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人和动物的多种间充质干细胞均存在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离子通道,但钠离子通道是否会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尚无共识。目的:观察钠离子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Percoll’s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主动脉逆行生物酶灌流法分离大鼠成体心肌细胞。将DAPI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体心肌细胞混合培养,应用0,10,100pmol/L的河豚毒素进行干预,1周后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成体心肌细胞混合培养1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结蛋白和肌球蛋白,而10,100μmol/L的河豚毒素均可完全抑制结蛋白和肌球蛋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提示钠离子通道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背景:5-氮杂胞苷能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目的:以5-氮杂胞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5-氮杂胞苷诱导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结果与结论:诱导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诱导后一二周细胞体积变大,三四周后相邻细胞间胞膜有接触,逐渐相连呈肌管状,细胞胞质内可见细丝样结构。诱导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TnI表达阳性,未诱导细胞cTnI表达阴性;诱导组Nkx2.5、GATA4mRNA表达水平较未诱导组显著增加(P<0.05)。提示5-氮杂胞苷可能通过调控GATA4、Nkx2.5基因的表达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促进其成熟。  相似文献   

3.
背景:5-氮杂胞苷能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目的:以5-氮杂胞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5-氮杂胞苷诱导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结果与结论:诱导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诱导后一二周细胞体积变大,三四周后相邻细胞间胞膜有接触,逐渐相连呈肌管状,细胞胞质内可见细丝样结构。诱导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TnI表达阳性,未诱导细胞cTnI表达阴性;诱导组Nkx2.5、GATA4mRNA表达水平较未诱导组显著增加(P〈0.05)。提示5-氮杂胞苷可能通过调控GATA4、Nkx2.5基因的表达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促进其成熟。  相似文献   

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前期实验采用药物诱导的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岛细胞共同培养及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观察其在胰岛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在体环境中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遗传实验室完成,属于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实验材料:SD大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脐带取自汕大附二妇产科健康足月妊娠剖宫产的胎儿,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酶消法分离大鼠胰岛细胞.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岛细胞以半透膜相隔共同培养,在共培养的第3,7,14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RT-PCR方法检测PDX-1基因的表达,以单独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经尾静脉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模型大鼠体内,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人insulin基因表达.结果:[1]共培养条件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2]放射免疫法结果表明,共培养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分泌的胰岛素量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未经共培养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PDX-1,共培养3d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PDX-1,共培养7d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仍表达PDX-1,共培养14d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未表达PDX-1.[4]未经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大鼠胰腺不表达人insulin基因,而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大鼠胰腺在第60天时能够检测出人insulin基因.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在体内外的微环境中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人脐带华尔通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神经细胞移植探索细胞来源。方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分化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观察;了解细胞分化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结果丹参可诱导人脐带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光镜下细胞变短,体积变小,细胞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细胞呈星型,部分细胞的胞质收缩形成细胞的突起;扫描电镜下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后,细胞胞体形成多样的神经样轴突,细胞之间形成网络样的连接;透射电镜下,丹参诱导后,细胞内结构、细胞器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成熟,胞质内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等,诱导后的细胞可见尼氏体样结构——大量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广泛分布的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线粒体;诱导后的细胞也表达神经细胞的标记。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不仅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发生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同时伴发有细胞分化的过程和神经细胞杯记表达,证明人脐带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 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犁及细胞功能.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否归巢至心脏受损部位和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充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细胞移植组、生长激素组、联合组大鼠均在阿霉素诱导下建立心脏衰竭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经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8×10~(13) L~(-1);生长激素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2 U/(kg·d),连续14 d;联合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4周后取材,BrdU+MHC及BrdU+Actin免疫组化染色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情况,评价移植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与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组BrdU免疫组化阳性率显著升高(P < 0.001);BrdU+MHC双染和BrdU+Actin双染后心肌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显著增多(P < 0.001).与模型组比较,生长激素组、细胞移植组、联合组的总血管密度、微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升高(P < 0.001),后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归巢到心脏,对充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能在损伤处区存活、生长,并向心肌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增加损伤处血管密度;生长激素可以改善微环境,加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方法:改良化学法制备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oecliest33342荧光标记后分为3组进行实验,细胞+支架组、细胞+支架大鼠体内组和单纯细胞组。