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陈强 《重庆医学》2013,(4):444-44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不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机的不同,将7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正常组(41例)与延迟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较好的改善,但正常组氧合指数、PaCO2与延误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平均有创通气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延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机械通气指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能更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症状,恢复呼吸机疲劳,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关键  赵华  许西琳 《新疆医学》2006,36(4):31-33
机械通气的应用对于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程度,经抗炎、祛痰、平喘及呼吸兴奋剂等常规治疗及无创通气均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时需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我们从2003年8月-2004年7月采用人工气道通气治疗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按照通气时间的早晚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6 h内予以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 h以后予以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_2/FiO_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及WB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VAP、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予以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能快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无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4例)和对照组(n=10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止咳化痰、氧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困难缓解程度和治疗后4h、48 h的动脉血气分析、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给予无创通气后,动脉血气PaO2明显上升(P<0.05),PaO2下降明显(P<0.05).结论 双水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好,缓解速度快,有效,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张晗  罗红  陈平  李柳树 《当代医师》2014,(11):1472-14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据统计,加拿大患病人数为700 000人,全球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0%,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第三位死亡原因,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7.
石玉花 《中外医疗》2013,(27):105-106
目的探讨ICU中不同时机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该院ICU收治的46例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以及时的抢救和基础治疗,其中23例为发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后6 h内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设为早期组;另23例为发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6 h后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设为延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血气分析结果(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早期组和延迟组FVC、FEV1、PaO2/FiO2、PaCO2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治疗后FVC、FEV1、PaO2/FiO2、PaCO2均优于延迟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优于延期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延迟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状况。较早的运用更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减少治疗时间,且有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卢慧英 《吉林医学》2014,(11):2382-2383
目的:观察鼻(面)罩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3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合适口鼻面罩应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过自身对照观察患者BiPAP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和临床情况的变化。30例中好转27例(90.0%),患者PaO2,S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改善;2例因病情加重改为有创通气;1例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大大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痛苦得以明显减轻,医疗费用得以大大降低,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56例采用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记录通气治疗前后的pH,PaO2,PaCO2变化和RR(呼吸频率)、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动脉血值恢复正常,动脉血PaO2高于无创通气前水平,PaCO2低于无创通气治疗前水平,两者差异有昂著性(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世波 《医学综述》2010,16(15):2394-2395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无创通气在治疗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我科收治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BIB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记录通气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心率变化。结果 78例患者无创通气3~7d后,意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同时减少插管,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监测.方法 对96例重度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施行机械通气,"出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序贯治疗组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气管插管复插率及院内死亡例数.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74±31)h和(168± 57)h、气管插管复插率分别为6.2%和31.2%,VAP发生率分别为2.1%和27.1%,两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部感染控制窗指导下的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复插率及VAP发生率,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是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有效脱机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评价序贯性脱机的可行性。方法:19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采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16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传统方式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APACHEⅡ评分、PaO2/FiO2、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结果: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重度(COPD)疗效显著,序贯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创通气时间缩短(P<0.05),重新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呼吸、循环指标优于传统脱机方式治疗。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达到支持肺泡通气、改善并维持氧合、缓解呼吸肌疲劳的目的,可显著降低有创机械通气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使患者顺利脱机,减少重新插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哮喘所致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COPD、哮喘所致的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 PSV)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6、2 4 h及结束后查血气分析。结果 :用 PSV患者完成了自主呼吸到机械通气的过渡 ,有 4例改用辅助/控制模式或加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哮喘组通气后 1、6、2 4 h及结束后 PCO2 明显下降 ,由 ( 50 .6±2 4 .2 ) mm Hg分别降至 ( 39.15± 15.85) mm Hg、 ( 4 1.11± 14.39) mm Hg、( 4 0 .35± 4 .16) mm Hg、(4 0 .67± 2 4 .2 ) mm Hg,Pa O2 由 ( 65.12± 15.4 7) mm Hg分别增至 ( 97.68± 36.76) mm Hg、( 91.81±2 4 .10 ) mm Hg、( 10 1.52± 2 3.92 ) mm Hg、( 94 .7± 10 .78) mm Hg。COPD组 PCO2 渐下降至正常 ,PO2由通气前 ( 4 1.58± 10 .4 ) mm Hg分别在通气后 1、6、2 4 h及结束后增加至 ( 69.60± 2 0 .68) mm Hg、( 77.64± 2 1.89) mm Hg、( 81.88± 2 0 .4 0 ) mm Hg、( 85.71± 10 .2 1) mm Hg。 33例面罩通气配合良好 ,2例改用气管插管 ,2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哮喘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模式PSV+SIMV;待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PSV水平降至11-12cmH20之间,拔出COPD患者气管内插管,然后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按照患者呼吸频率改变PSV水平,待病情平稳后可继续降低PSV水平,在9cmH,O后可停用呼吸机。观察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按照PSV方式脱机,PSV水平降低至5—8cmH,O时,进行拔管脱机。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总通气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且VAP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NIPPV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撤机成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疗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并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为5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和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pH值和心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27-1828
目的:观察BiPAP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BiPAP呼吸机对15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及临床变化。结果:经BiPAP治疗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明显好转,有效率80%。结论: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何良文 《河北医学》2008,14(6):633-63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 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45例COPD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采用B iPAP 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仅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2h、24h后两组同期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改变。结果:治疗组PaO2、PaCO2、pH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呼吸频率、心率改变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气管插管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作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而观察组(n=50例)患者则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PaCO2、PaO2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aO2、PaCO2、Pa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d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观察组PaCO2(50.01±7.82)mmHg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47.35±7.21)mmHg(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观察组以SIMV+PSV模式治疗,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三组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指标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MV+PSV模式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提升肺通气功能、改善机体供氧、纠正体内酸碱平衡方面的疗效均优于BiPAP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琼 《河北医学》2006,12(10):969-971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选用B 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在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2h作血气分析,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创正压通气后2h治疗结束时,pH值改善(P<0.05),PaO2上升(P<0.01),PaCO2下降(P<0.01)。34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病情加重,家属不同意气管插管而死亡。6例患者病情加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例死亡,4例成功撤机好转出院。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避免了气管插管,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