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10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根据是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年龄、手术方式、化疗周期数、临床分期及肺相关的物理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9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9.17%(10/1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数(χ2=5.825,P <0.05)、患侧肺平均量(t=-4.011,P <0.05)、患侧肺 V5(t=-2.771,P <0.05)、V10(t=-3.683,P<0.05)、V15(t=-4.113,P <0.05)、V20(t=-4.541,P <0.05)、V25(t=-2.747,P <0.05)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20是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 V20=29.03%为诊断界值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6%。结论:V20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20=29.03%可以作为有效的剂量学指标来评估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3.
食管癌调强放疗中肺损伤的剂量学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中肺组织接受剂量,分析其相关因素,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Topslane Venus调强放疗系统,对29例首程治疗食管癌病人设计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均做全组处方剂量60~68 Gy,在规定计划靶区(PTV)达到95%处方剂量, 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肺组织受照射时剂量体积与损伤关系,以及临床因素与肺损伤关系.结果 在放射性肺损伤有关的因素:左肺最大剂量(Dmax) 、平均剂量(Dmean)、肺V10、肺V20和肺V30中,左肺V20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V20、Dmean、Dmax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肺Dmean、V30、V20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剂量学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 ,5 6岁。 2 0 0 1年 1 0月 8日全麻下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 +左乳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小叶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 ,腋窝淋巴结转移 (7/1 5 ) ,左乳单纯性腺病。术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于 1 1月 6日~ 8日、1 1月 2 7日~ 2 9日分别以紫杉醇 2 1 0mg(d1 )、顺铂 5 0mg(1~ 3d)化疗 2个周期 ,主要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 1 2月 2 5日开始放疗 ,放射野包括右锁骨上淋巴结、右腋下淋巴结及内乳区淋巴结。放疗 1 7次后 (剂量约 3 40 0cGy) ,患者 2 0 0 2年 1月 2 1日受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36例中急性放射性肺炎8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中间期15例,表现介于急性期与纤维化期之间,可同时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实变灶及纤维条索灶;纤维化期13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的纤维条索灶。结论:CT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不同时期的特征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不同设野方式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传统设野方式—锁骨上野+胸壁切线野。2003年11月~2006年10月改进传统照射野方式,增加CT模拟定位、三维计划系统进行数字化重建并加楔形板等技术积极防治。结果:改进照射野方式比传统设野方式放射性肺炎发病率明显下降。结论:缩小肺照射面积、减少照射剂量,则放射性肺炎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中医药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 根据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病理特点等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分为隐匿期、急性期、发展期3期,分别予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益气活血、补肾纳肺等对症治疗。结果 分期后临床中、西医师均能比较容易掌握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药防治的时机和方法,能及时、适当地给予中医药辅助治疗;配合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半年复发转移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精神、食欲、睡眠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本方法简单、实用,打破了西医不能辨证论治的惯例,适合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晚期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疗效。方法 50例术后患者(其中根治术19例,改良根治术31例)在术后2月内进行放疗。设野包括内乳区野、腋-锁联合野,胸壁野,计算靶区剂量为50Gy。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与常规放疗计划(CRT)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心脏的受照剂量,以及不同乳腺体积对其的影响。方法 2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所有病例在同一CT定位片上进行常规放疗计划的设计。处方剂量为靶区50Gy,瘤床区加量10 Gy,总量60 Gy。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分别对两种计划中靶区V95%、V105%和V110%、心脏V30和V40,以及乳腺体积≤500 cm3和>500 cm3对以上数据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 3D-CRT计划与CRT计划的剂量体积百分比V95%(%)分别为(99.6±0.5)和(98.8±1.38),P=0.017;V105%和V110%分别降低24%和53%(P<0.01)。乳腺体积≤500 cm3比乳腺体积>500 cm3在3D-CRT计划中的V105%和V110%分别减少14.2%和8.4%,P=0.045和0.014。心脏的V30和V40在3D-CRT计划中较CRT计划分别增加6.5%和4.4%(P<0.001)。3D-CRT计划中心脏V30在乳腺体积≤500 cm3时比乳腺体积>500 cm3时降低了5%,P=0.03,而V40及CRT计划中的V30和V40未显示出不同乳腺体积情况下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3D-C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优于CRT计划,产生较小的高剂量区域,乳腺体积增加降低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心脏的受照剂量在3D-CRT计划中较CRT计划有少量增加,同时乳腺体积增加会加重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盖凯 《医学综述》2014,20(20):3708-3710
