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急诊创伤救治模式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封启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40-154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诊模式在急诊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模式下,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及ICU融为一体对创伤患者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2005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创伤患者2007例,其中227例为多发伤,死亡84例,救治成功率为95.7%。结论合理的创伤救治模式对提高救治水平十分重要,一体化是创伤救治模式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发生的规律、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出动“120”接诊的835例多发伤患者,记录其院前阶段(包括年龄、职业、性别、致伤原因、创伤部位、院前时间等)及院内阶段(包括院内创伤评分、急救措施、手术、输血、收住科室、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等诸多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院“120”接诊的多发伤患者共835例,平均年龄42.30岁,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48.74%);多发伤患者男女比值约为3.28∶1.00;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高处坠落伤;涉及的创伤部位主要为胸部、头颅和脑及四肢;在835例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704例(84.31%),死亡131例,而死亡患者中主要以重度颅脑损伤和(或)胸腹部联合伤为主,集中分布在ISS值大于26分区间。结论通过合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分配急救资源,重视和加强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可有效的挽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7年期间由北京急救中心参与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病例,应用Excel 2007、SPSS 17.0进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符合准入标准的完整病例19 550例,道路交通伤的年发病率约为120人/10万人,死亡率约为4.97人/10万人,其中男性(11 737,60.04%)明显多于女性(7 813,39.96%),平均年龄(38.76±16.84)岁.各年龄组交通伤均多发于每年的10月份,日间多于夜间,以中午前、后最多,但不同年龄患者交通损伤发生的每日时间分布特点不同.受伤者多为行人(7 588,38.81%)和骑自行车者(3 790,19.39%),发生部位多在头面(8 343,42.68%)和下肢(6 828,34.93%),损伤程度以中等损伤为主(11 718,59.94%),造成损伤的一方多为小型汽车(11 490,58.77%).结论:防治道路交通损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规范化的院前救治.  相似文献   

4.
蔡爱敏  朱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救中心2006年11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2例作为新模式组,对接诊的患者采用设计好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治;将新模式开展前2003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救治效果.结果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新模式组的有效救治时间为(47±16)min,治愈5例、好转11例、未愈1例、死亡5例;对照组有效救治时间为(75±18)min,治愈1例、好转3例、未愈6例、死亡15例,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27,u=3.3983,P<0.05).结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按流程展开抢救,建立了一个"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体系,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救治链",缩短了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急诊救治严重创伤314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城市中常见的创伤急救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对2000-08/2005-07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创伤314例进行分析.结果男性236,女性78例,年龄33.8(8~77)岁;创伤评分(TS)13.4±3.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4±3.6;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0.1±11.7;多发伤152例(48.4%).病因交通伤163例(52%);斗殴、工伤93例(30%);坠落伤58例(18%).休克253例,脱险率94%,抢救成功率89%.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261例.急诊滞留时间抢救脱险组(54±28)min,死亡组(121±48)min,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交通伤、斗殴、工伤、坠落伤是城市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确定性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培训项目是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推行。2010年由卫生部委托医院管理研究所与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合作开办,在河南、辽宁、湖北、广西设立4个国家级培训中心。旨在规范在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等危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治行为,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属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的培训项目。本院急诊科  相似文献   

8.
辛代瑜 《医学综述》2006,12(19):1177-1179
研究创伤急救模式对创伤急救效果的影响;比较国内外现存创伤急救模式,找出所存在的差距以及不同国情的不同做法。各国创伤急救模式及其急救效果均不同,并存在一些问题。创伤的急救模式对创伤患者的结局有明显影响,加强创伤急救队伍的建设和改革创伤急救模式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正>据统计,严重创伤的早期诊断存在12%~15%之间的漏诊、误诊率,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如下:1患者的伤情严重,严重创伤患者常伴意识障碍情况,或者存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全面搜集患者的病史资料;2在诊断的过程中,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仅单纯考虑到本科室的损伤情况,缺少总体性观念;3在病情诊断分析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仅仅注意到患者明显出现的四肢损伤,忽略了患者深在、隐蔽的损伤;4医护人员由于缺乏对患者损伤机制的全面认识,特别对患者腹部  相似文献   

10.
张连阳 《西部医学》2021,33(8):1093-1095
创伤是非产科因素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伴随着较高的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率.孕产妇创伤以钝性伤常见,救治时需要考虑胎儿,但首先应评估和救治孕妇,并遵循与其他成人一致的创伤评估处理流程.本文就孕产妇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变化及其对创伤救治的影响做一评述,包括孕产妇创伤评估、胎儿评估和紧急手术等,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区院前急救网络合理布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完善急救网络布局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方案。方法建立正方形急救站服务面积模型,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75%救护车能够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8 min道路行驶时间、道路曲度系数1.6为布局参数,制定布局方案,北京市城区理论上共应规划建设200个急救站。结论北京市城区建设200个急救站,75%的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能够达到12 min,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其效果。方法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等综合治疗,实行院前快速有效的基础创伤生命维护,院内早期综合复苏,选择合理术式施行手术和重症监护,完成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115例多发伤患者治愈93例,死亡22例。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有效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先进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急诊科与下属7所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协同双向接诊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时有社区全科医师和第一目击者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只有医院急诊科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到达时间、患者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外伤和心脏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康中心在实施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丹  熊光仲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44-1445
随着我国急诊医学近30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仅凭医院先进的仪器和急诊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已经不能完整地体现人性化的现代急救意识。医学心理学的进步更是让心理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事实得到广泛重视。本文就急诊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急诊工作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4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抢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吸氧、解痉平喘、人工通气等治疗措施对4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20例经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其中4例患者拒绝去医院继续治疗;现场死亡1例,有33例患者转送医院后24h内完全缓解出院,8例患者需收入病房治疗。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后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了1个专题小组访谈和10个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目前衔接的主要问题在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工作不到位,另外"三无"人员的急救也是衔接的棘手问题。结论医院急诊人员都认识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院前院内急救体系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吴长川  谈跃 《医学综述》2009,15(7):1067-1069
脑卒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急救医疗服务在脑卒中的生存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和掌握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的过程,缩小具体实践和临床指南之间的差距,将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及时治疗及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加强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并从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保障救护车通道以及急救信息的畅通,保证抢救治疗的及时快速进行,以及加强急救体系的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提升急诊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35例为观察对象,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结果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措施。结果:患者的年龄、损伤部位数、ISS评分和就诊时间均为影响患者急救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重视患者的年龄、损伤部位数、ISS评分和就诊时间等危险因素对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影响,并以此为重点制定有效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