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的组织形态,以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和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充分附着,生长增殖活跃,细胞在支架内分布均匀。细胞+支架体内组与细胞+支架组相比在移植后1—7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14d细胞+支架体内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大于细胞+支架组(P〈0.05)。提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体内环境更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两者融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自体心肌内移植,修复损伤心肌组织,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目的:应用5-氮胞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后进行鉴定,以确定心肌样细胞的结构、形态和功能。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第2代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2.5,5,10,20,40,80μmol/L 的5-氮胞苷,作用24 h 后除去,继续培养4周。结果与结论:5-氮胞苷诱导前,无细丝样结构、无颗粒,胞浆量均匀且少,核/浆比例高,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梭形,细胞呈漩祸样或同心圆生长,核内会见到较为明显的核仁;在5-氮胞苷处理24 h 之后,各组细胞都会出现部分死亡,失去典型的梭形形态,成为棍状或者柱状,40,80μmol/L 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反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2.5,40μmol/L 组诱导4周,5,10,20μmol/L 组诱导1,2,3,4周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心钠素、α-骨骼肌动蛋白基因表达呈阳性。提示经5-氮胞苷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定基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研究已证实,在心肌梗死的大鼠体内,柔毛水杨梅粗提物 EGJ 能有效促进外源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课题组进一步分离 EGJ,最终得到植物源性的活性因子 cardiogenin,其是否也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呢? 目的:分离柔毛水杨梅的活性因子 cardiogenin,并观察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并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柔毛水杨梅醇的粗提物 EGJ 100 mg/L 和 cardiogenin 10 mg/L 来处理间充质干细胞。在处理间充质干细胞的第 3 天和第 7 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心肌分化特异性标记物免疫染色,检测被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物。结果与结论:处理 3 d 后,EGJ 组和 cardiogenin 组有 39%的细胞表达心肌分化早期的特异性标记物 Mef2。第 7 天,EGJ组和 cardiogenin 组有 70%以上的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肌球蛋白重链 MHC。结果显示 EGJ 和 cardiogenin 均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但 cardiogenin 的用量比 EGJ 少 5~10 倍,诱导分化的效率也略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后移植入心肌缺血组织,可以通过与宿主细胞建立联系来修复取代缺血心肌组织.目的:对犬脐血干细胞进行肌源性诱导,观察其植入后与宿主细胞间的连接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7/2007-10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接近足月的妊娠杂种犬2只,用于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年杂种犬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8只/组.方法:取传至第4代的犬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lacZ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基因转染,继续培养3 d后,行10 μmol/L5-氮杂胞苷肌源性诱导,常规培养3周.两组犬均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经冠状动脉和局部注射将2 mL细胞悬液(约107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区,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后2,4,8周取材制备心肌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间连接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转染、肌源性诱导分化情况,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的细胞间连接情况.结果:转染72 h后大部分细胞表达LacZ基因,并合成半乳糖苷酶,X-gal染色呈蓝色.5-aza诱导3周后,脐血干细胞α-Actin(+),Desmin(+),Connexin43(+),而诱导前均呈阴性.移植后第8周,心肌切片中移植细胞和宿主心肌相连处可形成连接,连接处可见cadherin和connexin43绿色荧光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仅表达cadherin和connexin43,未见带红色荧光的移植细胞.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移植后能与宿主心肌可能形成有效连接,从而具有通讯联系.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能否通过病毒或者非病毒载体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导到骨髓基质细胞发挥成骨作用?目的:观察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BMP2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后体外表达,同时将MSC转染后但未筛选兔骨髓基质细胞自体回植入肌组织,利用X线观察其成骨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实验于2004—11/2005-04在辽宁医学院骨科研究室完成。材料: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2.0~3.0kg。BMP2抗体为美国Sanaka公司产品,pcDNA3-hBMP2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化教研室蒲勤教授提供,限制性内切酶购于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从大肠杆菌提取超纯质粒pcDNA3-hBMP2,从成年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将细胞分成4组;A组:pcDNA3-hBMP2转染进行G418筛选;B组:pcDNA3-hBMP2转染未用G418筛选;C组:给予pcDNA3空载体转染;D组:仅加入脂质体转染试剂Fugene 6。主要观察指标: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后瞬时表达。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骨钙素表达,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表达。③转染2周后将B组细胞自体回植入兔后腿肌组织中,移植4周后应用X射线观察成骨情况。结果:①pcDNA3-hBMP2成功转染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内并100%瞬间表达BMP2。②基因转染4周后,A组细胞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高于C组及D组。③B组细胞回植肌组织4周后,X射线可显示新骨形成。结论:pcDNA3-hBMP2能安全有效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物BMP2来作用诱导细胞加速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心肌细胞不能再生,损害的心肌细胞不能修复和分化,临床中药或西药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不能代替坏死的心肌,所以如何修复坏死心肌细胞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使人们看到了修复和再生受损心肌细胞的希望。目的:综述近年来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研究进展,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lsevier-Sdol数据库,检索2000-01/2010-08关于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在标题中以"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心肌样细胞"和"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diomyocyte-like cells,induce,the progress of stud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收集185篇相关文献,中文103篇,英文82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很多实验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其诱导方法主要包括诱导分化剂诱导法及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法。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率仍有待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最佳诱导药物以及最佳体外微环境也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4.