放疗已被公认为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以及总生存率。但是,由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极大改善,关于乳腺癌放疗导致的心脏损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调查显示,心脏毒性已经是早期乳腺癌患者放疗后非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对于放疗导致心脏损伤的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不全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将成为日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不同放疗方案[化疗+放疗+化疗(46例)、化疗+放疗(37例)、单纯放疗(27例)]、受照剂量[≤50 Gy(83例)、>50 Gy(27例)]以及照射野(锁上野46例、腋锁野32例、胸壁野23例)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情况。结果不同治疗方案(化疗+放疗+化疗,化疗+放疗,单纯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照剂量(≤50 Gy、>50 Gy)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P<0.05);照射野不同(锁上野、腋锁野、胸壁野),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照射野、受照剂量不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李岳虹  李冬琴 《医学文选》1999,18(3):331-333
目的 观察放射线对心脏的影响及复方丹参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30 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和配合应用复方丹参组各 15 例,动态观察放疗前后及疗后3 月、1 年的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变化。结果 单放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 P < 005),且以缺血型 S T- T 改变为主,心肌酶学变化不明显。复方丹参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放组( P< 005)。结论 放射线对心脏的损伤以微循环改变为主,复方丹参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同时射野分阶段放疗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研究组术后给予CAF方案连续化疗6周期,拆线后即行腋锁野常规分割照射,DT总量50Gy,完成照射后休息4周后续行胸壁野照射,方法剂量同腋锁野。对照组术后给予CAF方案先行化疗2周期,后行腋锁、胸壁野同时常规分割照射,DT总量50Gy,休息4周后追加4周期化疗。结果 研究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7.9%,对照组为20.6%,差异有显著性(P〈0.05)。5年生存率研究组68.1%,对照组69.8%,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髓抑制均为Ⅰ~Ⅲ度白细胞下降,积极处理后未影响治疗。结论 乳腺癌术后化疗同时射野分阶段放疗可明显降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并不提高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艾秀清 《医学综述》2014,(15):2880-2880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适形与三维调强放射治疗乳腺癌保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调强组和三维适形组,各45例,三维调强组采用三维调强法进行放疗,三维适形组采用常规三维适形法进行放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皮损严重程度。结果三维强调组患者的皮损发生情况较三维适形组轻(P<0.05);三维调强组靶区照射剂量的D95显著高于三维适形组[(4540.5±38.2)Gy vs(4416.0±70.6)Gy,P<0.05],V105%、V110%均显著低于三维适形组[(18.3±7.9)Gy vs(27.8±8.5)Gy,(2.4±0.7)Gy vs(3.8±1.5)Gy,P<0.05]。结论三维调强法临床效果优于三维适形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 h-IMRT)的美容效果。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67例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入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MRT)或h-IMRT组。3DCRT组:采用6MV-X线切线野照射,全乳腺50Gy/25次/5周,然后行瘤床区9/12 MeV电子线补量10 Gy/5 F/1周;IMRT组:采用逆向动态调强技术,全乳腺50 Gy/25次/5周,瘤床区用X线同步加量60Gy/25次/5周,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方式及剂量同3DCRT);h-IM-RT组:全乳腺42.5Gy/16F/22d,瘤床区同步加量48Gy/16F/22d。结果短期随访结果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降低美容效果,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结论大分割IMRT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3月-2001年5月4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患者入组分析。术后残端癌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3例,全部在术后4周行外照射。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5%,10%。单纯残端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6月;1,3,5年生存率均为88.2%,58.8%,23.5%;残端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月,1年生存率74%,3,5年生存率为0%(P〈0.003);残端癌病理为鳞癌患者生存率高于腺癌患者,照射剂量〉60Gy疗效好于〈60Gy。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重要手段,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淋巴结转移情况,照射剂量和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53Sm-乙二胺四甲基膦酸(^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伴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6例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采用两次给药法静脉注射^153Sm-EDTMP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骨痛完全缓解者25例,中度缓解者40例,总有效率为85.52%(65/76)。治疗后有6例骨转移灶完全消失,16例转移灶数量减少或病灶缩小,总有效率为28.95%(22/76)。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仅见Ⅲ度以内的血液学毒性反应。结论 ^153Sm—EDTMP能快速、有效地缓解乳腺癌骨转移疼痛,且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