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ACE血清活性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广西巴马长寿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与直接测序技术,研究百岁组(≥100岁)27名、90岁组(90~99岁)56名、老年组(60~89岁)114名老人的ACE基因I/D多态性,以79例60~70岁自然死亡人群为对照。结果 在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中,百岁组I/I、I/D、D/D型频率分别为37.04%、33.33%和29.63%,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3.70和46.30%。百岁组D/D基因型频率和D型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老年组 (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90岁组比较,无论是I/I、I/D或D/D基因型,所占百分率均比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D/D基因型经SSCP证实全部相同,无差别。直接测序结果再次验证ACE(I/D)多态性判断准确。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长寿密切相关。长寿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2.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汉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插入/缺失(I/D)的存在状况。方法:利用PCR技术分析102例皖南地区汉人ACE基因型。结果:皖南地区汉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DD47.06%,ID39.22%,II13.72%;等位基因D频率:66.67%,等位基因I频率:33.33%。结论:皖南地区汉人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重庆地区汉人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与科威特人、土耳其高加索人比较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在世居高原藏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基因分布频率及与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浆ACE水平的关系,探讨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的机制.方法 筛选世居高原的青海地区藏族、汉族健康男性青年各30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两组人群ACE基因的I/D多态性;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动脉血氧分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肺动脉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血浆ACE水平.结果 藏、汉两组ACE基因的II、ID、DD三种基因型的频率为0.700、0.233、0.067和0.300、0.467、0.233,差异有显著性(x2=9.725,P=0.006);两组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16、0.184和0.534、0.466,差异有显著性(x2=10.227,P=0.001);两组人群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血浆AC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动脉血氧分压、肺动脉收缩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无相关性.ACE基因L/D多态性在藏、汉民族间存在差异,致血浆ACE水平差异,这种差异与藏族人群适应高原低氧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l3例,DCM43例)及53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型。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值比分别为4.16,2.65。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我们在一组116例糖尿病及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重庆地区汉族人中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I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ACE血清水平及其与糖尿病及糖尿病伴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用PCR扩增ACE基因第16内含子I/D片段,用电泳法确定其多态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CE的活性。结果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7.
陈旭娇  凌锋  沈法荣 《浙江医学》2007,29(9):908-9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及伊贝沙坦干预房颤电复律患者电复律疗效的维持与该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40例房颤电复律患者、36例对照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以及观察伊贝沙坦干预和不干预房颤电复律患者窦性节律维持情况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关系。结果房颤患者I/D基因型频率为20/40,对照组I/D基因型频率为17/36,两组患者I/D多态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伊贝沙坦干预者DD基因型频率(6/20)与无伊贝沙坦干预者(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r=1.134,P>0.05)。结论房颤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无关。ACE基因DD型频率低者房颤电复律后易复发。揭示伊贝沙坦对房颤电复律患者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尤燕舞  林栩  王洁  杨发奋 《广西医学》2012,34(7):813-815
目的 探讨桂西地区壮族人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12例(肾病组),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ACE 基因I/D多态性,比较肾病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和肾病组中不同基因型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肾病组中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占优势(P<0.05);肾病组中不同ACE基因型组中TP/24 h、ALB、Scr、BUN、CHO、TG、C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 I/D多态的D等位基因与桂西地区壮族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桂西地区壮族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齐齐哈尔地区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ACE I/D和CYP11B2-344 C/T基因多态性及其在EH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EH患者486例,血压正常者457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LFP对ACE I/D和CYP11B2-344 C/T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ACE I/D各种基因型分别为II 0.344/0.326、ID 0.372/0.497、DD 0.284/0.177(P<0.001),D等位基因频率为0.470/0.404(P <0.05);(2)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 CYP11B2-344 C/T 各种基因型分别为 CC 0.136/0.166、CT 0.469/0.438、TT 0.395/0.385(P>0.05),T等位基因频率为0.630/0.615(P>0.05);(3)高血压组DD+CT联合基因型频率高于血压正常组(P<0.01);而高血压组ID+TT联合基因型频率低于血压正常组( P <0.05)。结论 ACE I/D 多态性与齐齐哈尔地区人群的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CYP11B2-344 C/T基因多态性与齐齐哈尔地区人群的原发性高血压不相关;但两基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