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梗死心脏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经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缓冲液;分别于移植后3d和1个月取材,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计数血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测大鼠心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d,移植组VEGF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心脏的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细胞内VEGF阳性着色明显强于对照组,1个月时明显减弱。移植术后1个月,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血管计数显示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增加1.4倍(P<0.01);同时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促进梗死周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2005年0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16)和对照组(n=20)。干细胞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后第7天,术后2、4、6、8周及6月,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干细胞移植组术前及术后第2周与对照组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4周,患者心功能较第二周明显改善(P<0.01);第6周优于第4周(P<0.01);术后第8周与第6周无明显区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6月后与第6周相仿。心肌梗死面积由术前的(30.3±6.6)%下降至术后第4周(25.7±7.5)%,第6周(18.5±8.2)%,6月后为(8.2±8.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减小心机梗死的范围,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第6周效果最佳,并维持到术后6月。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将细胞直接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前壁增厚,重量指数减小,长径增加,短轴周长缩短(P<0.05)。组织病理发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增加,胶原形成明显减少,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减少,血管密度上调,并在心梗区见到BrdU阳性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延缓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d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前后大鼠的心脏形态和左心功能,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应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移植组大鼠心肌内注射经5-氮胞苷诱导后的MSCs。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测定两组大鼠的心脏功能。结果术后1个月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存活13只和15只。数据分析表明:移植组术后1个月,大鼠心脏功能与术后1周时相比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改善。结论诱导后的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可防止心功能恶化,改善心脏功能。MSCs移植可能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可否在梗死心肌环境中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方法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梗模型,以心电图证实模型成功,由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模型建立后7天,将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注射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而对照组动物相同部位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抗BrdU免疫组化发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内均存在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且周边区内的移植细胞呈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同时这些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证实其肌源性分化。另外,移植组动物梗死周边区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动物在心肌梗死区内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心功能均有改善,移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并在周边区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具有心肌细胞形态特点的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Mesenchymal stromal/stem cells (MSC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tissues such as bone marrow, adipose tissues, peripheral blood, umbilical cord and amnionic fluid. Recently, MSC‐like cells were also found to exist in rat olfactory bulb and are capable of inducing differentiation into mesenchymal lineages – osteocytes, chondrocytes and adipocytes. However, whether these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myocardial cells is not know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whether olfactory bulb‐derived 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myocardial cells in vitro. Fibroblast‐like cells isolated from the olfactory bulb of neonatal rats were grown under four conditions: no trea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growth factors (neuregulin‐1, bFGF and forskolin); co‐cultured with cardiomyocytes; and co‐cultured with cardiomyocytes plus neuregulin‐1, bFGF and forskolin. Cell differentiation into myocardial cells was monitored by RT–PCR, light microscopy immunofluorescence, western blot analysis and contractile response to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The isolated olfactory bulb‐derived fibroblast‐like cells expressed CD29, CD44, CD90, CD105, CD166 but not CD34 and CD45,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SCs. Long cylindical cells that spontaneously contracted were only observed following 7 days of co‐culture of MSCs with rat cardiomyocytes plus neuregulin‐1, bFGF and forskolin.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ylindrical cells expressed myocardial markers, such as Nkx2.5, GATA4, sarcomeric α‐actinin, cardiac troponin I, cardiac myosin heavy chain,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onnexin 43. They also contained sarcomeres and gap junction and were sensitive to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adrenal and cholinergic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at olfactory bulb‐derived fibroblast‐like cells with MSC characteristi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myocardial‐like cell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否在体内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方法取SD雄性大鼠胫、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4,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标记。32只雌性SD大鼠复制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缺血45min后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d、2d、3d、4d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的MSCs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rinin,RCA)对迁移入肾脏的MSCs分化状况进行鉴定。结果移植组术后第三天肾组织内可见DAPI标记细胞,第四天DAPI标记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RCA。对照组没有发现DAPI标记细胞。结论移植的外源性MSCs能够迁移、定居于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